明
第九章 明
明
第九章 明
(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尽改元朝之十一行省与中书省为十三布政使,以辖理全国府州县。又设十五都指挥使司,以辖理卫和所。成祖时(朱棣——永乐帝),撤销元辽阳行省。置定辽都营旅,旋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东北广大地域。洪武永乐之初,边外各部族纷纷来归,明朝政府对归附者实行羁縻政策,对其首领封以官职,任命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并赐以敕书印记(皇帝颁发之任命状),将各自所辖地面,划成都司、卫、所(见《明史》),以统理东北方之广大土地。明季东北东部直达日本海及苦兀(今库页岛),北至乌第河以北。洪武间,东北地区初设一都司,324卫,24所,由山东布政司兼领, 后因隔海领管不便,遂在今辽阳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置广宁太监总兵辽东巡抚。共辖领184卫,20所。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再将东北地域,划为奴尔干都司(相当现今之大区),并在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苏今之蒂尔)建奴尔干城,宁古塔为其治所。归属奴尔干都司管辖者初为 384卫,20所,至万历年间,增至24所(见《明史》、《吉林通志》)。具名载诸史册者仅有 156卫,13所。今据《吉林通志》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所载,沿乌苏里江、黑龙江及松花江汇流一带卫所摘记如下:
按:元朝乌苏里江名乌图哩河或鄂多里河(见第八章元时期)。乌苏里江沿岸设阿速骨儿千户所。明朝即以“阿速”为江名,曰阿速水。因“阿”字古音读 “俄”(e),“阿速”与“乌苏”相近,乌苏里之名即由此音转。
乌苏里江支流——穆棱河名麦兰河,伊曼河名亦麻河,毕歆河名比兴河,挠力河曰扎里河,黑松两江汇合处仍称混同江。沿麦兰河在今穆棱、鸡西一带,设麦兰河卫。沿穆棱河中下游今密山、虎林一带设失里绵卫,乌苏里江东岸;亦麻河以南地域,均称失里绵地方。兴凯湖附近设兴凯卫(又作兴喀或恨克,均为满语音转变异)。今伊曼河流域设亦麻河卫,旧址在今伊曼城。亦麻河以北名撒哈喇地面。乌苏里江中游东岸有苏穆罗山(苏今之沙木尔斯那亚山)滨江处建有苏穆罗卫(沙俄曾名苏穆罗斯克,后改为保克罗夫斯卡,在饶河县城南二十里)。今饶河县之马架子北设失儿兀赤卫。统管大江两岸之地。今挠力河口之东安镇为诺罗路,河口以南之地归失儿兀赤卫所辖。今抚远县所属之四合屯东南方江东岸苏联之维亚捷木斯基附近,建有阿古河卫(又作阿万,阿翁),统管今阿布胶河以下乌苏里江两岸之地。据此,本县挠力河沿岸,应归诺罗路管辖,阿布胶河以北,归阿古河卫 (阿万卫)管辖。 乌苏里江下游今海青对岸和罗河南岸(今苏新苏维埃斯阔耶村至霍尔车站中间)设有伏里其卫,统管大江两岸之地。今抚远三角洲东部,有莽吉塔城。今黑乌两江汇流处之伯力(苏改为哈巴罗夫斯克)设有喜申卫。今抚远县城设有兀者揆野木所,统辖江南江北之地。乌苏里江以东之密林区,建有窝集前、后两卫。按窝集旧作兀者,即汉魏沃沮,兀之、兀者,皆一词也。满语称森林为窝集。所属有呼尔哈、赫实赫、宁古塔等。
分布在黑、松、乌三江沿岸之卫、所、站几多,不相关联,故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