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渔户船只网具及产量记实

第二节 渔户船只网具及产量记实



              第二节 渔户船只网具及产量记实
  本县渔产,除定置挡渔梁子为业者,余皆为养船之流动捕鱼者,率皆以秋时捕捞大吗哈鱼为主业。其余时间从事农业或其它生产。兼以捕捞春夏明水杂鱼者,仅及总渔户五分之一。盖本地明水鱼不能远销故也。仅供本县临时自销而已,其量有限。据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前统计表报内载:县内共有定置渔业五处,即挠力河口、西风嘴子、小根菜嘴子、王八脖子(鱼丰)、驼腰子等,全系私人业主经营。雇用渔工 7~10人,从事全年捕鱼之劳务。另分布于饶河、马架子、四排、西通、东安镇等地之散户渔民,凡66家,养渔船60只,其中舢板船28只,花鞋船38只(见卷三,器用),大拉网二趟,计有渔民202人。其中常年从事渔业158人,季节性渔户44人,年获大吗哈鱼 46 000尾,鱼籽202桶(22 000斤)。杂鱼21万斤。至伪康德三年统计,县内定置渔点四处(驼腰梁子废除),渔船56只,共有渔民213人,年产大吗哈鱼27 000尾(162 000斤),杂鱼 141 100斤。为加强对渔业之控制,伪康德六年,建饶河县渔业组合,对渔民使用之船只、钩具、网线等,概由该组合配给。鱼产(大吗哈)由组合收购,不准零售。随着太平洋战争失利,日伪在边境一带统治日严,伪康德九年开始,凡下江渔船,必一律经警察队登记,发给船牌船旗,下江渔民接受审查,交予情报任务(充当特务),因此从业渔民显著减少。至伪康德十一年(1944年),全县从事捕鱼者仅61户。其中定置渔业仅剩挠力河、小根菜嘴子二处。流动渔民59户。渔船46只。各种鱼产量显著下降。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合江省于本县建立渔业公司,收购大吗哈鱼,供应渔具,扶持渔民生产,于是捕鱼业为之振兴。随县内土地改革之完成,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挠力河沿岸之挠力河口、西风嘴子、小根菜嘴子、王八脖子、驼腰子等五处渔梁子,全部从业主手中收回,归渔工集体所有,实行按股分成。行政及渔具供应,渔产收购,概由县渔业公司包揽,并行使对各渔梁子之领导权。1951年,正式改为国营水产公司营属企业,渔工改行工薪制。至1953年,全县共有各种捕鱼船只 206只,其中东安镇39只,饶河镇及三义、镇江、西林子、永幸等地渔船 167只。仍以捕捞大吗哈鱼为主。1953年,本县所产冻鱼,经由东安镇出口苏联,年出口为40~50万斤。系由中央农业部与苏联农业部签订之贸易合同,本县仅负责办理交接事宜,由中央结算。1959年,停止出口。此后县域内所产冻鱼,率皆自销或经上级调拨销售。1959年,本县与八五九农场合并时期,每于五月上旬,召开水上生产运动会,集中 230只渔船(大多改用挂网船)于挠力河口上下,大战“开江红刀。日捕捞一万斤以上者有三只船,持续三日 (1960年八五九农场所编建场故事《战斗在乌苏里江畔》中之《风雪夜渔记》)。此期为本县地域明水鱼产之最高峰。年产明水杂鱼约计250万斤。所产杂鱼,全部就地盐渍加工,运销内地。夏季钝钩期,仅东安镇日产鲤鱼6 000~8 000斤,最高时超万斤。至七十年代,下降至日产 3 000~4 000斤。八十年代以降,日产最多不超过2 000斤,且小鱼、杂鱼占多数。四斤以上鲤鱼甚少。各渔梁子鱼产量,其中最为有名者,为东安镇挠力口船营渔梁子。民国六年(1917年),曾产冻鱼 200万斤。解放后最高为1957年,产冻鱼57万斤。西风嘴子渔梁子,1974年产冻鱼80万斤(大部为小杂鱼),其他渔梁子,年产不过10~30万斤,最多不过60万斤。八十年代以降,常年产量不过2~3万斤。上游小根菜嘴子、鱼丰梁子冻鱼濒于绝产。兹将本县各时期鱼产量汇集如下表:
                饶河县各年鱼产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