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第五节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第五节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本县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有小麦赤霉病(即锈病,俗称黑、黄疸)、腥黑穗病、根腐病等,1959年自苏联引进之麦种,传入大量毒麦等。
腥黑穗病(即乌麦),经过施用赛力散拌种,1953年已根除。赤霉病,主要为麦熟期连绵淫雨所致。1960~1962年,该病害蔓延全境,收获之小麦,加工成粉,食后恶心、头晕。1964年以还,推广抗锈病麦种,提前播期,麦收躲过阴雨天,该病已自消除。根腐病主要为土壤长期积水不透空气所致,通过排水,土地适期早翻早耙,该病也已消除。毒麦,因不断更新麦种,至1974年,基本绝除。此外,小麦食心虫、粘虫,干旱时有发生。
大豆褐斑病,本县常有发生。各国营农场多采用灭菌丹防治,效果良好。潜根蝇、草地螟,亦大豆常见病虫。
玉米、谷子,多发生粘虫、玉米螟、金针虫及食心虫。1953年 7月上旬,王家店至北大桥一带,发生粘虫。主害玉米,延及小麦、谷子等。经人工挖沟堵截捕杀,历五六日始除。害及农田400余亩。1972年七月上中旬,县内又大宗发生。重者每平方米100多只,小麦、玉米、谷子叶片被吃光,后虽有恢复,亦大减产。
1976年六月,西丰、小佳河一带,发生天幕毛虫。吃光柞、杨树叶片,危及附近大豆、玉米农田,经旬日,食光农作物达50余亩。后降雨,始敛迹,因在苗期,植株枝叶恢复较好,减产无多。
水稻害虫为泥负虫与泥苞虫。1956年前,常有发生。诱因为:原茬未翻即行放水。寄生在枯根上之虫卵孵化成虫,危及稻苗。用六六粉喷洒,或撤干畦水晾晒有效。六十年代以还,该虫渐次减少。水稻潜叶蝇,在水稻灌浆期危害严重。1953年,小南河村曾有大量发生。病害有护颖稻热病。1958年,全县发生,面积达 8 000余亩。症状为稻株在灌浆期全部变红枯死,减产六至八成。七十年代以降,采用药剂拌种灭菌,该病已自不见。
七十年代,大量采用新式杀虫灭菌农药,效果良好,粮食产量增加,然对水质及自然环境污染已日见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