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六章 水利
章下序
水之存于世间,或潴积于湖海,或流泄于江河,或漫散于原隰,或升腾于空间,乃自然之象,无所谓利害。盖有人类居住生存与水之相关系,因而其利害自分,得利则生,遇害难存,故水利之业之所以由兴。自夏禹伊始,今仍因之。唯其技艺高下有分,门类广狭有异,盖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以达于今日之高强也。
本县清季以前,人烟稀少,居民多沿江河或山隘处以为居处,耕田了了,余则林莽丛集,荒野际天,高则山岗,低则川沼原隰。山则岩石盘踞,林木覆罩,泉之所由出;原则乔灌济济,积水沮洳,行潦漫漫,经年不涸。遍县之内,可谓水乡泽国,水利之始,概由此起。其一为水资源利用,开挖渠道,兴灌溉稻田之利;其二日治涝,排泻积水;其三日防洪;其四日水土流失之治理(或曰水土保持);其五为水质之改造,其六为水利发电。以下分题予以叙述。
建县之初(宣统元年——民国十年),全县水域面积多达14万公顷,占总地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季节性积水之地(包括平地荆莽及谷地森林),达30万公顷,占总面积百分之四十三。山岭岗凸之无积水区,仅26.6万公顷,占总面积百分之三十八。随着人口之不断增多,山间林莽之土地开发,水域面积逐渐减退。水利之业,遂兹由始。起初为田边地头之截流沟,阻挡雨雪浸漫之流,以利耕作。民国初年,水稻栽培发展,于是人工修挖灌溉水渠,水利资源开始利用。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县内灌溉渠道计有干渠三道。即挠力河北,经朝鲜族人张明燮开凿之南大孤山至长溪屯(小稻田地)之干渠,长达25华里。小佳河,经苑福堂筹划挖掘之干渠二条,计长达23华里。三义屯经保长李学福开凿之干渠一条,计长15华里。大别拉炕,经张老五之手,组织开凿千渠八华里。其它如饶河镇、七里钦(今五林洞)、大楞、大佳河、西林子、剑山(今沙沟东南)、大兴洞等地开凿之小型渠道八条,共长45华里,全县总灌溉面积达21 000亩。伪满洲国时期,抗日烽火战乱,人口四处走散,灌溉渠道,大部废弃,所余仅剩有小佳河、大别拉炕(今镇江)、三义等地之灌溉渠道仍然使用。另于伪康德十年,于新立屯(今去西丰岔路口)及里七里沁村(日称永禄屯)开凿二条小型干渠,开发 2 100余亩水田。至伪康德十二年(1945年)东北光复时,全县灌溉渠道总长仅有 60华里,水稻面积不到4 700亩。伪康德六年以前及清季、民国时期,开垦之山林地及陡坡耕地,凡 143 000余亩。其中有十万余亩为陡坡林地所垦,水土流失严重。日伪清野并屯政策之实施,居民被圈入集团部落,弃耕土地75 000余亩。经过七年休耕,至伪康德十二年东北光复时,大部恢复成林,水土流失现象消失。县域内,除永幸、向阳、大带、关门嘴子、小南河、新开等山区村屯,仍有一定数量之陡坡耕地外,其余则均为缓坡或平地,基本无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