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蜜蜂种类
第二节 蜜蜂种类
第二节 蜜蜂种类
本县山林中,原产之野生蜜蜂,计有三种:其一为小黑蜂,体态仅及家养蜜蜂 (乌苏里黑蜂)三分之一,全体为黑色; 另一种为灰色,臀部为圆形,呈棕红色,大小与黑蜂相同;其三为全体灰色,遍身带绒毛。1956年,小南河养蜂员孙祖德,曾收到一群灰色野蜂,进行换王家养成功。著名养蜂专家王文川有四十年养蜂历史,对上述各类野蜂均收拢过,进行换王饲养,皆获成功。其特点是,繁殖力低,群体小,收蜜少,且易分群,故不宜纯养。需经长期驯化,方能改良。另据农艺师马忠杰,1977年收拢三群野生小黑蜂,进行纯养试验,均因不就人工巢础规范而飞出。其后再无实际试验者。
本县人工饲养之蜜蜂,据日人所纂史料《饶河县事情》载称为“埃及种”。然依据实际考察,远在 1 100余年前,乌苏里江沿岸居民,即有养蜂之业。按彼时交通之阻塞,科学技术之落后,不可能远自非洲或欧洲引入蜂群。经过众多养蜂专家及史地考究学者推断,本地所养蜜蜂为乌苏里江流域我国原有之品种,世经驯化,成为乌苏里江沿岸之蜂种,包括苏联远东现时饲养之蜂群,均为此种蜂之同族系,自是无疑。1978年,经过中国北京养蜂研究所标定为“中国黑蜜”,又称“东北黑蜂”或“乌苏里黑蜂”。为世界优良蜂种之一。其特点为:体大,全体黑色,耐寒,繁殖力强,群势旺,每群拥有4~6万个体,最高可达七万只以上。
另于伪康德十年,日本开拓团由内地引入意大利(三道金环)蜂种40箱,在本县太平、镇江、三义等地看养。直与本地中国黑蜂杂交。1972年以降,县内新建若干森工林场及新建农村居民点,由内地移入本县之意蜂蜂群不下200箱。致使本县之优良黑蜂,日趋混杂。 1976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当时称革委会)确定本县为中国黑蜂繁殖基地,严禁外地杂种蜂进入本县境内(包括固定饲养或流动放养)。 已引入其他种蜂,由农业、供销养蜂主管部门派员检查,就地销毁或换王改变种系。经二年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然仍未彻底绝除。纯化黑蜂原种,已成为一大难题。1978年,经省投资,在向阳屯建立饶河县黑蜂原种场,专以提纯黑蜂原种为宗旨。在全县选购纯黑蜂种300箱,分建五个养蜂场,经七年繁育培养试验,共繁育种蜂800余箱,分销到省内各县及北京房山县等地。输出种蜂王 1 000余只。因椴树及毛水苏蜜源之破坏及毁灭,自1980年以来,养蜂业一直处于不景气中。蜂蜜歉产减收,直接影响蜂种之繁育工作,至1985年,该黑蜂原种场保持种蜂仍为800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