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作物及产量

第三节 农作物及产量



                 第三节 农作物及产量
  本县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为大宗,小麦次之,谷子、黍、稗、大麦均有种植。唯谷子间苗费工,比例较少。稻田始于大和镇(1938年划归宝清县),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即开始种植(见卷三,民族)。至民国及伪满初期,小佳河成为本县主要大米产区。其次为西林子、三义、大别拉炕(今镇江)、五林洞、饶河镇等地。土地改革以降,县内凡有川流之处,皆开发水田。直至1959年合并八五九农场以还,率以机械化生产,水稻费工太多,遂以大豆、小麦为主,水稻面积大减。直至八十年代,因土地承包责任制之推行,水稻面积开始恢复。
  农作物种类,凡温带适宜之谷蔬,无不尽有。如黑豆、豌豆、蚕豆、芸豆、绿豆、赤豆(小豆)、苏子、芝麻、旱粳、稷、荞麦等,皆可种植。 蔬菜类如葱、韭、蒜、芹、芫荽、白菜、甜菜、甘蓝、苤兰、菜花、油菜、芜菁(不留客)、芥菜、西红柿、芸豆角、茄子、辣椒20余种,黄瓜、甜瓜、西瓜、角瓜、窝瓜等咸有种植。1953年,引入山东胜利百号甘薯(地瓜),在本地经历30余年。小花生,在向阳坡沙质土内种植,也有收获。
  农作物品种,伪满洲国前,全系民间就地串换习用之品种。玉米为小粒黄或小粒红早熟品种。伪满后期,日本开拓团引入大八趟玉米种,分蘖多,穗多且长,每穗八行粒,喜肥力,高产,偏晚熟。土地改革后,绝续。合作化后,引入金皇后品种,因成熟期晚,失败。后仍习用小粒黄或红骨、白头霜等品种。九十年代以来,曾去海南岛南繁双交玉米种,增产显著。东北光复前,大豆沿用本地杂种,如大白眉、日本大粒黄、槽豆(又称八十天还家)等。土地改革后,推广满仓金品种,色泽金黄,产油率高。六十年代以还,有合作2号,黑合交13、54——554,合交6、8,龙农11,钢201,合丰22,哈 70——5179,红丰等。小麦,1951年前,普遍为本地红麦,多腥黑穗病(乌麦),且多锈病。1952年引入农林29号,抗锈耐倒伏。唯麦粒黄白,含面筋少。其后相继推广农林3号,株高粒大,含面筋多。其后又有甘肃 96,克69701,克旱6、克旱7,克旱3,克丰2、克丰3、辽4、沈 68、71等,凡几十个品种,不断更新。水稻,伪满时期,有从日本引进北海道品种及本地小黄毛、小自毛、小红毛等,均属早熟品种。合作化以来,奈集体保存种子多有疏忽,加以收割晚,种子胚芽大多冻死。自1955年以来,连年从外地购买稻种,其中较好者,如石狩自毛等。直至八十年代,实行土地承包制后,方始恢复户选户藏种子。自1979年,县建立种子公司以来,优良品种,每年均有引进。至1985年,水稻新引进品种有合江14、合江19、垦稻3号,插秧036号等。谷子,本县长期种植小粒白,或小粒黄谷种。1953年引进薄地租2号大粒黄谷种。因播种面积少,其后直未改换。
  本县粮豆单产,小麦由于县内多山林,江河密布,夏季多雨雾,锈病严重,亩单产长期徘徊在100~150斤之间。1959年以来,因大面积机械耕作,条件改变,加以种子改良,小麦一跃成为本县主产作物,亩单产跃升150~300斤之间。1983年全县(包括农场)小麦特大丰收,平均单产近400斤,最高达到亩产750斤。水稻亩单产400~600斤之间。最古1953年,西林子村刘云让互助组,平均亩产 906斤(垧产13 600斤),曾获得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奖励。1959年以来,农作物以小麦为大宗,水稻管理不及时,草荒严重,单产一直不高,直至八十年代才开始回升。大豆面积,五十年代前,仅占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1956年以还,占总耕地二分之一,平均亩产200斤左右,最高达400斤。玉米,1958年前,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机械化后,下降至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至十五左右。解放初期,山区土地开垦未久,肥力大,加以管理适时,亩产高达600斤以上,平均400斤上下。合作化后,集体耕作,中耕除草伤苗大,最高仅能保全八成苗,故单产一直降至300~350斤之间。八十年代始回升。兹将本县各时期耕地、作物、单产、总产列表如下
             饶河县1900一1985年耕地粮产一览表
                         面积:亩、单产:市斤、总产:千斤



                                      续表1



                                      续表2



  1959~1961年,为地方与农场合并时期,所有耕地全部归八五九农场所有。表中此三年数字,为县统计局1979年根据挠力河南退出农场之原三个公社所经营之土地面积,从农场总数分离出来的数字。面积、单产、总产谅能略有出入,然无大误差。1959~1962年四年间,八五九农场承受国家种植药材任务,计在三义、西丰河南、山里等地,年种罂粟 500~1000亩,因管理粗放,缺苗严重,收获量极低,亩单产仅及五两左右,总计上交罂粟成品15 000余两。本表未予统计,仅此以说明之。
  县内各国营农场耕地产量及上交粮食,列如下表。作物明细,各国营农场均有志述,本志即不一一赘叙。
          1957—1985年县内各国营农场耕地粮产一览表
                               单位:亩、千斤、吨



                                       续表



  注:八五九农场,1963年前承袭原八五九场数。饶河农场承袭一棵树农场及原一分场数。
    胜利农场自1964年分设起始,红卫农场 1968年,新建 1970年起始统计。红旗岭农场(原五十八团)1968年新建,承袭原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数。
                                       续表



  至1985年,全县五个国营农场,总耕地面积为1 609 743亩,总产量为237 543 000斤。县属十一个乡镇及农林渔场,总耕地面积401 481亩。粮豆薯总产量8 013.1万斤。八个森工林场总耕地3 600亩,总产量约72万斤。1985年,全县总合计,耕地面积2 014 824亩,粮豆薯总产量为318 394 000斤,核159 19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