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渔业第一节 简述 第一节 简 述
本县境内,江河纵横交织,泡沼星罗棋布,可谓渔业极盛之地。本地所产商品鱼类,凡60余种(详见卷十二。生物资源),其中乌苏里江最驰名者,如大吗哈鱼(鲑)、鲤、鲫、鳜、鳊、鲂、鳙、巨鳟(
罗)、鱤等。挠力河之黑脊红鲫鱼、鲤、狗、鳢、鲶鱼等。深山冷溪中所产之细鳞茴鱼(真鲅)、柳根等,均是佳品。
本县鱼产捕捞,源于本地瓦尔喀及赫哲民族之古老捕鱼业。其捕捞方法为鱼叉叉鱼。其后渐使用网具。清前,本地捕捞大吗哈鱼,使用架子钩。该捕捞方法:先置一长索或铁弦,先端拴一大石坠沉入江中。然后,乘小舟往铁弦(或大索)上拴结铁钩,每隔 1.2尺间距拴一只,以待大吗哈鱼上溯游动时,触之即获。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内地汉民来者日多,遂将黄河沿岸及山东华北一带捕鱼技术及滚钩传入本地。爰弃架子钩而用滚钩。滚钩系用铁丝烧制而成,形同架子钩而小,拴于网线钩纲之上,钩距 1.2尺,每隔10把钩,拴一砖制小方坠及铁制浮漂。捕鱼者,用船划至中心,横江将钩纲拴于大坠石上沉之江底,然后横江将钩一一送入水中,直至全部将一竿钩下完为止。遂于末端依样拴一大石坠,沉入江底。上拴以薄铁制或木板制浮漂,以为标记。每竿钩 200把左右。晚投早巡,每日如是。钩于水中浸至五六日起回,以木拴皮煮之,然后将半锈之快钩用钢锉——锉尖,使之锋利,再投入江中。采用此种捕捞大吗哈鱼方法,直沿用至1962年。1963年始普遍改用胶丝趟网,或尼龙趟网捕捞。省工省力,且鱼产倍增。在使用滚钩期间,此前较大渔户也有使用大拉网者,于沙砾漫滩围网捕捞。产量尤大,每网多时可捕300~400尾。一般渔户,无力购置大型拉网,唯使用滚钩,流动方便。以上为捕捞大吗哈鱼业之沿革。其他淡水鱼捕捞,率以旋网或丝挂网,鱼竿垂钓,软弦甩钩,下软弦钩等。大型定置渔业,有挠力河上渔梁子。最多时达到10处。即以柞桩横排取直植入河内,跨越河之两岸,横以二道柞木梁,处暑之季,汛期时,鱼群上溯,密竖以柳竿箔条,使鱼不得回游江中,然后于激流处留一豁口,置以条栅鱼笱(俗称鱼穴),鱼被急流冲入笱内,可入而不可出,遂以网捞之,鱼自获焉。多在阳历十一月至十二月上中旬为捕捞期,县内冬季所产冻鱼,大多为渔梁子所由出。此谓之梁子捕鱼(详见撰者1957年2月13日《黑龙江日报》三版《鱼仓泛记》及县志卷十五:《挠力河畔话鱼仓》)。 此种方法,亦有封冻时利用江河汜汊处,临时插植箔条,以截捕下行之游鱼,名之曰“冰障”,唯产量远不及梁子鱼产量高。乌苏里江边小清河下之“冰障”,即由此而得名。最为稀巧者为“钝钩”捕鲤。即将细铁丝曲成“几”形,以细网线或尼龙丝线拴之,再以细线缚一寸见方之豆饼块,拴于钩纲线上,将“几”形钩紧垂于豆饼块之下,当鲤鱼前来觅饵,受“几”形钩之阻,乃先将“几刀钩吞之,再食饼块,只此误中巧计,非但饵不得食,“几”形钩已将鳃腺挂住而无以逃脱矣。此乃立夏至处暑捕捞鲤鱼之一种绝妙方法,产量极高。
因此地人口较少,交通不便,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夏季鱼产,除自食外,不能外运,唯赖冬季梁子冻鱼远销,因捕捞为业者无多。本地外销鱼产,首推大吗哈鱼,六十年代以前,年产在4~6万尾(30~40万斤)之间。最高年产22万尾(1951年,合150万斤)。冻鱼年产60~200万斤。民国时期及伪满洲国初期,本县鸦片种植兴起,人口骤集,因捕鱼业亦随之繁兴,至伪满后期,县内人烟绝少,非加入日伪特务组织者,不准入山或下河,故渔业又为之萧条。至东北光复后,所在居民特少,且生活极度贫困,无力且无处购置网具,因此,除几处梁子捕鱼之外,沿江河民众,唯靠垂钓,甩钩以为临时食用,余大部鱼产资源,尽皆废弃。挠力河、别拉洪河、里七里沁河、外七里沁河、大带河、乌苏里江沿沿流汜之汊泡沼,每当解冰之季,则冻僵之鲫鲤(鲫鱼占大部),随冰浮起,一沼之内,其积如丘,直待凌解河开,随风漂至岸边,以为鹚、鹤、鹳、鹭、野鸭诸水鸟之食。有人于沼畔拾之炼油,10天之内,竟可熬鱼油数百斤,多者上千斤。鱼资源之丰拥可知。自1957年以还,国营农场开发此境,人口日渐增多,率以国家投资,财力雄厚,采用最先进之捕捞技术。1959年,圈网传入此境,尤其冬季冰上捕鱼拉网,较之1959年前,增加十倍以上(达到20余趟大拉网)。挠力河上,除梁子捞捕之外,所有布列于江河左近之汜汊泡沼,每一道河湾,尽皆辟为捕捞区。1960年冬,挠力河冰上捕鱼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共产冻鱼 2 400余吨,其中仅八分场(西丰)域内之菱角湾、莲花泡及挠力河道即产冻鲫鱼1 800余吨。因人口之剧增,捕捞工具之先进,加以国家水产政策之弛禁,此后,鱼产量日趋下降。早在1956年前,国家即颁行水产资源保护与捕捞条例,禁止插二以下密眼网下江下河;又限自六月十五至八月十五日为鲤鱼繁殖保护期,一律禁止捕捞;大吗哈鱼期,规定十月一日至二十日为禁捕期,保护鱼种繁,殖已成定律。“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无人过问法令,乱捕滥捞,已成惯例,致鱼产资源日益减少,乃至枯竭。打倒“四人帮”后,虽颁行众多法律,然未认真执行。更因市场开放,人多图谋财利,无视法度所禁,密眼网偷捕乱捞,用玻璃罐头瓶子、酒瓶在河道里炸鱼,竟至杀灭资源。1981年,连绵淫雨,乌苏里江特大洪水,挠力河漫溢,鲤鲫鱼苗繁生很多,因县内地方、农垦、森工各自成系统,政府渔政无以统理,仅封冻期20余天时间,全县江河沟汊截堵捕捞之幼鲤鲫鱼苗数在 2 000余吨。至1985年,鱼产资源濒临枯竭地步。
主要鱼产区挠力河,更因两岸土地开发,沿岸泡沼相继枯干,积水区域减少,鱼类无觅饵及繁殖场所加。以捕捞无度,沿河五处渔梁子(东安、西风嘴子、小根菜嘴子、鱼丰、驼腰子)截捕,1962年,场社分家后,地方与农场水域纠葛,强增小佳河、大隹河、里七里沁三道梁子。1975年以还,宽箔眼,全部改成细密条箔或密铁网箔,虽三寸小鱼无能得脱。此种灭绝性捕捞方式,不能不引起国家及政府机关之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