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二轻(手工业)系统

第二节 二轻(手工业)系统



                 第二节 二轻(手工业)系统
  一、被服加工
  本县被服制做加工始自民国十年(1921年),先后于县城挠力口(今东安)及团山子(今饶河)。小佳气河等地建有三户私人成衣铺。至民国二十年增加至五处,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全县私人开办之成衣局增至八家。主要为商民、官吏、警察及士兵承做衣服。至东北光复时,全县只剩三家。土地改革后,私人成衣局又复开业,至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部合并集体,始名之日被服厂,实行固定月工资,计件按劳分配。个体手工业者,变为手工业工人。至1984年,该厂共有工人34名。年加工各类被服1 004件,靠棚制做收入12万元,上缴税金4 000元。
  县城另有饶河农场、街道二处被服加工厂,各国营农场、林场、乡、镇、村屯,均有被服加工之个体户,本文即不一一列叙。
  二、皮革加工
  土地改革前,本县共有三家皮铺,因皮张无多,不常年做业。主要加工牛、马皮,多用做靰鞡皮、套皮等。加工方法为用生石灰及硝硭沤制,除毛后,晾干即可使用。只能加工硬皮,本地无加工黑红软皮技术。细毛皮,如貉、狐、元皮等,则用硝灰除脂,喷酒简易熟制,用以制做皮帽或衣领等。外销部分,多直接生皮出售。处置猪皮,民问多用盐渍带毛缝制履具,名之曰:“绑”。五十年代以后,随人民生活之提高,此种制皮方法和履式已自消失。本县从无专门经营毛皮门市,解放前,为几家大商号兼收,土地改革以还,始由土产公司专门经营。除牛马皮本地稍有加工外,其它软硬粗细毛皮,多生皮直接出售,销运内地。本县皮革厂,系1966年建,由虎林县调入技工二人,熟制少量牛马猪皮,制做绳套等。因粗皮销路狭窄,细皮不能加工,致皮革工业停滞不前,至1984年,该社共五人,多以承包建筑,覆盖铁瓦等事业为生。年总产值16 000元,税利1 000元。
  三、小型农具制造
  1975年建县农具厂,主要生产小型铁木农具。1982年以来,兼承电焊业务。共有职工16人,1984年总产值8.5万元,利税4 000元。
  四、钟表及刻宇业
  本县钟表修理及刻字行业,始自民国十五年,至伪满洲国时期,县城内增至三家,东安镇一家,光复后县城仅剩姜万芝一家,至1949年停业内迁,1951年返回重开,1954年再次迁徙中断,1962年返回重新开业,1972年与钟表修理业合并为钟表刻字社。1984年共有13人,年产值2.4万元,利润2 000元,1982年以还,私人个体修表广布,故本社营业每况愈下。
  五、白铁工业
  白铁工业,自伪满初期始有发展,至伪康德八年(1941年),县城共有个体洋铁铺五家,东安镇一家,东北光复时仅剩有四家(县城内三家),产品为薄铁炉筒、水桶、水壶等。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全部并为集体白铁社,共有手工业工人六人,实行固定月工资。承担全县白铁加工。随着取暖设备——土暖器之普及推广,烟道直入暖墙或烟囱,薄铁烟筒需要量大减,容器塑料制品日增,白铁器皿销路日狭,俾该业转向加盖铁瓦屋顶聊以维持。常承揽无主,又不得不寻找他活营生。1984 年总产值仅1.1万元。上交1 000元。
  六、食品工业
  本县食品工业,自民国时期伊始,初为私人之茶食业点心铺,至伪康德七年,茶食店增至六家,并有一家加工糖果业,随粮食之紧缺,至伪康德十二年(1945年)东北光复前,仅剩二家茶食店(点心铺)。糖果铺因砂糖缺乏而停业。土地改革后仅剩一家。191956年食品工业并入国营商业,相继建有糖果糕点厂一处,酱菜厂一处,糖果厂一处,以供应县城及乡村需要,1963年各国营农场相继建有糕点、酱菜厂,解决本县需要。1979年,县粮食局旋建一处小型糕点厂,除制糕点外,并加工油炸食品,以应居民需要。
  七、胶合板工业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土地改革后,县工会将城内木瓦工人组建成木瓦工队,承担县内木瓦工业,按工日分红办法付酬,共20人左右。1956年实行合作化后,全部改成固定工资,仍为集体所有制。1959年并入八五九农场时期,编入基建大队。1962年场社分开饶河区时期,组成建筑工程队。1964年恢复饶河县建制,建筑与木器分开,原有木工多归入木器社,至1982年,增至 50人。本年在已有木器社基础上,经二轻局筹办,县财政投资132万元,建立胶合板厂,原木器社集体工人全部转入该厂,变为全民所有制工人,职工人数增至 192人。1983年试产,1984年正式投入生产。因胶合板原料(一等椴木和水曲柳)来源不足,全靠计划外议价采购,且适合制做胶合板材之原木极少,成本尤高,实难长期持续生产。1984年提烟草公司经理王福民出任厂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薛忠信为副厂长,升科级格。经整顿,开辟山杨制板新品种,加强木材综合利用设施,至1984年末,计生产胶合板 1 000立方米。并试制细木工板、刨花板生产成功。流水线正在形成,销路扩大,远达北京,太原、浙江等地。1984 年,生产总值 60万元,上交利税五万元。
  1984年以降,相继开办杨木卫生筷子厂及地板块厂,销往日本及上海等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