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政治(下)(政党、社会团体)第一章 政党第一节 中共饶河地方组织 第一节 中共饶河地方组织
一、共产党组织的诞生与发展(1929——1945)
北满特委于民国十八年(1929)末,派崔一山、李杨春、黄哲云、金石泉等五名朝鲜人(族)来本县新兴洞、东安镇一带,招募同志,发展党员。其间,主要在朝鲜民众中开展地下活动。据北满特委指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三月,正式成立中共饶河县委员会。书记崔一山,其余为委员。同年八月,共产党组织及其活动,被本县官警察觉,将李杨春等人逮捕,其余人等遂蛰伏地下或遣散。民国二十年(1931年)初,北满特委旋派徐凤山、崔石泉(即崔镛健)来本县三义村一带秘密活动。同年三月,以原中共饶河县委为基础,改为饶河中心县委。书记朴元彬,委员崔石泉、徐凤山、李一平、朴振宇等七人。下领饶河、抚远、虎林、宝清四区委。
中心县委共有党员123人,其中饶河区委属下55人(以上均见《满委文件》320008号)。
中共满州省委于伪大同二年(.1933年)四月成立吉东局,除饶河中心县委外,新设绥宁中心县委。依兰以东松花江南岸,乌苏里江以西等广大地域一一包括饶河、虎林、密山等地统归吉东省委领导。饶河中心县委驻在红石砬子与堪达岭间之十八垧地,共有党员 140余名。大部分为朝鲜族(见《满委文件》320143号11—12页)。由于共青团满州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波被捕叛变,吉东局子伪康德元年(1934年)四月四日被破坏,继由满州省委巡视员钟子云临时主持吉东局工作。其后,饶河中心县委直接受满州省委领导。同年六月,满洲省委决定,取消吉东局名称。伪康德二年(1935年)春,吉东特委成立,特委共辖有穆棱,宁安、密山、饶河、勃利县委及东宁区委(见 《满委文件》340107号1页、340077号10—11页、340132号3页、340214号2页)。
饶河中心县委,于伪康德元年八月统计,全县共有党员104名。其中饶河县委下辖 11个支部(内有三个中心支部),党员66名。县委书记徐凤山。虎林区委计有党员11名,区委书记李一平。抚远只有党员四名。游击队一个支部,党员22名(见《满委文件》340132号3页)。
伪康德三年(1936年)二月十三日,四军政治部主任罗英来特委汇报工作(牡丹江),被叛徒发现,被捕叛变,使吉东特委遭到破坏。
同年三月,根据中央代表团驻满洲代表指示,取消吉东特委,建立道南、道北特委 (以滨绥线铁路为界)。 同时,在饶河中心县委基础上,建立下江特委。以上三特委,由中央代表团驻满洲代表统一领导。
下江特委书记朴元彬,委员郑鲁岩、徐凤山、李学福,崔石泉等共七人。特委机关仍在红石砬子北之十八垧地。其辖区囊括饶河、虎林、抚远三县,同时并涉及同江、富锦及宝清县一部分(见《黑访材料汇编>二集24页)。
此前,于本年二月,虎林区委宣传部长金东山被捕叛变,供出虎林区委负责人及组织情况。四月,饶河县委宣传部长王可文因贪污军费勒索民众(鸦片),畏罪投敌叛变(见伪满出版之《饶河县事情》), 供出饶河县委组织机构及抗联游击队编制、枪械配备情况,使饶河县委及虎林区委遭到不同程度之破坏(见《中华民国史资料全稿》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第二分册)。饶河县委不得不于同年春进行改组。调李永镐任县委书记,下辖县街南、小南河、大叶子沟、抚远等四个区委。派前饶河县委书记徐凤山任虎林区委书记,辖领虎林、窑营二个区域。
下江特委于伪康德三年(1936年)十二月统计报告内称:“饶河县委原有党员84名。四个支部,八个小组。现有党员60名,虎林区委共有党员57名,其中今年新发展党员36名,抚远区委已失去联系,武装部队有党员109名,其中新发展24名”(见《满委文件》360093号九页)。
根据共产国际及中央代表团关于撤销满洲省委,成立四个省委的指示,吉东党组织以道南、道北、下江特委为基础,于伪康德四年(1937年)三月十日,在依兰县四道河子(现属林口县)张家大房山召开党的扩大会议,成立吉东省委,选举宋一夫为书记(见《满委文件》370180号1页)。翌年十月,宋见西征失败,对抗日前途丧失信心,投敌叛变(东北光复后处死)。
吉东省委共辖道南特委、四军、五军党委、穆棱、密山、勃利县委,下江特委、依兰区委。下江特委(又称乌苏里江特委),辖饶河县委,书记李永镐;虎林县委,书记徐凤山,宝清区委,书记王名洲。
早在吉东省委成立之初(1937年春),下江特委书记朴元彬去省委报告工作,由郑鲁岩代理特委书记。 不久,吉东省委书记周保中来到本县下江特委驻地——十八垧地, 于伪康德五年(1938年)元月间,召开了下江特委扩大会议,主持改组下江特委,并撤销下江特委全部执委,改选新的下江特委。并决定调勃利县委书记鲍林任下江特委书记。在鲍林未到职前组成下江特委临时工作委员会,由崔石泉、郑鲁岩、张文清为临时工委,指定张文清为临时工委主席,同时改选七军执行委员会。崔石泉、李学福、郑鲁岩、金铁宇、云鹤英、景乐亭、刘道中为执行委员。由崔石泉任书记,郑鲁岩、李学福为委员。周其昌、张文清为候补执委。
为贯彻执行吉东省委关于改组下江特委之决定,鲍林于伪康德五年(1938年)三月来到饶河。然其时正值日伪靖乡清野并屯,人民流离失所,县内党的基层组织连遭破坏,若干基层支部处于瓦解状态,特委无法在敌区活动。因形势不利,未能及时改组 (见六四饶访资料及抗日故老杨洪义述录)。 吉东省委于伪康德五年六月下旬,决定下江特委暂停,改组为七军党特别委员会。由部队及地方党组织中选出执委六人。原下江特委书记鲍林(未到任),仍任七军党委书记。军特委机关,不驻固定地点,或在部队后方(密营),或跟随部队行动,直接领导七军内部各级党组织。同时负责领导原下江特委所属饶河、虎林、抚远、宝清、富锦各县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见《满委文件》380047号4~5页)。
同年九月二十二日,以临时下江工委名义,于暴马顶子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成立七军党特别委员会,选举金品山、郑鲁岩、崔石泉、景乐亭、何可人、刘延中、黄太浩等为执行委员,并推金品山为七军党特委书记,郑鲁岩、崔石泉为常委(六四饶访资料)。
七军党特委受下江临时党团(又称下江三人团)领导。季青为党团书记,王效明任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参谋处长,负责对前四、五,七军部队军事行动之集中统一领导(《满委文件》380066号二页)。
伪康德六年(1939年)三月,下江三人团书记季青来虎林县老秃顶子召开会议,参加会议人员有王效明、鲍林、崔石泉、景乐亭、金品山等,郑鲁岩列席了会议。重新组建七军党特委。经选举,七军党特委书记由崔石泉担任,常委王效明、景乐亭。执行委员李一平、鲍林、何可人、郝永贵。候补委员有王汝起、金品山。根据需要七军军长由景乐亭代理(见六四饶访资料)。
同年冬,吉东省委决定,四、五、七军临时党团(下江三人团)撤销,同时,七军党特别委员会改组,直属吉东省委领导。同时指定景乐亭、王效明、季青为特委委员,王效明为临时主席, 责成该特委负责改选新的军特委执行委员, 旋成立以崔石泉为书记之七军党特别委员会(见《满委文件》390082号2页)。
伪康德七年(1940年)三月,崔石泉调二路军任参谋长,七军无特委书记,省委指定王效明暂代(《满委文件》400015号一页)。四月,七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二支队,吉东省委代表王效明任第二支队政治委员,并召开中共第二支队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一致同意省委代表关于改选吉东省委和执行委员会之报告,选举周保中,崔石泉、王效明、王光宇、黄玉清、陈翰章、侯国忠为执委候选人。大会提议周保中为省委书记(《满委文件》400019号)。
伪康德九年(1942年),因日伪之严密封锁戒备,抗日联军已不便于在本县山林中活动,相继转移到苏联境内。是年一月,以北满、东满与吉东省委为基础,组成三人团,其成员有:周保中、崔石泉、张寿筏(李兆麟)(《黑访材料汇编》二集23页)。
同年七月,将三人团改组为东北党委员会,崔石泉任书记,委员周保中、张寿篯、冯仲云、金革、王效明、安吉、鲁东生、季青、柴世荣、姜信太等。候补委员:王一如(妇委)、沈太山(青委)等人,并由崔石泉、张寿篯、金日成、鲁东生组成常委,委员会驻址在苏联境内。至此,本县共产党组织及成员,全部撤出或解散,直至伪康德十二年(中华民国34年即1945年)“八一五”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光复。
民国及伪满时期中共饶河县委历任书记、副书记一览表
二、东北光复及土改后共产党组织情况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曾由佳木斯党组织派李志彬前来本县组建东北人民民主大同盟,宣传共产党主张。未几,该组织核心(佳市)因国民党暗探渗入,后被解散。其时,共产党人虽进驻本县活动,然未正式建立组织。同年十二月,虎林三八支队前来本县建政,共产党组织建设迄未开始。直至民国三十年(1947年)七月,俞时模率土改工作团64人前来本县开展土地改革工作,共产党组织建设遂兹开始,然其时共产党组织仍处于蔽密状态,党组织建设、支部活动均在秘密中进行。
时本县共产党组织受中共牡丹江省委领导,为中共饶河县委筹备委员会。委员会共四人组成,主任委员(书记)俞时模,公开身份为土改工作团政委,委员徐新彬 (县长)、李国元(县财粮科科长——老红军战士)、张玉山 (土改工作团大组长——八路军潜入伪满洲国地工人员)。共辖支部三个,即县政府支部、土改工作团第一大组支部(小佳河)、第二大组支部(西风沟)。共有党员23人。其中县政府支部五人,工作团第一大组支部十二人,第二大组支部六人。随着清算斗争和土地改革之进行,运动中涌现大批积极分子,本着积极慎重,个别发展之原则,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末,全县共计发展一个区委员会(小佳河——第三区),六个党支部(县政府支部包括工作团支部、小佳河支部、三区支部、大佳河支部、西风沟支部、工作团城区工作组支部、二区工作组支部),共有党员41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五月,土地改革结束,正式成立中共饶河县委员会,下辖三个区委员会15个支部,共有党员83名。县委书记俞时模,县委委员同前。具体组织机构如下表:
中共饶河县委员会
此时,党已公开,党员及党支部书记名字已为群众所周知,共产党组织自此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及互助合作运动之核心与柱石。农村中的一切工作行动,均在同级党支部、区党委、县党委领导下进行,政府属于行政执行单位。
随土地改革之完成,雇贫农与下中农在农村之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提高和加强,成为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之领头人。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末,根据中共合江省委的指示,县委开办农村党积极分子训练班,由各区委书记带队,县委书记、组织部长等人亲自主持授课,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历时半月。结业时,一次填表,发展党员52人。至此,全县共产党员人数增至130人。
1949年三月,俞时模离任去职,亓克英继任县委书记。县委机构编制不断充实扩大,至1950年,县委机关人员编制由1949年的16人(交通员10人),增至23人(交通员12人)。1951年七月,亓克英离任,继由李培兰接任。1952年六月,前县委组织部长张福裕去沈阳东北党校学习,一年结业,回县任县委副书记。1953年五月,李培兰调走,张福裕擢任书记。
1956年三月25日至30日,召开中共饶河县第一次党员大会,全县共有党支部23个,其中县直及城镇事企业总支部一个,支部四个,村(18个)镇(一个)支部 19个,共有党员275人。其中候补党员13名,受留党察看者三名。党员大会选举结果及县委所属机构组成如附表。
中共饶河县委员会
1956年中共饶河县委直属及各村支部、党员分布一览表
1956年六月并村划乡,全县初为十乡一镇(饶河镇),1957年裁去永乐乡。大带太平划归永幸,永乐(西南岔)划归三义。至1958年九月全县各乡党总支、支部及党员分布见下表。
1958年9月全县各乡总支、支部及党员分布表
1957年至1958年三月反右期间,全县党员被错划为右派或其他原因而被开除党籍者八名,加以1958年干部大批下乡上山,充实基层,参加劳动,因此,县直党员人数明显减少。同时,自1955年以来,国家机关进行肃反、审干,机关党组织发展新党员工作基本停止,两年来全县党员人数增加不多。
1958年十月,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全县共成立饶河镇、西林子,小佳河、东安镇四个人民公社(见卷二)。公社建立党委员会。至12月,撤销虎饶二县建制,本县地域全部与八五九农场合并。县委、县政府机关领导人员,除根据需要调往虎饶县任职外,余均分派在农场任职。
三、八五九农场时期党组织机构
早在1956年 10月,八五九农场来本县建场时, 党委即已建立,书记张鸣山,委员孙培君(场长)、夏生祥(副场长)、龚伯言、姜斌等。1957年春张鸣山调走,旋由新疆农建二师调来副师长赵明高任本场书记兼场长,党委进一步扩大。于水为副场长、党委委员。共有支部28个,党员184人。1958年春3 200名转业官兵入场,党委成员随之扩大。计有基层党委及总支八个,支部增加至52个,共有党员758人。
195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本县与八五九农场合并。农场党委进一步得到充实。总场党委设政治部,下领党委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党校、乌苏里江报社、工会、妇联、青年团等。分场党委下设政治处,包括组织、宣传、工会、青年、妇女干事等。至1959年初,八五九农场党委以下所属基层党委12个,支部103个,党员1065名。
1959年八五九农场党委及支部一览表。
总 场 党 委
四、场社分开与饶河区时期
1962年四月场社分开。原合并农场之农村生产队,除挠力河以北东安镇等九村仍留农场,向阳屯归并林场,余均退出。建立饶河镇、西林子、小佳河、西丰四个人民公社,成立中共饶河区委员会,上隶虎饶县委,共辖支部31个,其中农村支部27个,机关事企业支部 4个,拥有党员250人。
中共饶河区委员会组织机构如附表:
中共饶河区委员会
五、恢复饶河县建制迄今
1964年十月,根据国务院撤销虎饶县,恢复虎林、饶河二县建制之决定,本县在原饶河区委基础上,另由虎林及八五九农场调配组建新的饶河县委员会。以原八五九农场党委书记张国芳为县委书记,兼饶河农垦分局党委书记,马有民为县长(兼饶河农垦分局局长),遆守谦为副书记,宋连璧、李兆英、张太银,刘文章、康保谦、林必助等为常务委员,下属机关直属党委一个,总支三个,基层党委四个,共有支部39个,党员278名。县委具体组织机构如下:
中共饶河县委员会
恢复饶河县建制,正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6年三月,副书记(县长)马有民调回农垦系统,继由宝清县县长马震山接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一月县委、县政府被“革命造反派”夺权,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全部瘫痪。至同年五月县革命委员会诞生,一切权力均由革命委员会所代替(县革命委员会组成见卷六第二章职官)。
直到1970年十月召开中共饶河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党组织恢复,重建党委及支部,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县委书记刘文斌,副书记刘景生、白俊岭、王兰先(武装部政委),委员23名。常务委员计有刘文斌、刘景生、王兰先、王有忠、程培杰、邵鹏、王德纯。县委机关内设政治部,下领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财贸部、农村工作部、监察委员会。群团有:青年团、妇联、工代会、贫下中农协会。县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党政仍然合署办公。至1973年,党政分开办公。1980年九月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刘超为县长,至此,党政彻底分开,刘文斌专任县委书记。
1983年一月,刘文斌上调合江,前县长刘超继任县委书记。1983年六月二十七日召开中共饶河县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县委委员22名,候补委员三名,常务委员九名。
常务委员会组成如下:
县委书记:刘超;副书记:张文树(县长)、王玉林;常务委员:曲立所(常务副县长)、孙腾祥(组织部长)、何宝君(纪检委书记)、张振强(武装部部长)、李荣春(农业副县长)、吴兴才(宣传部长)。
1983年九月,前县长张文树去省委党校学习,副县长李荣春继任;副书记王玉林调同江县,县委常委有新调整。至1984年四月县委常务委员会组成:县委书记:刘超;县委副书记:李荣春(县长)、何宝君;委员:曲立所、姜兵、杨立新、王军、吴继昌、徐连文。
县委共辖八个直属机关党委,11个基层乡党委,12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 2517名,内候补党员36人。
1984年县委机关具体组成表
1984年县委所属党委、支部及党员统计表
单位:个、人
东北光复后历任饶河县(场)委书记任期一览表
续表
六、中共饶河县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土地改革以降自1953年十二月十日至十五日召开中国共产党饶河县第一次党员大会。其后按党章规定每三年召开一次。因时局之变化提前或延后。至1958年五月十八日召开中共饶河县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之后,因本年十二月末饶河县建制撤销,合并成立虎饶县,与牡丹江农垦局合为一个党委,本县域即为国营八五九农场党委,至1962年四月,场社分开,本县域为中共虎饶县饶河区工作委员会,直至1964年10月恢复饶河县建制,共六年时间,因第四届、第五届县党员会,皆属虎饶县时期,己成虚设,故从略。直至1970年九月十七日召开中共饶河县第六届党员代表大会之后,始依次排列,直至1983年七月二十七日第九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此前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一直为县委属下部级单位,自1984年四月一日,根据中办发(1984)33号文件精神,升为副县级,因改中共饶河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为中共饶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各届党员代表大会议程及决议详见《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饶河县组织史资料》;党之工作,因于历史沿革及各卷中均有体现,本章即不详为叙述。附中共饶河县历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间表如次:
中共饶河县历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间 表6—12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