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北光复迄今文化生活之发展
第二节 东北光复迄今文化生活之发展
第二节 东北光复迄今文化生活之发展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东北光复后,九、十月间,在东北人民民主大同盟驻饶河分遣部倡导下,组成饶河同乐处,每夜,聚集京戏爱好者在学校游艺演唱。后因时局动乱,乃告停止。此后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以县城小学为骨干,吸收社会文艺爱好者,组成“欣欣歌剧团”,自编自演一些文艺节目,慰问讨匪队伍。其后唯春节、元宵佳节演办秧歌高跷,其余时间,无文化活动。土地改革以后,扭秧歌舞、踩高跷,各村普遍兴起。县城内在新华书店经理贲向荣组织下,组成业余京剧团,年节登台演出。时值解放战争反攻阶段,每解放一个大城市,必扭秧歌相庆。始跳陕北徒步秧歌舞。年节机关自编自演,或排练歌剧节目。1951年,松江省副主席李延禄来此慰问,第一次上映我国自拍电影。其后每年都来本县演出,周围30里内居民连夜到县城看电影。其后相继省内各地京剧、评戏团亦来本县巡回演出。1954年,由青岗县流来本县一个评戏班,所演剧目,多属民国流传之传统剧目。至1957年反右前,遣散。1956年,建县工人俱乐部,提供文艺演出场地。1959年,合并八五九农场时期,总场设有35人之文艺工作队。多为歌咏、舞蹈、山东快书等,间或演出大型剧目。至1960年撤销。1964年恢复饶河县建制后,正式成立县电影院,每日演出至二场。另有工人俱乐部,时演小影片。“文革”中,多数影片均诬为毒草,除“样板戏”外,一律禁演,文化生活遂兹冷落。打倒“四人帮”后,1978年,许多电影及剧目,方始弛禁。
1980年,本县成立文工队,共计招收学员25人。在文化馆副馆长张德祥具体培训指导下,经年余学习演练,至1982年七月结业,正式上演话剧、歌剧、舞蹈、独唱等。
1981年,县电视塔转播台建成。电视机在县内广为普及。1980年建成之饶河影剧院,因受电视影响,陷于萧条。非特殊好片,碍难招来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