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树种及林木构成

第四节 树种及林木构成



                 第四节 树种及林木构成
  本县地面,依地势高低之不同,土壤湿燥之异殊,而生成之树木种类有别。其于江河岛滩洼地生长之木类凡有江柳、蒿柳、朝鲜柳、旱柳、钻天柳等数种,多分布于乌苏里江之岛渚江岸。挠力河、大带河、内、外七里沁河等沿岸,除钻天柳为乔木,朝鲜柳为亚乔木,余均为灌木。群生于山间低湿台地处及河旁泛滥地之辽东桤木——水冬瓜,高可达八至十米,胸径最高可达30公分以上。为刻制木碗、木盆树种,质地细密,木性恒定,几遍布全县。本县生长最多之树种为蒙古栎,细分为槲、柞、青数种,凡高阜地及峻崇处均有之。此种再生能力极强,斫伐数次仍萌芽不衰。最粗胸径可达 1.5米,高可达25米。材质坚硬,可用于制做车辆、农具、建筑等。现有柞树,唯中部山区为原生林,毗连村屯较近及分布于挠力河北岸者,皆为几经斫伐后之萌生柞,民间习用为薪材,养植木耳等。其三为山杨,喜湿润之坡地及低洼处之阜地,县内山地平地普遍有之,为本地速生树,乃民用建筑不可缺少。株高可达35米,胸径最粗可达90公分,占林木总面积五分之一。再次为白桦。喜生积水草甸,或山间湿地沟谷处,县内遍皆有之,为家具细材,然本地木材种类多,向来少用,多以为薪材,约占总林木的百分之十。水曲柳多生于山间溪谷处或平湿地,河岸旁。胡桃楸多生于县中南部山区土质肥沃坡湿地带。黄檗亦多分布于县之中部南部,喜高爽且又土质肥沃水分充足之地。以上三种,号称“三大硬阔”,皆属乔木,高可达25~30米,胸径在 1~1.20米之间。分别占树木总量的百分之二至五。黄榆、白榆、青杨、槭(色)并皆有之,其数不过百分之二至三。黑桦多与蒙古栎伴生。枫桦为高寒山地树种,遍布于县之中、南部深山区,常与红松伴生。高可达26米,胸径可达 1.5米。占全县林木总量的百分之五左右。椴树有紫椴、糠椴之分。遍布全县,喜生山之阳坡,土质肥沃之润湿处。高可达20米,径级在0.8~1.5米之间。以紫椴为质密,可用于胶合板,雕刻等。椴花为重要蜜源,本县为国内重要椴蜜产区。自七十年代以来,县内人口激增,尤其向林区引进大批居民,凡村周围方周十里之内,大椴树悉遭破坏(见前)。森工采伐,一概平推。树种原占林木总量百分之十二,现退减为不足百分之六——七。
  红松为本县林木至宝。本世纪初,分布于城之小南山、西苏穆罗山西侧,大带河上源,彭祖岭西北直至四合顶子,瑶台山东达曦山这一广大区域,共有面 87 000余公顷(包括混交面积),纯红松木材蓄积 1 740万立方米之多。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木材总量的五分之一。且材质优良。现在全县红松林地仅占总林地面积的百分之三,蓄积仅占百分之六点四。较之建县初始减少五倍。其原因,半数毁于砍伐(东方红林业局开发为主要)浪费和腐朽(解放前),其一半毁于山火之焚烧与自然腐朽。云、冷杉,集中于本县之南端,最东分布于双凤山以西至皮克山,喧鹤山一带。为本县少有之树种。初始占林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点二,占木材总蓄积量百分之三。半个多世纪,毁于山火者损失无多,毁于七十年代以来开采为大宗,面积蓄积已减少至占总数千分之四。
  以上为县内各类主要树种蓄量分布之概述。县内林木,为乔木者,凡20余种,灌木70余种,因于物产志中备详志述,本章即不赘叙。附:1984年县内森林构成图表。
               饶河县林木种类构成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