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东北光复后迄今

第二节 东北光复后迄今



                 第二节 东北光复后迄今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东北光复后,县地方临时治安维持委员会,设置饶河医院 (实际为医疗所),以中医师包星五为院长兼主治医师,另配有两名卫生药剂人员。翌年,包返里(山东海阳),继由前 “博爱大药房”业主兼西医师毕煜亭接任。另有前县保健股卫生股员李殿喜充任医生,加以药剂及护理共四人,内设病床六张。承担全县医疗任务。土改剿匪时期,常接收五至七名伤病号。并承担下乡巡回医疗任务。春秋两季,兼以全县牛痘接种及疫病预防注射。偏僻乡间发生紧急病情,即连夜步行前往出诊。1953年六月,大佳河民兵搜山清查鸦片烟犯,有被黑熊啃碎头盖骨者,经毕、李二位医生细心医治,半月即愈。其它伤寒痢疾,肺结核及一般内、外科疾病,均可受理。唯无X光透视仪器,设备简陋,剖腹等外科手术不能进行。
  为加强妇幼保健工作,1950年,县派出四名学员,去松江省参加新法接生培训。1951年毕业后,派至四个区政府接生。随国家卫生教育事业之发展,医疗队伍不断充实。自1954年起,增设三义、小佳河、东安镇三卫生所,每所配医士一至二人,助产站与之合署办公。1956年,县医院增设 X光透视设备,医伍加强,第一次进行阑尾割除手术。与此同时,根据中央指示,要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实行中西医结合方针,1955年将县城六名个体中医组织起来,开设中医诊所,配合县医院,实行中医中药诊疗。农村分散中医,经考核,发给许可证,准予在所在乡村流动诊疗。1958年,增设饶河卫生所。全县医疗网点遍布。1959年,合并为八五九农场,县医院与农场医院(系福建前线五二医院集体转业来本县)合一。医伍、医术及设备,均得到完备充实与加强。各分场普遍设卫生所。生产队设卫生员。已达到小病不出队,中疾不出所,一般重病不出农场之情势。农场医院,成为内、外科兼备之综合性医疗单位。共有床位 50张(缩减后数),计分内、外、五官、牙、妇、儿、中医科、理疗科等八个分科,有X射线透视,及拍摄透视照片等设备。除治疗内科疾病外,外科能进行胃切除、剖腹产、疝气、胆囊摘除、截肢、整骨、腹肿瘤摘除等。1962年,场区分开,力量有所削弱。农场部分,1964年,析分为三个农场(饶河、胜利、八五九)医院。县属部分,改为虎饶县第二医院(即饶河区医院)。1964年,恢复饶河县建制,仍升县医院。同时,根据毛主席批评卫生部为“城市老爷部”,并指出医疗卫生必须面向基层等指示,1965年以降,各公社卫生所,普遍升院,除下派医疗骨干,县医院并定期组成医疗队,下乡深入偏僻山村巡回医疗。其后,各村屯旋培训赤脚医生。医疗队伍壮大。1978年以还,卫生事业发展尤快。至1985年全县计有医疗卫生单位16个。其中饶河镇六个,乡镇十个。共有病床222张。医护人员总数达233人。其中医师级以上人员75人,内科能处理疑难病例,抢救危重病人,大部获得成功。外科能做颅脑室内取石,未留后遗症。摘除45斤重之大肿瘤。妇科能成功地开展剖腹产,进行输卵管结扎术,引产术等。十年动乱中,医术较高者多受挫,文革后期,因对知识份子使用或子女就业、住房等问题,安排有欠妥贴,至1985年,流入外地之主治医师七人。医疗骨干相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