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外事第一节 外事沿革 第一节 外事沿革
清前,乌苏里江为我国内河,两岸人民一体,率无外事可谈。自清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逼签不平等的《瑷珲条约》之后,于同年六月十三日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悍然乘船驶入乌苏里江测量、绘制地图,用望远镜“四处瞭望,观察山川地形,然后折回乌苏里江口住宿”(《咸丰朝始末》第三十卷第一页),同月十五日派布多戈斯基率领“考察队”溯乌苏里江上驶,选择屯驻一个整营哥萨克的地点(穆拉维约夫《呈康士坦丁亲王殿下的报告》)。约五天以后,闯入我司帕柔宏尼村(四排村址)及锡尔古臣屯(失儿兀赤遗址),强逼当地赫哲族青壮年为其踏荒拉道。欲攀登附近之伊克堆累山(今大鼎子山)观察与测绘地形,受到村民冷遇。人们见罗刹船只开来,划着渔船全部躲进港汊匿藏起来,布多戈斯基遂将村内房屋尽行烧毁,开枪打死四名老年人和二名儿童并十余只猎犬,之后向上游驶去(1953年四排赫哲老人傅春生传述)。这一血腥事件,揭开这一地区外事序幕。咸丰十年(1860)《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域为俄人割占。自此,乌苏里江沦为中俄两国界河。随之沿江一带,往来纠葛之事日渐增多。
清同治年间(1862至1874),乌苏里江沿我国边境本县域内自南而北计有七里沁、锡尔古臣、佛匪、哈达、诺罗、伊都赫、阿布胶河口(今瓦盆窑)等,因沙俄哥萨克之进入,常常集伙携械前来我界强抢、杀人放火,至光绪二十年(1894)上述居民点,大多走散,流入内地,虽经官方多次交涉,亦不能制止。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沿江一带除团山子、鸡心口子、挠力口子尚有极少数居民外,余尽成废墟。同年十二月伊都赫 (今东安镇东北芡实湖——大泡子江边——见《中国历史地图集》九)尚有五户我方居民, 对岸六名哥萨克以寻找马匹为由侵入该村,村民待以酒食,并留宿。六名哥萨克发现村民有首饰皮张等财物,遂起恶念,竟至用枪威逼村民索要财物。村民与其辩驳,直开枪将村民打死(只跑走二人),财物搜掠一空,然后将房屋全部火毁后溜走(1956年东安镇居民李青业、刘永祥口述)。事后虽经挠力口卡伦官交涉,俄方拒不认账,以此了事。这个曾经有20余户人家之瓦尔喀居民点,就此在我国地图上被抹掉,成为无人之区。其后零星劫掠事件随处发生。
其时,虽以乌苏里江为两国之界,但因中俄双方人烟俱少,哨卡无多,且江东江西多为华民居住。因此两岸居民仍常自由往来。沙俄侵占我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后,急待开发金矿、煤矿、森林等各种资源,加以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劳力匮乏,不得不招募大批来自我国山东河北一带破产农民到远东海参崴、伯力、庙街做工当苦力,于是进入远东谋生之散民年以数万计。更有以租垦俄方土地,于山间密林种植鸦片,俄官方集聚大宗鸦片,然后投诸我国境内贩卖 (见民国二年《饶河县知事赵邦泽条举政见呈》)。 至二十世纪初,我国为警防俄患,屯垦实边,在东北边境地带建立若干县治(包括饶河县),边境政区建设加强。同时,我国居民开始加强自卫力量,加以照会交涉,俄方亦不得不加强其边境管理,因此,来我岸侵犯掠杀事件相对减少。与此同时,中俄边境一带并有经济往来。光绪二十四年(1898)俄国官船初逆松花江进出于我国内河。翌年光绪=十五年 (1899)中俄东清铁道会社组成。社内设有河川汽船部,遂之,黑、松、乌三江轮船运输隆昌。但所有轮船,多归俄国所有,自由航行于三条江上。俄船经由我方村镇均鸣笛,停船江边,我岸旅客亦可持俄贴(卢布)买票乘船溯流上行或下往,亦可于俄岸登陆下船,未有禁限(见日人所著《黑龙江》)。至民国五年(1916)我国于哈尔滨始建港务局,派遣客轮开辟乌苏里江航线。上溯至饶河、虎林县城(今虎头),因客流不多,船行次数每年只在旧历五月至八月往复二、三次。此后一段时间仍可乘俄船往来。民国六年,俄国十月革命,国内战乱,我国居民遂不准登乘俄船,松花江亦不准俄船随意进出。
俄国十月革命后经济困难时期(1917年至1925年),大批留居远东之我国山东贫民,迫于生计,从俄境返回国内,来至本县一带谋生。早在民国五年前,俄国私种鸦片,跨江走私至我国出卖。至民国十年(1921)以后,苏俄为与德、法等国争夺世界鸦片市场,开始大量经营鸦片,于是俄境之鸦片不但不内进,并将本县及三江一带种植之鸦片,通过商人收拢进入苏境达百分之七十以上,以与法、德、土耳其等在国际鸦片市场竞雄。从俄境贩入我国的则是枪支、弹药以及皮革等。直至伪满洲国日本侵占东北,鸦片直接跨江外流遂行停止。
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本地商人即有包伐森林,将大批红松原木运向俄境。一部分运向伯力,一部分供应西伯力亚铁路枕木之需。年在三至四千立方米之数,均以水道运出。民国初年我方征收木材出口税,俄方拒纳,出口方告停止(见《饶河县知事条陈政见呈》)。
自民国建元以来,因本县交通不便,食盐、火柴、汽油多由俄境购入。民国十年(1921)以前,年从俄境购入海盐在一千普特之数(一普特相当30市斤),汽油(主要是煤油)1 500至2 000桶(每桶30市斤)。不足部分由本国从内地购运。据史料记载,除上述由俄境购入之物资外,本县向俄毕(比)金税关所兑换之物资如下表:
从俄国购入物资
本县出口俄国毕金物资
随中俄地方贸易之开展,两国居民(包括江东岸华人及赫哲居民)可以互相来往。民国七年(1918)以来,我沿江居民又渐次增多。上自外七里沁河口(江口)、口门(今苇子沟)、二姑通(今二姑娘通)、大通(今大楞泡)、团子山、鸡心口 (王家店)、四排、下崴子(大班河南)、西通、山嘴子(南通河上口我岸)、挠力口(东安镇)、大泡子(芡实湖——清伊都赫旧址)等地江边均有酒柜、杂货店,以卖酒、日用百货为主,苏方居民,常以所捕之元皮、貉皮、貂皮等到沿江各商铺兑换白酒、棉布及日用品。俄民常常就地喝醉倒伏于店肆中,迨酒醒后旋归。但江边酒柜亦有夜间被苏俄境内潜来之盗寇劫夺枪杀或火焚者,比及经地方通报,苏方口头允以追查,实则不予理睬。民国十四年(1925年)苏挖泥船在大西通岛上端西则之支流内挖掘泥沙,然后倒入正流,直将主航道移至西侧我方汜汊,将大西通岛围入苏境(见县志卷一第十二章大西通岛)。民国十八年(1929)中东铁路事件,苏联大举进攻东三省,边境贸易中断。至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被日本侵占,次年李杜率抗日救国军集聚本县,日本切断本县船只往来,实行经济封锁,本县二万居民食盐、照明无法解决,县治所派商人王德山(王家大院掌柜)乘木舟过江,前往毕金联系购盐事宜,未及毕金河口(今苏华西列夫小队),即被苏军巡逻哨兵开枪打死。至此,两岸贸易断绝。同年春,饶河街对岸(苏岸哨所旁)原耕之土地,被苏联占据,不复允我国居民登岸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