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各类畜禽品种引进与改良
第二节 各类畜禽品种引进与改良
第二节 各类畜禽品种引进与改良
本县马,多为中国蒙古马。伪康德八年(1941年)、十年,曾两次从海拉尔引进 400余匹蒙古马,成为本县马种之主要品系。其时,日本军马,也有引入,然不与民马接触。东北光复后,1953年,本县花一万元人民币,经松江省农业厅购入一匹苏联大型輓马——阿尔登种公马。对本县马种改良有大功效。其后,各区乡村引进一些改良种马,但品质并不为高。
本县牛,多为蒙古牛与朝鲜牛之杂交种。民国十二年(1923年),有本县养奶牛专业户丛树本,自苏联伊曼引入门太尔奶牛一头,在本县饲喂繁殖,至伪康德十二年(1945年),该品系之奶牛已近60余头。1956年冬,八五九农场,从内蒙引入 400头黄牛,1959年,相继引入荷兰奶牛十头,在本县繁育至今,促使本县牛种杂交。1968年,引入七头丹麦奶牛,一头种公牛。七十年代,引入吉林役用朝鲜牛65头,南阳役牛二头,肉用西门塔尔牛二头。县种畜场曾引进海福特、复兴来等牛种,后死亡。
本县原无养羊业,伪康德七年,经县开拓科去海拉尔引入绵羊 500只,分卖于各地大户牧养。其后,日本开拓团相继引入。因本县榛莽未开,地多浸湿,管理欠当,多患烂蹄甲病,死亡严重,至东北光复时,剩不足一百只。1952年,全部绝种。1965年,旋自勃利县引入绵羊五百只,大多为杂交细毛羊。1972年以还,来自富锦、集贤、鸡东等地农户到本县新建之居民点,带进绵羊四百余只。1973年以还,由附近各县引入奶山羊三百余只。1975~1979年,掀起养奶山羊热,尤其县城职工,争相饲养。唯管护不当,对城镇绿化危害甚大。后养貉兴起,奶羊遂辍弃。
猪,伪满以前,多为中国本地黑猪、白猪或黑白花猪。体重可达150~250斤。1953年,由宁安县国营农场引入20头巴克夏黑种猪,体重可达 300斤。六十年代以降,大力引入苏白、哈白种猪,体重可达300~500斤。成为本县现时猪种系之主体。间有少量杂种猪。
家禽,多为本地乡土种,苍黄、芦花、黑鸡等。鸭为麻鸭。鹅为灰鹅、白鹅。伪满日本开拓团曾引入白色莱亨鸡种,东北光复后,混为杂种。1959年,八五九农场时期,引入一万只莱亨鸡和千只北京白鸭。实行公家专养。因管理不善,死亡大部。所遗尽与本地种混杂。1982年以来,旋引入大批白鸡,并有白勒克等肉用鸡种,体重,60天可达3~4斤重。1983年引入康伯尔鸭一千只,由公家集中饲喂,因管理不善,死亡大部,所遗尽散民间,年可产卵180只。
1959年,曾引进五百只安格拉白兔,至1960年死光。六十年代以还,民众自发养兔开始,其中有白长毛兔、黑皮兔各种。由于经济效益不高,至1983年以还,因受养貉业冲激,养兔户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