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县内营林技术集萃
第六节 县内营林技术集萃
第六节 县内营林技术集萃
营林业是一门科学。务林者,但能潜心研求,则必有所得。兹据本县林业同道二十余年实践所获锦粹,集之如下,以为后之来者参考。
一、保护原生地被,乃发展我国动植物资源之根本。撰者前曾于县林业科供职十六年,于实践观察中悟出:森林,多种资源之宝库也,不应单纯视为木材基地。自然学界,倘能以天然地被为可贵,不以剪屠原生林木草野为常理,即砍伐之原生迹地,仍以封护培育原生林木为主要,林间隙地,适当引植部分外来优良树种,一封十五年,勿使碰动 (免除人工清林打伐枝桠活动), 则必林茂木丰,野兽山禽繁且昌矣。反此,以芟除原生树种为能事,实行所谓“林相改造”,或将原生林木砍成甬道,伐大植小,导致原生植被毁灭,此乃欺国欺民破坏生态平衡之举。其害无穷,省内县内数十年之教训不可不鉴。
二、1965年春与林业科助理工程师李留记于造林实践中得出结论:红松栽植,现通行之株行距1.5~2米为过密,不仅浪费苗木,增大造红松林成本,十年之后疏间时亦大浪费。宜延至长宽间距15~20米为一穴,植于它树之空隙,穴扩展至长宽一米,植2~3株,与它种树间混,三四十年后,庶乎与天然红松林无异。小片实验已证明此点,乃多快好省之良策。
三、1969年,永幸村民李天信插钻天柳以为灯笼杆,当年抽枝如伞,两年枝繁叶茂。1970、1971两年,县城绿化公路取此法无根埋杆2 000根;镇江林场埋植200余根。其后永幸、关门嘴子、大带等村绿化相继采用此法,为快速成林之良方。
四、白桦为耐酸湿树种。1973年春,由永幸挖掘株高40~50公分之白桦苗二万株,予县城营造西南岔护路林及大带河口水土保持林成功。生长速度超过落叶松,且耐涝、耐早、耐灰尘,与野草及其它树木竞争能力强。实践证明:为本县江防造林,平川草地造林之特优树种。
五、1970年春,镇江林场场长侯绍君与技术员原洪江于二姑娘通江边散生林中,间植红松成功(1978年被永明村山火烧毁大部)。
六、1970~1975年,马架子林场技术员陈国城(后为场长),于弃耕四十年之撩荒地内栽植红松80亩,鱼鳞松、沙松50亩成功,均长至2~3米高,1977年为兰桥队所起山火焚毁。该员实践证明:林下植落叶松与樟子松生长点枯死,因系阳性树种,并不能与红松同等对待。
七、1974年,镇江林场支书董宝全等带领工人湿地高台整地植落叶松50亩成功。
八、1975年,县苗圃主任吕学成及镇江林场副场长李义勇试验夏季移植落叶松、水曲柳幼苗,弥补缺苗成功。
九、1967年,永幸东山直播红松一亩成功,1973年东安林业站站长吴景权直播 200亩山核桃成功,红松直播受鼠害,萌发者了了。
十、1965年,饶河森林经营局局长赫江海,于石场东北沟四合顶子南端,进行红松抚育,与红松树相伴生之榆、柞、椴、水曲柳等其它树木,全部清除,未及三年,被清之10余公顷红松林,不论老龄或中、小龄,相继得疱锈病而死亡。由此证明,红松必与它树伴生庇荫。陡然疏间,通光过大,阳光炽照树干,导致病害发生。
十一、本县养蜂专家75岁老人王文川提出:每公顷山林,保留四株椴树于其间,使之枝繁叶茂,勿使斫伐,长至胸径一围以上,可拥戴10万朵花冠,盛花期60~100年.正常年景,年可流蜜40~70市斤。株树年可收入50~90元钱,每垧即可收200~300元。全县34万公顷林地,养蜂年可获6 000~8 000万元。其间虽有灾歉虚幌,其实效则大有可观者焉。
十二、山杨熟地埋根造林,保证土壤水分,繁殖很快是发展本地优良树种之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