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解放前医药卫生发展概述

第三章 卫生

第一节 解放前医药卫生发展概述



              第一节 解放前医药卫生发展概述
  本县清季以前,瓦尔咯及赫哲民族医病多赖土方或延萨满神禳灾患。受巫医神汉欺骗延误而致毙者不计其数。尤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还,沙俄传入之性病、天花等灾疫,罹祸非浅,故此地人丁蘼缩,即是明证。清末以降,汉民族大批移入此地,多为贫困流民,且本县地处边隅,内地谙习医术者来此甚少;居民有病,唯赖土医用银针扎头部,或燃火捻叩敷泥坛以泄心火。如有患腹痛不止者,即谓之起“番”。一曰“臭番”,相传肛门四周起紫疤,延老妪或老翁(土医)执银针挑之,刺破水出立愈;二曰“臊番”,谓男女生殖器生出之紫疱,挑破水出即愈。不挑者,竟能立亡。此种医术,农村一直沿传至今。患有周身不适或发高烧之急症,谓之起“羊毛疔”,以银针挑前后胸,拨出大量纤维质,病情遂愈。另有一种病症名曰“猴疮”,即医者以手指戳患者胸脊,起小疱(包)者,即证是此病。亦以银针挑之。此乃本地居民之原始治病方法。至光绪末年(二十世纪初)鸦片种植兴起,居民染患疾病时,即以鸦片医之。初为口服烟膏、烟灰,渐变为吸食。长期吸食,非但医病无效,且又酿成一种不治之恶癖。此外,巫医神汉播弄迷信,贻害尤大。至民国初年,县内人口渐次增多,内地行医亦接踵而至。有的以针灸为行当者,专管扎针治病;有来此(饶河或东安镇)开设固定药铺者,招雇中医坐店门诊或望诊;亦有的自开药店,既行医、又卖药。至民国十九年,全县职业中医已有15名,另有不以医为业之兼职半拉医生七名。总计县内药店八家,在县城内者五家,在东安镇者二家,小佳河一家。至民国十七年(1928)始有西医传入。起始为军医,后转为民医。至“九一八”事变时,全县共有西医药房二处,西医五名。
  伪满洲国时期,县内除私办中西医药店及日本、伪满军医外,伪康德三年(1936)官办公医诊所一处,配西医、医助各一名。县公署行政科下设保健股,掌管县内卫生及防疫指导。伪康德七年(1940年)撤销公医诊所,成立饶河县医院,有医护人员七人,设病床八张。医疗水平仅限于一般内外科疾病治疗,或性病注射号药 (606)等,对严重内科病或严重创伤、内脏及肢体手术,均不能进行。
  伪康德十年以还,县城内,设一处日本守备队随军医院(实际为诊所),间或为民众医疗。县医院除配合县保健股进行疫病预防注射(伤寒疫苗)外,医疗任务很少。其时县内人口之不断减少,多数居民糊口尚且不保,有病无力延医买药,唯待毙等死而已。至伪康德十二年,东北光复前,县内原有私人药店,无营业可做,大都被迫关闭,县城只剩“德盛长”、“天生福”、“仁寿堂”三家药店,小佳河一家,处于半关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