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畜牧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 述
本县畜牧业之发展,当先于农业。早在六至九世纪即有养马记述,《旧唐书》一百九十九卷·下载:“靺鞨,旧肃慎之地……而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其畜宜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殓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至明清以降,马、牛、羊、鸡、犬、豕六畜齐全。根据民国十五年(1926年) 统计,县内养马 314匹,牛421头,骡4匹、猪2 237头、鸡鸭鹅等家禽15 800只。其后,虽经十余年间,因中东铁路事件之骚扰,“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抗日烽火战乱,日伪清野并屯,至伪满康德五年时,各种畜禽较前减少近百分之四十。至伪康德十年以后,数量有所回升,但进展仍迟滞。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五年,因本地发生牛口蹄疫,全县牛死亡过半(见卷五)。直到土地改革以后,畜牧生产,方兹发展。然自1956年高级合作化以降,因牛马猪全部归并集体(猪之大部),饲养欠佳,尤以牛处于无人过问之境地,母牛、牛犊等非役畜,冬季喂饮不及时,体质瘦弱不堪,死亡加屠宰部分,头数较前大为减少。1958年冬,场县合并后,进山伐木,死掉牛马凡352头(见卷五),均系强壮役畜。1960年以还,牛多用于肉食或出口。1962年场县分开,畜力又显紧张。 直至七十年代,全部农业机械化以后,本县马匹,价格大跌,大批流入内地各县(每匹只五六百至一、二千元)。牛除少数用于使役,余均作菜牛处理。 1978年以来,县外贸收购出口肉用黄牛,价格上调,养牛积极性回升。1978年,党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农村土地相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牛马价迅猛上涨。每头牛由七十年代七八十元、一百多元,增五六百元。二岁牛犊,也涨到每头 300元以上。马由五六百元提至一、二千元。于是牛马头数随之大增。至1985 年,全县牛存栏数为 5 780头,马1 293匹(不包括农场森工)。农业生产所需之畜力已属过剩,大多用机械代耕,少数用畜力耕作。
养猪生产,自土地改革以降,一直上升。1954年实行统购统销后,农村自留口粮限量,尤其自1956年,实行高级合作化后,农民口粮标准由过去人平均留量650斤,缩减至 450~500斤,无力多养猪(政策也只允养一、二头)。至1960年,每人除去二分园田外,全部为公有土地。除集体养少量猪外,社员个人无力喂养。“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个体养猪为资本主义,生猪存栏迅速下降。至1970年,肉食大缺,不得不重动员各户养猪。至1975年,生猪又回升。农村实行派养派购及奖励饲养母猪政策(如数拨付饲料田),各公社普遍成立生猪收购站,以时收购生猪和禽蛋,养猪业迅速发展。1983年养猪开始专业承包,养猪有利,一时全县养猪专业户增多。至1984年,全县养猪头数增至11 636头(畜牧局统计数,统计局较此少272头),内专业户 75户,养猪 1 630头。市场进一步敞开。1985年以来,豆饼每斤增至二角至二角三分。养猪成本加大,尤其是县内养貉业兴起,且成本低,获益较养猪高五至十倍。因而许多养猪专业户,遂弃猪养貉。生猪头数又一度有下降趋势。
1981年以来,专业养鸡,亦有大发展,尤其县城个体养鸡场发展至15处。至1984年,全县仅专业养鸡12 000余只。八五九农场开展饲喂肉用鸡,年达二万余只。一时县内市场一年四季鸡蛋充盈。
奶牛业,亦于八十年代以来,有大发展。主要为农场。至1985年,全县奶牛头数增至1 471头(包括各农场),仅八五九农场,奶牛头数增至1 208头,并建奶粉厂一处,年产奶粉89吨。
兹将1985年全县养殖各类畜禽附表如下。
1985年全县畜禽养殖统计表
单位:匹、头、只
注:四排乡新建,数字均已包含在西林子乡内。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