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东北光复迄今

第三节 东北光复迄今



                 第三节 东北光复迄今
  一、县内教育沿革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东北光复,其时县内各小学俱已停办,至九月初,县城前和平实验国民优级学校开始复课,改名为饶河县公立两级小学校。在县地方临时治安维持委员会领导之下,原有教师,仍旧照常上班。伪满洲国时期课本全部废除,暂以“九一八”事变前东北三省通行之小学课本教授学生。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之中华民国国歌,背诵孙中山先生遗嘱。其时,祖国光复,人民情绪激昂,纷纷送子女上学。学校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开学时,全校共收学生280余人,较之光复前,增加30余人。
  民国三十五年春,继有小佳河,石场两村小学开学。其它村屯一直未有开办,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土地改革之后,全县各村相继开办小学。师资来源,依靠县城高小毕业生,临时充任。另有密山联合中学派来五名教师以为骨干。至1949年建国时,全县共有小学16所。其中完全小学三所(饶河、三义朝鲜小学、小佳河小学)、初级小学13所。除岭南、小北沟、四排、三人班、山里、向阳、太平等村无学校,其余村屯,普遍开办学校。
             1949年全县各小学师生人数一览表



  随着教育事业之发展,师范学校毕业生不断输入,教育队伍,师资质量,已有提高。1950年由佳木斯师范学校派来初高中毕业生10名。1951年县民教科于县完全小学抽调师资试办师范班一处,学生31人,学期一年,1952年毕业。除安排到县区机关从事行政工作外,余均充实教育队伍。1952年,增办初级中学班一处,学生20人,抽那杰、辛瑞章、林何真等三人任教师。其后每年相继招生,至1956年正式成立饶河县初级中学。1959年升完全中学。1958年,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于银祥任校长。1958年,全县共有学校25所,其中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五所,初小19所,学生人数增加到1461人,教师增至71人。具体详列如下表:
            1958年全县中小学师生人数一览表



  1958年末,撤销饶河、虎林二县建制,合并成立虎饶县,本县归八五九农场。此前,1956年末,铁道兵八五〇九部队来本县建立国营农场,先后共建立分场八处。至1961年末,全场新增加居民点31处。因大都为青壮年转业官兵,学龄儿童特少,因此,除分场所在地新建小学六处(四平镇、胜利、西通、石场、五林洞、一棵树),余一概未开办学校。直至1964年10月,恢复饶河县建制后,农场小学时有增加。至1976年,全县小学增至165所,共有学生7 660余人,教师360余人,其中县属81所(初小70所,完小11所),学生人数3 280人,教师 168人。国营农场系统小学79所,其中完小13所,初小66所,共有学生3 780人,教师170人。森工林场共有完全小学五所,学生600人,教师31人。
  全县共有中学34所,学生7 271人,教师(包括行政及杂工)602人。其中县属 12所(内完全中学五所),学生3 426人,教职员268人,国营农场中学19所(完全中学五所),学生3 226人,教员276人。森工林场中学三所(完全中学)学生619人,教职员58人。
  自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降,本县教育事业有大发展。兹将1984年县内各乡(镇)、农场、森工系统中小学发展情况附如下表:
         1984年饶河县(包括农场森工)中、小学校一览表



  解放后,初率以苏联教育为楷模。语文教学,以突出政治内容编选课本,概用通俗白话文体。1955年始节选古典诗文。自小学三年级起始,讲授语法修辞,除外语及少量古诗提倡背诵,其它课文,概不背诵。学生所得,除2000多汉字外,所获甚少。尤以语法修辞占大量时间,文学素质碍难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亦推行苏联五级分制,直到1960年以还,改用百分制。
  传统教学,四十年代即已绝续,唯学生临帖写大楷字,尚得到保持。至六十年代以还,连同节选古典诗文均视为封建糟粕,大多废除。1966年动乱开始,教育系统全部摧毁,学生停课“闹革命”,各学校教室门窗玻璃毁损一空,继之批判“师道尊严”。凡认真授课教师均遭批判,诬为“抛离政治”,遂不得不高喊政治口号而混时度日。俾广大青少年学业尽废,蹉跎时光,尚在所不知。加以批判“读书做官论”“学而优则仕”,造成一种视潜心求学者如寇仇,望而生畏。批判学校考试制度为“突然袭击”,动乱后期,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不凭学业成绩,而以家庭成分好,社会关系纯正,突出政治,由基层推荐保送,致学校级次打乱,无所高低。有大学毕业生,尚不能写一封通顺信函,教育悲惨之状可知。潜心治学者有之,实属寥寥。十年浩劫,实危及当代,祸延子孙。直至1978年,党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方始拨乱反正,学校教育复入正轨。十年动乱之延误,师资根底维浅,教学质量,绝非短时期所能臻善。尤其小学习字,蒙师手笔可作楷模者,十不一二。因提高教师质量,乃一长时期之任务。
  二、在职教师进修
  为提高任教者自身学业水平,自1950年始,县民教科即以暑寒假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每期15至20天。至1954年,正式成立教师业余进修学校,遴优秀教师任教。每年培训教师二期,每期30至40人。十年动乱,进修停办。1973年始恢复。1976年正式成立县进修学校,对现有在职教师,凡初级小学教师不具初中水平者,必达初中毕业水平。高小教师,必达到高中水平而后可,初中教师须达到大学专科毕业水平。凡学业不逮者,率皆分期分批进修培训。因此近县邑之乡镇,取集中至进修学校听课之方法,回本校研习课程,定期考试。迢远者,教员定期至各乡镇授课辅导,分头考试。自1979年至1985年,全县共培训小学教师413名,中学教师161名,教师素质已有所提高。各国营农场及森工林场教师,均由本系统教育部门培训进修,各局、场志均有志述,本志即不一一。
  三、职工业余教育及电大之创办
  为提高职工干部文化水平,自1950年始,本县即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创办职工在职干校一所。分初小、高小、初中三个班级。凡属文盲或半文盲,年龄在30岁以下之职工干部,一律编入初小班。原为初小水平者,编入高小班,原为高小水平者,编入初中班。每晨五点半至七点,为两课时。小学班主学语文、算术,初中班加地理、历史课。由在职干部或小学教师中遴兼职教员。学业期满,发给毕业证。就学人数达90余名。至1954年,时有中断。1956年后,强调政治学习,文化学习随之辍弃。直至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后,文化学习方始恢复。为提高职工文化素质,1982年,县政府设工农教育办公室,县工会大力配合,至1985年,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分初、高中,共开办48个班次,补习班分以脱产班、业余班、夜校等多种形式。夜校每晚学习二小时,星期天半日学四小时,补习初、高中文化。聘县中学教员,或具有同等学历之吏员兼任教师。至1985年,全县已有1915名工人、职员,受文化补习班培训,其中有1615名已达到初中水平,300名达高中水平,受训者,占应受训之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
  为适应四化建设需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之科学文化水平。自1980年起,各级干部学校(包括党校),从单一讲授政治理论课,转兼以文化补习课程,至 1985年,县内各级干部送至北京、成都、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地之各大、中专院校(包括省、地委党校)补习大学课程者,达145名,参加各种函授学校进修者552名。为加快文化补习进程,根据国家部署,1982年,本县办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一处,遵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发行之电视大学课本授课。主要为文科(中文、党政等)。学期二年。中央及省电视大学统一出试题。期满考试及格,发给大专毕业证书。自1982年至1985年,共招收学生260人,已毕业二期,共130人(包括幼师及财会班)。县电大工作站,设站长一人,由汪峻担任,副站长于洪江(1986年后任正职)。另有专职教师五名,兼职教师20名。本县电大除大专中文班之外,另有党政干部专修班、财经大专班、法律大专班及各种中专班等。教学除幼师班属系统办学有专职教师外,其它各班由电大工作站统一安排。凡属系统办学,各该专业,同时受主办系统直接领导。
  四、耕读中学
  本县早在1965年即于县城内成立耕读中学一所,招收农村及县城内报考初中落榜尚未达到就业年龄之学生,既耕且读,共计90余人。教师由县文教科选派。率以国家正规中学课本为教材,学期三年,毕业后,仍可参加升学考试。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拆散,并入饶河中学。1981年,旋设立农职中学,招收县内城乡未考取高中之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毕业后仍可参加升学考试。落第者,回乡参加生产。共有学生57人,教师15人。1980年以降,县内农垦系统之饶河、胜利、八五九、红旗岭等农场, 亦办有职业中学,共有学生近千名,教职员110人,其教学内容及学校性质与县属农职中学相同。
  五、扫盲工作与农村业余教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土地改革后,农村18岁至 45岁男女公民,计3 750余人,初通文字或有高小以上文化者,不足百分之十五(563人),百分之八十五(3 181人)为目不识丁之文盲。在国家倡导下,各教育部门具体组织领导,开展全民扫盲运动。每年挂锄期与冬闲季,分两次培训农村扫盲教师,开办夜校或扫盲识字班。1950年统计,全县共开办扫盲识字班35处,入学人数达1 500余人,推行国语拼音(即勹女……)。1952年以后,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至1955年,全县共扫除文盲 2 200余人。1956年,高级合作化后,因生产任务之紧迫,加之农业社经营管理之压力,使各级领导无暇顾及。1957年后,更以突出政治,抓政治思想为突出点,农村扫盲运动,遂自停止。1958年后,废国语拼音,推行拉丁字母新汉语拼音。启蒙学生,普遍先学拼音字母,后学汉字。
  奈普及教育及扫盲之被忽视,至“文化大革命”后期,农村新文盲再现。1978年始,再度开展农村扫除文盲工作,至1979年末,扫盲工作基本完成。文盲只占全县成人总数百分之五点三。
  为提高全民族之科学文化水平,1980年以降,全县农村普遍开办夜校,有以补习文化为主之小学班,有政治学习,有普法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等各种学习班,多在农闲季村自开办,乡镇举办短期训练班。1985年统计,全县农村12至40岁之应受教育人员共计9940人,入学者6619人,占应参加学习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四。农场及森工林场业余学习,均由各该系统安排。进展大体相同,本志即不一一。
  六、历年高考统计
  本县1958年前,只有初级中学,1959年,始建高级中学,此前学生升入高中,多报考富锦、密山高中,高考自不在本县。1956年,本县籍旅外之高中毕业生,始有考取大专院校者,至1961年总数已及20人,其中大专及中专各十人左右。1963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者13名。1964年,考入黑龙江大学等大专院校者17名。1965年,考入大专21名。1966年以还,十年浩劫时期,高考中断。虽有少数青年,被保送大专院校,但大多有名无实,学质低劣,合于大学水准者,不过十之一二。全县保送各大专院校人数,约近百人。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1985年,全县总计(包括农场、森工林场)考取中专及大专院校人数凡1 107人。具体分年详列如下:



  七、县内教育机构之演变
  本县伪满以前,无教育科(局)。伪满时期,县公署行政科内设教育股。光复后仍之。民国三十七年(1948)土地改革后,县政府设民政教育科(简称民教科),统领全县民政,教育、卫生等事务。1953年,民教分设,遂自立文教科,统管文化教育卫生事务。1958年四月,卫生科单设。文教科遂专管文化教育。1978年,设文化科,至此,教育科遂专管教育工作。1984年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