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大规模排水

第二节 大规模排水



                 第二节 大规模排水
  1958年末本县与八五九农场合并后,开荒任务量尤大。以机械开荒耕种大豆、小麦为主,无暇顾及水稻。_至:1960年,全县水稻田舍弃百分之六十以上。仅剩8 000亩之数。水渠废弃过半。所垦荒地,多因积水不能宣泄而荒弃减产,或有自春至夏无能耕播,遂乃以排水为中心之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展开。1958年冬初,兴修解放、大带(今大岱林场东北)水库。出动拖拉机15台,民工300余人,经 30余天奋战,初步打下基础,即因封冻而停工,后全部废弃。1959年11月,全场组成二个排水工程团,共 1 800余人。分别上自大别拉炕河口,下至瓦盆窑段,共开凿主干排水道13条,共长195华里,共计土方134万立方米。加上挠力河及别拉洪河沿岸之排水干道及支渠截流沟,总土方量达 200万立方米之数。然其时浮夸成风,所报完成之土方量百分之七十为虚谎(畜牧场曾报某排水突击手,日排土方量 220立方米)。当年并未竣工,不得不于1960年继续排挖,直至1961年全部完工,受益面积30万亩之数。然此排水干道,唯求排水之畅,率无保持水土之虑,致因开凿沟渠,大多直插江河道,尤其直插乌苏里江之干道,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且因洪水渠流冲蚀切削,塌岸加剧。仅以王家店排干为例,开凿前,该陡岸段,年江岸塌陷切削宽度为2~3米,自1960年以还,开凿排水渠道之后,年塌陷切削宽度增至4~5米,特大洪水年,流口上下,塌陷宽度竟达6米。全县沿江13条主干排水道直插江道(插入低洼河漫地带仅有2条)。对国土冲蚀流失之程度可兹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