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兴修灌溉渠道

第一节 兴修灌溉渠道



                 第一节 兴修灌溉渠道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土地改革后,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田间地头截流排水沟,随时开通。尤其开发水田,一时勃兴。自1949年至1958年,全县开凿之主干水渠十条,计大佳河一条10华里,小佳河二条35华里,西林子一条15华里,四排一条 4华里,饶河镇二条76华里,三义一条15华里,岭南一条17华里,镇江一条5华里,总计长177华里。灌溉面积增至二万亩。其中较长渠道有小佳河老人沟渠道及饶河镇石头卧子南大带河水渠,约在20华里以上。最长为镇江至高丽窑子东南(今饶垦村)水渠。开工于1955年冬。经县委书记张福裕及县长窦忠倡导,农业科科长贲向荣及种植水稻能手、水利土专家金镇官目测设计,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土法拉线标桩,计长56化里。拦截大、小别拉炕河、大通河三条河道,绕经镇江村北点将台,黎明山,东北折至今饶垦村,设计总灌溉面积为一万亩。1956年饶河镇开垦水田 3 000亩,太平村300亩。动员全县民工、县直机关干部共计500余人(当时全县只一万人口),经一秋一春之奋战,初步竣工,并放水使用。唯于今永利村东北之秃山头处,沙质较多,穿凿较深,几次塌陷阻塞重修。镇江村北点将台处漏水,供水不足,不得不于1956年初夏,重新调集饶河镇一百余人,集中26天时间,继续凿穿石道。因其时无水泥,漏水仍未能止。然灌溉 3 300亩水田,则水量绰绰有余,该渠道直至1961年八五九农场时期,全部废弃。本县水渠,无永久性固定灌溉渠道,常因水田草荒而舍弃或转地新垦轮种。至今仍不属永久性固定之工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