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吗哈鱼人工孵化与淡水养殖 第四节 大吗哈鱼人工孵化与淡水养殖
本县渔业,向赖境内江河自生之自然鱼产为捕捞对象。随自然鱼产资源之消减与枯竭,人工养殖已成必然之趋势。尤以大吗哈鱼,捕捞生产,受苏联之箝制,绝大多数为其所劫获,每年为我国所捕得之数,仅及苏联所捕总数百分之一~二耳 (60~120万尾)。漏网上溯至本县境之鱼,更为数了了。五十年代即见其有日益减产之势。根据国际日本及苏联人工孵化大吗哈鱼之先例,我国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1956年派水产工程师陈怀来本县建大吗哈鱼人工孵化试验站。当年收购大吗哈活鱼,进行人工排卵受精,孵化幼鱼成功。至1966年,共孵幼大吗哈鱼苗600余万尾。 先后送至本县外七里沁河、大别拉炕等河流放养。旋用飞机送往河北省大清河源,浙江新安江及本省横道河子放养。1965年前后,据传,在渤海中,曾有此种鱼出现,唯横道河子淡水养殖失败。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该试验站无端废止,设备尽被毁坏,损失十余万元。1984年秋,县政府办公室打鱼组于瓦盆窑江面,捕得一尾重九斤之雌大吗哈鱼,鱼鳃拴一小铁片。上镌有“农林厅”字样。因主管人员昧知,致令将鱼吃掉。标牌已散失无踪。本年省水产科研所派员来县继续开展大吗哈鱼孵化试验,借助饶河渔场之支持配合,至1985年孵出鱼苗20万尾,继续开展大吗哈鱼人工放养试验。
于此同期,人工养殖事业相续开展。1970年,县林业科于苗圃南洼地投资 2万元,经五十人三个月之苦战,挖掘坑塘二亩,垒土坝长50米,修水泥闸门一处,总共拦水面积60亩。1971年购进鲢、鲩(草根)鱼苗四万尾,进行放养,长至三寸多长,逢20年不遇之洪水,尽皆流散。其后各农场亦先后推塘垒坝,进行人工养鱼。1972年四排村于西川河口筑坝,放养种鲤鲫亲鱼及外来红鲤、鲢等鱼苗,几经收获。1981年特大雨涝,堤坝决口而报废。1983年,重始垒砌石坝养鱼。1976年,饶河镇子岭南沟修团结水库,并开始放养鱼种。1983年,县水产科饶河渔场场长胡有序经手筹办并指挥在岭南沟上段,用机械推筑人工鱼种池 520亩,分苗种池、成鱼池和越冬池三种池塘,进行鲤鱼繁殖。1983~1984两年共繁殖鱼苗350万尾,放草、鲤鱼苗100万尾,分别送至全县各养鱼点放养。1984年,捕捞成鱼12 000斤。1983年,县粮食局青年点于县城大带河桥北,推养鱼池70亩。1984年养鱼,当年捕捞一万斤。其它水库及养鱼池,均有一定收获。
兹将县内修建之水库塘坝鱼池养鱼成果附表如后:
1985年全县人工养鱼水库池塘面积产量一览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