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简述
第三章 交通
第一节 简述
第一节 简 述
本县交通向以乌苏里江及挠力河水道舟船联通各地。冬则以雪撬出入,清季以前,靠木舟或帆船往来,上溯达兴凯湖、密山,麦伦河(穆棱河)等地。跨江东至毕歆(今毕金河口)越锡赫特山可达海滨,北去可至伯力,下至特林(今苏联蒂尔)、庙街、库页岛等地。经黑龙江上溯则可至拉哈苏苏(今同江)、富替新(富锦)、依兰哈拉(今依兰)等地,唯无定期往来,居民足迹所至最远者,以依兰哈拉为终限,鲜有远涉者,冬则乘雪撬跨江出猎,西则穿越那丹哈达拉岭至石喇忻路(今集贤境)等地。清末,乌苏里江以东,悉被俄占,建县以还,交通主要靠乌苏里江及挠力河船只往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始有俄轮船通往松花江,上至哈尔滨等地。民国(1912)以还,挠力河水运汽船及帆船上溯至燕窝岛乌尔根德,小船可至宝清,陆路由饶河经七里钦(今向阳、五林洞)穿山至独木河——虎林(今虎头),西沿大带河越逮云岭可达石场、宝清河(大和镇)。北经三人班、小佳河、山里、小根菜嘴子跨挠力河至富锦、同江,唯公路未开,遍地沼泽湿地。车马多靠冬季通行,夏季靠肩负背夹子徒步跋涉。唯挠力河、大带河要道关隘,时有津渡者。直至伪康德五年以降,始开辟公路。伪康德元年开辟饶——富——佳,饶——虎——牡之间航空线,至东北光复始止。县内公路,伪康德三年,修建饶河——小佳节河公路(此前已有荒道)。伪康德五年 (1938年)归并集团部落后,连年征调民佚,遍修县内村屯公路。至伪康德六年至十年计修成四排至关门嘴子;饶河至关门嘴子;饶河至小别拉炕——大别拉炕——永幸;饶河至垒山,蛤蟆河至新兴洞;东安镇至别拉洪 (今民主村);四平——太平镇(今和平屯)至大板——大孤山(胜利屯);东安镇经明山、大孤山至西南山 (今胜利农场)等公路,全部为土路,唯于两侧开沟, 积水宣泄,沟洫架简易木桥,通行马车爬犁等。伪康德十年(1943年)征调县内民佚400余人,修筑大带河(今垒山)村经秃山头(今大带检查站北山)、石场、永乐(猎人岭前之老永乐)、二道河子(里七里沁河)至大和镇达宝清之公路。于此同期,征调外地民工1 000余人,修筑饶河 (自小别拉炕村开始)经永幸、向阳、五林洞以达虎林之公路。伪康德十一年修通,为土石路面,旱季可通马车汽车。永幸至向阳间山路浸水,普遍用木杆铺路面,以防车陷。唯行走时颠簸太甚。至东北光复时,县内26个村屯公路网基本形成。东安镇当时属抚远县境,村屯之间公路网亦相通。至东北光复时,苏联经本县向宝清、勃利等地进军,坦克装甲往返经月,县内桥涵,大多断毁,公路压成深沟,车辆无法通行。土地改革时,饶宝、饶虎公路全部荒弃,村屯之间临时维修,勉强通行。1954年,经省交通厅拨款修复垒山及大带河西桥,县城至大带石场可临时通行。1956年县政府正式设立交通科,修复饶虎公路断桥,冬季恢复通车。至1958年,旱季亦可通车。饶河至宝清公路,1965年重修,年末通车,石场以西改经里七里沁村南折至大和镇与老路相接,原经老永乐段废弃。县内公路,限于人力财力,每年挂锄期,各村包干修垫,只能临时通车。至1967年,苏联干涉我渔民于江上正常生产,1969年3月, 苏军侵犯我国领土珍宝岛,肆意制造边界紧张局势。因战备需要,省、地征调各县民工来本县修筑公路,县内交通逐渐畅通。同期,东方红林业局开发本县森林资源,至1968年以来,先后开辟五(林洞)——东(方红),沁源(101)——石场,沁源——营(小木营路口,逮云岭东之小岭,当三十六拐西端)公路,100余公里。同年,森林铁路伸入县境,至1982年延长至石场东北川,共长33公里。国营农场自1975年始,由修筑简易公路至建成标准公路。至1984年,县内各农场交通自成联网与国道相接。兹将县内各公路建始年月,自至里程,客货运载,桥梁、津渡等,分别予以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