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食用菌类

第一节 食用菌类



                  第一节 食用菌类
  榆黄蘑 学名黄毛侧耳菌,属伞菌目侧耳科。寄生在黄、白榆,裂叶榆枯腐木上。菌柄扁生一侧。生长期五月中旬至九月初旬。县内深山林区有之。味极鲜。
  青蘑 伞菌目侧耳科裂褶菌。色青灰白,形同榆黄蘑,寄生在枯腐杨、椴树体上。生长期同上。可食。
  花脸蘑 学名香菇菌,属伞菌目白蘑科。菌伞圆形,色灰紫色,生腐草或牛马粪腐烂的禾本科草丛中地面上,群生,俗谓之“蘑菇圈”。生长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1956年前,本县草野广布,1958年大规模开发以来大为减少,濒临灭迹。
  雷窝蘑 学名毛缘白蘑,伞菌目白蘑科。菌伞大型,初生如白球,渐次菌伞膨大成戟圆形,直至张开成伞状。伞直径大至12厘米,表皮白色或灰白色。背面有褶,浅灰紫色。生路旁、麦田、场园边。生长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可食。
  平田头菇 伞菌目自蘑科。菌伞漫圆形,土黄褐色,背面褶紫褐色。生腐草堆或草屋脊。生长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可食。
  裸口蘑 白蘑科。生长在林地上的大白蘑菇,菌盖白色,背面褶灰白色,菌伞直径最大达20厘米。生红松及针阔混交林中。生长期八月初旬至九月中旬。可食。
  榛蘑 学名蜜环菌,白蘑科。常三五聚生,菌盖灰褐色,初生时菌顶中心有棕褐色鳞斑,平展后稍退。伞缘内卷,背面有褶,菌柄上端有灰褐色菌环。生柞木林中。生长期八月下旬至九月下旬。
  棕色大榛蘑 学名杯蕈,白蘑科。菌伞大型,伞盖棕褐色,背面褶深棕色。生山背坡林下或散生林中,以及新垦植豆地中。生长期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可食。
  网褶菌 俗名趟子蘑,伞菌目,网褶菌科。伞盖中等,土黄褐色,背褶褐色,柄同小自蘑,柄无环。生杂木林下。生长期八月末至九月中旬。可食。
  珊瑚菌 多孔菌目,珊瑚菌科,又名丛枝菌,俗名扫帚蘑。立生分枝如树枝,色肉红色或浅褐色,全体肉质。生山坡林下。可食。
  山杨乳菇 学名长根菇,伞菌目,白蘑科。菌伞馒头状,土黄色,背褶深褐色,无菌环,高柄坚硬。生山杨林下。生长期九月初中旬。充蜜环菌可食。
  冻蘑 伞菌目侧耳科,学名紫孢侧耳,俗称元蘑。表面乳黄色,菌盖扇形,无柄,背面有褶,色浅,生椴、桤,柞、红松、胡桃楸枯腐倒木上。生长期九月初至下旬。县内广布。味鲜关。
  小紫蘑 学名灰光柄茹,伞菌目,毒伞科。色泽大小同花脸蘑,幼时浅紫色,成时灰色。生散林中,同小白蘑,土黄乳蘑(趟子蘑)混生,生长期九月上旬至中旬。可食。
  钮扣脐伞菌 伞菌目,白蘑科。菌伞小如钮扣,色褐黄,表面油亮有光泽。群生杂木林中,生长期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森川林场处有之。可食。
  美味牛肝茵 伞菌目,牛肝菌科。菌伞油黄褐色,浮粘液,背面黄色无褶,密布小孔,生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林下。生长期7~9月。可食。
  拟小榛蘑 学名核生金钱菌,伞茵目。茵伞棕褐色,小型,背有褶,褐色,常丛生灌木林下。生长期七月下旬至九月中旬。味极鲜美。
  金钱菌 学名黄伞,构茵。伞菌目,锈伞科。色金黄有油光,中心有棕色斑点,背褶黄色。簇生或单生桦木及水冬瓜腐木上,生长期七月至九月。可食。
  高环柄菇 伞菌目,毒伞科。灰褐色,中央暗褐色,具有白色鳞状颗粒,形似斑鳞,背褶灰白色。生林冠下。生长期八月上旬至九月中旬。
  云盘蘑 多孔茵目,革菌科。学名绣球茵。又名花瓣蘑或快当蘑。菌体花瓣状褶叠形,丛生,白色,似一朵纸簇白花,生在红松根部。生长期七月初至八月末。极鲜美。
  灰褐绣球菌 学名花状革菌,多孔菌目,革茵科。土名灰褐色云盘蘑,或褐色花瓣蘑。形与云盘蘑略同,唯色浅灰褐色。生活槲(柞)木根旁土中。可食。生长期同前。
  漏斗状松乳菇 伞菌目,红菇科。菌盖平展,中间凹如漏斗状,缘波状上翘,黄白色,中心红色。背面有褶。味辛辣。生杂木林中。生长期八月中旬至九月中旬。水浸后可食。
  黑木耳 银耳目,木耳科。全体胶质,无柄,形如耳。侧生于枯腐槲、柞、山槐、槭等死树皮层。生长期5~9月。县内多有人工栽种生产。
  白木耳 银耳目,银耳科。白色,无柄,片状丛集聚生,缘波状曲折,胶质。生枯柞树枝上。现大多人工种植。
  沙耳 银耳目,木耳科,又名榆干侧耳(《中国真菌总汇》)。形同木耳,体大质厚,背面银灰。煮之不易熟烂。生各种榆树、械树枯木上。
  黑耳 学名炭皮,子囊菌纲,球壳目,炭棒科。全体不定形胶质,附着于杨柳枯枝上,鲜时其质如棕褐色粉冻,不易采收。生长期6~9月。
  猴头 多孔菌目,齿菌科。生老中龄槲、柞活立木枝干上。黑白色。生长期九月初中旬。
  械树刺皮菌(拟) 学名假锈革菌,多孔菌目,皱孔菌科。白色、侧生、扁形,厚达2.5—3厘米,宽15厘米,菌面有密集微齿,背面有细孔。附生槭(色)树枯干上。
  香栓菌 多孔菌目,多孔茵科。白色,不规则扇形,质厚,全体被囊孔,木质。宛若短齿猴头。生柞、槭等腐木上。嫩时可食。
  树鸡蘑 多孔菌目,革菌科。表面红色,下面浅粉黄色,片状层集侧生,大型。生中老令活槲、柞木基部。形状很像南方大仙菌。生长期六月下旬至九月中旬。味鲜。
  大肉齿耳 多孔菌目,齿菌科,土名狍子屁股。同猴头相似,唯形状平展。生活柞、栎树或枯腐木上。
  胶鹿角茵 银耳目,叉担子科。红色歧状如四出至五出宽条形花瓣,缘波状不等,无柄,全体薄革膜质,质脆。生桤、桦、柳、红松树根部。1982年五月下旬在骆驼砬子山东十八座坟南发现此种。
  褐烟斗 挂钟菌科。全体胶性肉质,短圆柱状,顶部中间凹陷似杯盏,根狭顶阔。着生于死柞树皮部,群生,老龄柞树林内多有之。生长期七月中旬至九月中旬。可食。
  胶陀螺 子囊菌纲,蜡钉菌目,胶陀螺科。全体胶质,黑褐色,如小盅,中有大孔,周遭质肥厚,较褐烟斗薄。生柞桦等阔叶上。
  县内可食性菌类,约60余种。其中有个体小者,产量低,不成资源,因不被人们注视,个体大者,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分布不广,故亦不能形成资源。或属于同类之变种。因择其分布广实用价值大者凡33种志于此。以供采食时鉴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