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科文及其他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 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
本县清代以前,住民多以狩猎捕鱼为业,民风古朴粗俗,教育无从谈起。至光绪末年,汉民渐次增多,教育事业随兹肇始。其时主要为私塾,在县城(今小佳河)及挠力口(今东安镇)各办塾学一所。无固定教师与校舍,临时措就,收一二十或二三十蒙童授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一年以后开始读诵《四书》、《五经》 (诗、书、易、礼、春秋)。由于本地人烟稀少,荒塞未开,萃俊文士, 足迹多所不及,虽有师教亦“不过仅识之无而己”(见饶河县知事赵邦泽《条陈政见呈》)。教学业绩,自不待言。至民国二年,全县仍办有私塾二处(小佳河、挠力口),学生50余人。
此间,县政公署曾拟合并私塾为公立小学,奈因地方财政经费支绌,省督抚不能如数拨款,遂致不能创办。民国八年(1919年)县城(今东安镇)办起一所县立小学校,共有学生32人,教师三人。翌年(民国九年),于小佳河建立第二区立小学,学生35人,教师三名。民国十四年(1925年)县城迁至团山子(今饶河)。次年(民国十五年)创办县立第一小学,学生 50人,教师四人。合计全县共有小学校三处,学生117人,教师十人。
随着县内各沟里人口之不断增多,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内小学校增至八处。具体地址及学生、教师人数列表如下: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饶河县学校分布情况表
其时本县居民大多寥落散处,聚居村屯较少,故于官办小学之外,各沟里自办私塾不下十处,学生人数约在 150人左右。所办私塾,大多学期无定。或于农闲办学,农忙期各自忙种鸦片(因收入多),或属于富绅或商号委办,时办时辍,并无常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