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伪满洲国时期

第二节 伪满洲国时期



                第二节 伪满洲国时期
  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之入侵,烽火战乱,本县开设之学校大都停办。至伪大同二年(1933),据伪《满洲国年报》统计,本县小学只有二所,即饶河县立城区第一小学,饶河县立东安镇初级小学。共有学生 147人,教师五人。至伪康德二年,全县学生人数增至179人,其中男134人,女45人,教师七人。
  为推行日本在满奴化教育,伪康德二年七月,饶河县公署召开教育会议,成立满洲帝国教育会饶河支会,具体组织如下:



           伪康德四年县内小学及教员、学生数表



  伪康德四年(1937),饶河县在理教会——一善堂(俗称北公所),由教会所占城镇地皮租税款,开办私立城区国民学校一所,于今县城第一完小院南部,共收学生70余人,招聘教师三人。地当和平街南。街北为公立饶河县第一两级小学校。至伪康德七年,因公所(教会)经费支绌,遂并入县立第一小学。改名为饶河县公立实验国民优级学校,共有学生 180人,此时县城内有私塾三处,共有学生 160人。伪康德八年,日伪当局限令私塾停办,只剩一所两级小学。同年于县城北端,创办朝鲜族小学一所,定名为“北门通小学”,旋又新建日本人“在满小学校”一所,专门吸收日本学龄儿童。根据伪康德八年资料统计,全县共有各类小学校十一所,具体分布地点、校名、学生及教师数额详如下表:
            伪康德八年(1941)饶河县学校设置情况表



  随着日伪动迁沿江一带居民到深山建立新村,县内人口逐渐减少,加以生活困苦,很多村屯无力开办学校。至伪康德十二年,全县学校已有所减少,就学人数相对下降。伪康德十二年(1945)七月末,学校学生、教师数目如下:
             伪康德十二年饶河县学校设置情况表



  伪满洲国时期,学校课程初为国文、算术、自然、修身、体育、音乐、图画等科目,以国文、算术为主,其它课程比重较小,每星期仅一至二课时。自伪康德四年(1937)起,县城小学,开始授日语课,每周三课时。至伪康德八年,日语师资足备,全县各小学普遍开授日语课。朝鲜族学校,全日授日语课,学生在课堂同教师对答或学生间交谈,必用口语,偶有使用朝鲜语者,立遭重笞并处以罚金。满洲(即汉族)学校,每周六至八堂日语。伪康德七年始,小学增加“国民道德”课。内容为:宣传伪满洲国政治常识。废自然、修身课目,改国文为满语。修身、自然课,融入满语课文中。后又改国民道德课为“建国精神”课,内容仍前。
  学生上学、放学,必“集团登校”或下学,不得散自出入,开始培养军人素质。学校建协和少年团组织(伪康德十年始),节日佩戴团徽袖标。学生考试分期、年考,一律实行百分制,按考试成绩分数多少排列名次,颁发修了或毕业证书。名次在前三名者,颁发优良奖状,并授以物资奖励。
  本县优级小学卒业(即毕业),准于报考富锦(伪康德七年前)或东安(伪康德八年后)国民高等学校(四年制)或牡丹江、东安(即密山)师导学校(二年制)。至光复时总计考取者不过20名,毕业后,多回本县当教员或从事其它行政事务工作。
  各小学除正常文化学习外,并耕种一定数目之校园地,以补学校经费之不足。伪康德十年后,增加军事训练课,参加社会上组织之防空演习以及“勤劳俸仕”挖药、采葡萄叶子做酒石酸,到飞机场扫雪等义务劳动,提倡“流汗”精神,开展“勤劳俸公”等教育。
  伪康德五年(1938)前县城二级学校课目如下。
  附课程表         初一、二年级课程表



  注:作业为剪纸或手工,星期一二三四五六为月火水木金土
               初三、四年级课程表



               优级一、二年级课程表



  至伪康德十一年(1944),日语课增加到占总课目的六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伪满洲国时期县内各小学校长名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