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瘟疫及其扑灭

第五节 瘟疫及其扑灭



                 第五节 瘟疫及其扑灭
  本县山林密布,河川交织,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流行疾病,较之内地为少。常因气温之突变,寒暑代谢,感冒时疫,岁有发生。传染性瘟疫,其中初冬、初春多患流行性感冒,六、七、八三个月多患传染性痢疾或肠胃病,其次为猩红热、婴儿麻疹、流行性脑炎、班疹伤寒等。六十年代,上述时疫,除感冒仍常有所见外,其它疫病已大为减少。
  自伪满洲国康德元年迄今,五十余年间,县内较大瘟疫流行计有三次。其一为伪康德六年(1939)春,县内流行阿米巴痢疾,持续一个多月。伪县公署组织人力验查粪便,实行患者隔离,经预防治疗,方始扑灭。另于伪康德十年(1943)春,三月下旬,全县又一次流行肠伤寒传染病。染疾者,上吐下泻,体温高烧,力不能支,三五日便奄奄死去。以县城及西林子最严重,死亡数百人(见卷二、人口),以贫困无依之独身汉及年老体弱者死亡居多。第三次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春四月至五月间,县城内流行伤寒病,或称“窝子病”。凡染患者,即传布全家,仅县城内死亡30余人。其后,因生活水平之不断提高,疫病防治加强,定期进行预防注射 (伤寒、副伤寒、小儿麻痹症、森林脑炎……等疫苗注射),加以开展 “五有、三勤”(见前)环境清扫等爱国卫生运动,瘟疫及传染病已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