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伪满洲国时期

第二节 伪满洲国时期



                 第二节 伪满洲国时期
  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前依兰镇守使李杜在与日军重撞后,遁来本县,后由本县率所部去虎林密山与日军周旋。伪大同二年五月,有前黑河镇守使马占山部下臧敬之一个团约1200兵力在与日军多次战斗后,逸来本县,与虎林县起义之高玉山抗日救国军协力,攻占饶河,在本县留守八个月,由于日军的进攻,被迫跨江去往苏联。
  伪大同三年(1934)二月,由富锦进占本县之日军120余人。分二个中队(见卷四历史沿革上),设东宫顾问部,后有满军第五团于长斥以下 800余人进驻,并有神田顾问参与地方行政。伪康德二年(1935)调入满军31团。五年(1938)31团调防,派35团进驻本县。并调入一连满洲宪兵队。伪康德六年 (1939)35团及宪兵队调走, 另调佳木斯第七军管区参谋长兼独立二旅旅长姜鹏飞(少将)一个旅兵力共2500人进驻饶河,伪康德八年换防。又从密山第一军管区调来麻成名一个团之兵力驻守。伪康德七年(1940)七月,苏方维诺耶边防小队有三名士兵越境至东安镇满军巡防地南通(偏脸子岛)五、七两号岛上伺探,被日伪军警捉获。随即埋上领属标桩。苏军开来两艘炮艇进击,满军无船艇及作战准备,与苏方激战后撤退,死伤30余人。伪康德九年六月驻东安镇伪满军一个连78人


变,携械过江去往苏联(见县志卷十三·杂记)。对此,于同年封冻前,日本当局将驻守边境之满军全部撤至内地。伪康德八年(1941)夏,日本关东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第124师团属下山崎部队一个团共 1200余人开赴本县,分驻于饶河、垒山(老大带河村)、东安镇、关门嘴子、四排等地。名为“关东军驻满守备队”,团部驻今垒山(饶河农场24队)东岗老大带河村址,将原有居民尽行驱赶至大带河村(今址见卷二)。此地为军事要塞,日军于此建有 500瓩发电厂一座。开始构筑碉堡工事,挖掘堑壕,共拥有载重汽车四辆。火力有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野炮等,积极作战争部署。
  至伪康德十二年,驻守本县之日本守备队剩不足200人(二个连),且分布于各处(垒山、饶河、大带河桥南卡子房、关门嘴子等地)。 未几,团长山崎奉调赴南洋作战,只剩木村一男上尉以下 120人众驻守,直至伪康德十二年八月九日苏联出兵东北,经几次作战,最后全军覆没(见卷四)。
  本县自伪康德七年四月十一日,伪满洲国公布《国兵法》,至伪康德十二年东北光复时,全县共应征入伍国兵28名。编入勤劳俸公队人员,计90人左右。勤劳俸公队主要从事修路、构筑战备工事等。
  伪康德十年,从各地调入本县之勤劳俸公队共计1500余人,集中于今大岱林场南山、垒山、逮云岭西之迎门山、五加山、仙人台等地,挖掘战壕、修路、构筑水泥碉堡等。至伪康德十一年末,除本县勤劳俸公队70名留驻县内修路,余全部调往他县继续从事军事工程建设。
  日伪为维持地方保安自治,伪满洲国初期,各区、村、屯组建有自卫团,带有民兵性质,每年按时受训。勤劳俸公制实行后,已自取消。
  日军用白鸽进行军事通信。进山讨伐抗日联军时,以特制笼筐背信鸽,战场上随时与其指挥部联络。后期,无线电普及,信鸽降为次要作用。
  日本当局在派驻本县守备队之同时,另由日军虎林宪兵队派驻饶河一个分遣队,搜罗大批特务,组成特务网,搜集苏联及我抗日军方面情报。并专门设特务机关,对人民思想、言论、生产等各个领域进行严密控制。
  附:
  饶河特务机关组织机构如下:



               日本宪兵分遣队机构表:



  说明:
  伪康德元年成立的饶河宪兵分队计有30人,后改为分驻所只七人。
  伪康德九年,受东安省领导,由虎林日本宪队派遣,设置饶河宪兵分遣队如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