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六节 自然灾害
  危及本县农作物丰收,除病虫害之外,尚有来自自然界之水、涝、旱、风、雹、霜、雪、冻等灾害,凡八种。因往古无册籍记录,仅据近五十年之可以考据者,分别著录如后。
  一、涝灾、水灾
  民国四年 (1915年),乌苏里江泛滥成灾,加以雨涝,全县二万亩地受涝,被淹面积7 000余亩,粮谷歉产五成。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受雨涝,乌苏里江及挠力河泛滥成灾,淹没水旱田 5 600亩,粮谷减产四成。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又大水成灾,水位超过民国十六年。南至大楞,北抵朝阳沟坎,一片汪洋。挠力河沿岸受雨涝灾害,全县被淹农田2 700亩。
  伪康德十年八月中旬,乌苏里江上游淫雨连绵,江水泛滥,密山铁道被冲,交通中断。本县域内,沿江低洼处俱漫溢,全县受水涝灾之农田面积达3 000余亩,水位较前次低。
  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雨涝成灾,江水泛滥,水位中等。但涝灾严重,全县弃收之麦田1 600余亩,草荒大田3 000余亩,粮谷产量减收四成。
  1950年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乌苏里江泛滥,被水淹没之麦田 1 200亩,淹没大秋作物8 500亩,大别拉炕河口县贸易局淹没石灰500吨。
  1951年八月初、中旬,乌苏里江特大洪水, 与民国二十年水位相同。全县被淹农田9 750亩,粮食减产四成。
  1955年八月中下旬,雨涝成灾,乌苏里江局部泛滥成灾。县城北门外,镇江、大楞、马架子、四排等地,玉米、大豆受淹面积7 500亩,全县粮食减产二成。
  1969年雨涝成灾,农田草荒严重,粮食歉收三成。
  1971年春,雨涝成灾,草荒绝产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百分之四十五。八月中旬,江水泛滥成灾,为特大洪水,与1951年水位比肩。粮谷减产五点五成。
  1981年,五月下旬开始,连续降雨二余月,八月中旬,乌苏里江及挠力河水泛滥城灾,江水水位高度仅次于1971年。挠力河汛期为特大洪水,南北漫溢十余里宽。县成因防洪排水及时,水未入城,水淹房屋五栋,洪水淹没山里公社之奋斗、山河,芦源公社之东盛三村,受山洪冲激者有大佳河及东升二村。全县(包括农场)被淹土地达7 500亩,受涝面积120万亩,因雨涝弃收小麦19万亩。粮食减产八成,为本县从未有过之特大灾年。
  1984年,夏秋雨涝,全县小麦弃收65 000亩(县属乡镇弃收25 000亩),粮谷减产三成。
  二、旱 灾
  伪康德五年(1938年)五月下旬至七月中旬,45天无雨,禾苗枯萎,减产三成。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六月上旬至七月中旬无雨,秧苗枯萎,减产一成半。
  1949年六月五日至七月二十日,一个半月无雨,稻田干涸,绝产稻田 1 200亩,大田减产二成。
  1954年六月中旬至七月下旬,56天无雨,稻田干涸,绝产 4 500亩。后期落雨,玉米虽株矮,棒穗硕大如常,除稻田歉产,大田仍属丰收之年。
  1982年六月一日至七月二十五日,无雨,为特大干旱。山顶柞槲成片枯死,路旁人工栽植之落叶松,百分之五十因缺水而枯死。山间杂草,未及萎枯即倒伏、疏荡。唯本县江河成网,林密草广,地耐干旱,粮谷仅减一成。
  三、风 灾
  本县多山林,以为屏障,风速相对为缓,故为害之台飓甚少。每年春四、五月,有五至七级蒙古风,但因土地湿润,周多山林围罩,吹走种实现象可谓无有。夏季雷雨风暴,常使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倒伏。七八月间有暴风雨使出穗禾谷倒伏,尤其小麦、玉米、水稻为甚。然危害程度不同,向无记录。1978年八月十七日夜,受台风影响,全县有暴风雨,风力达八级以上,使高大杨、柞、桦、红松树成片仆倒。高达36米红松拔地而起,折成二段。全县摧倒山杨林约在300公顷之数。损失木材 35 000余立方米。如在交通要道或伐区倒者,随之造材运出。仆倒在深山者,唯任凭自腐。此次大风雨,县内百分之八十向日葵被摧倒,玉米百分之五十倒伏,损失二成。葵花减收五成且多霉烂者。
  1981年四月下旬,受台风波及县城铁瓦盖房被掀者十分之二。
  四、雹 灾
  本县雹灾,历年均有发生。春季多发生在五六月问,一秋季多发生在八月,唯程度不同,有成灾与不成灾之别耳。因素无文字记录,无从查考,仅据可以查明之几次雹灾著录如后:
  伪康德三年(1936年)七月十一日,饶河镇、西林子、大带河一带发生冰雹,大者如鸡卵,中等如蛋黄,砸毁庄稼3 700余亩,砸死二人三牛。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二十日,饶河镇至西南岔间发生雷雨冰雹,毁农田 3 000亩,减产一成。雷电在一棵树附近草棚中击毙一人。
  1962年六月二十日,三义至小北沟一带发生冰雹,击毁大豆 1 O00亩,小麦减产三成半。
  1977年七月,西丰、芦源两公社(乡)发生雹灾,毁农田6 000余亩。
  1984年五月十五日午后三时半,饶河镇发生雷雨冰雹,葱、韭、蒜、小麦苗俱毁雹大如鸡卵,小者如大豆,小南山一带冰雹积深八公分,至次日晨化净。
  五、霜雷冻害
  本县各乡,因自然地势高低、林原地貌之不同,所出现之霜雪冻害自是有异。石场、大带、永乐(乡所在地)、关门嘴子一带,为县内之寒谷,地势较高,春季多受晚霜危害。1964年,最迟霜冻为六月二日,柞、核桃、椴等树木幼芽,全都摧蔫,玉米、大豆亦多遭霜冻。1983年五月三十一日,永乐、大带、石场出现晚霜,蔬菜谷豆亦遭霜害,有的被迫毁种。
  1956年十月二十六日,因降大雪,全县大佳河、小佳河、镇江、三义、饶河镇等地被雪埋掉之水稻2 820亩(见卷五),损失水稻100万斤。
  秋季多早霜,1969、1971两年,早霜,最早为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四日。大豆、玉米减产五成。
  1971、1981两年,主要为夏秋季雨涝,农作物光照不足,造成歉产歉收。
  防早霜办法,自1953年起始,强调普遍削掉玉米华穗,促进棒穗成熟;另聚柴弄烟火增温防霜,甫经实施,唯徒费工日,不曾见得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