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兽类兽类 第七章 兽 类
本县山林草野生存之兽类较多,兹据现已考实之种类,分以目科列述如下。
一、食虫科
(一)猬 科
刺猬 生林中或田野。 捕食昆虫、幼鸟、鸟卵、蛙、蛇、蜥蜴及野果、菌类等。冬眠达6个月,多在四月繁殖,妊娠34—37日,每胎3—7只,皮入药。
(二)鼹 科
缺齿鼹 即鼹鼠之一种。体长178—220毫米。栖阔叶林中,地穴上筑土堆。食蚯蚓昆虫,皮可用。
(三)鼩鼱科
鼩鼱 体长65—80毫米,尾长27—46毫米,山鼠之一种。足五趾,第一趾短,趾端具扁利爪。吻长而尖,须长,背棕褐,腹灰褐白。栖森林枯木倒木间,食昆虫蠕虫,春秋繁殖,孕期三周,每胎产仔5—10只,幼崽六个月性成熟。
栗齿鼩鼱 体长52—72毫米,齿栗红故名。生态习性同上。生红松林中。
水鼩鼱 体长76—82毫米,近水穴居,两栖,食水生扁虫、蛙,小鱼等。县内泡沼汜汉处有之。
小麝鼩 体长60毫米,嘴光,背毛棕褐,腹灰或烟灰色。栖森林草原,食昆虫及植物种实及树皮。
二、翼手目、蝙蝠科
蝙蝠 似鼠,背及足有膜翅。栖屋隙及树洞,能飞,昼伏夜出,食虫,春季产仔,每胎生二仔。
家蝠 体较蝙蝠小,生态习性同上,冬眠。
大耳蝠 耳长,栖屋檐树洞岩穴,食虫,冬眠,习性同上。
三、兔形目
(一)兔 科
草兔 背毛沙黄灰黑,腹浅棕黄或白。栖森林或原野,食草及树条,狼、鹰、隼为其天敌。
雪兔 体大,白色。生山林间。习性同上。
黑兔 又名东北兔。通体黑色。栖山林,体小,生态与习性同上。
四、啮齿目
(一)鼯鼠科
鼯鼠 又名飞鼠。较南方鼯鼠小,背棕灰,有飞膜。栖密林,昼伏夜出,滑翔食松子浆果、嫩枝及蘑菇等。年二产,每胎2—4仔。
(二)松鼠科
灰鼠 又名松鼠或灰狗子。通体黑色,腹灰白色。栖高树洞,食红松种实、树嫩枝,禾谷等。年二产,每胎4—6只。皮可制裘。
花鼠 又名五道眉,花狸棒子。栖树洞岩穴,食浆果、粮谷、昆虫、鸟卵等。冬眠。年产一胎,每4—6仔。皮可用。
长尾黄鼠 体长 300毫米,背冬毛黄褐,杂黑斑点,侧及胸橙黄。栖山林原野,生态食物同花鼠。
(三)鼠 科
窠鼠 一名禾鼠,体长不超过75毫米,背棕褐,四肢内侧白色。栖田野草丛,食草谷。年产四次,每胎4—8只。
大林姬鼠 体长 70—120毫米,夏毛赤,冬毛棕黄,腹灰白。栖针阔混交林,窠倒木树窟,食草木种实,昆虫。
黑线姬鼠 体长65—117毫米,头顶至尾有黑线。穴栖田垄及灌丛,食性同前,农害。
家鼠 又名褐老鼠,大家鼠。体长170毫米。穴居住室,河岸、耕地、路旁、洞深可达1.5米,杂食,窃粮谷,伤衣物,害禾稼。
小家鼠 体长70毫米,似大家鼠而小,害同家鼠。
(四)、仓鼠科
黑线仓鼠 全长95毫米,黄褐色,背有黑条纹。栖山野洞谷林丛,以植物昆虫为食。
大仓鼠 一名灰仓鼠。体长140毫米。栖山野荒地、沼泽地,以植物种实为食。
森林
鼠 体长100毫米,尾短,背灰黑。栖红松林中,食苔藓。
棕背
又名红毛耗子。长 100毫米,头灰褐,背红棕腹污白。栖针阔混交林,啃食树根皮,林害。
麝鼠 俗名水老鼠。体长 280毫米左右。体重1000克左右,背毛棕褐。穴河岸边。食水草。年三产,每胎6—8只,妊娠24—26天。皮可用。此兽原产北美,1954年本县始有出现。
普通田鼠 体长 100毫米,尾为体长三分之一,背黑棕,腹灰白。栖田野,地穴,食禾谷及茎叶。
沼泽田鼠 体长125毫米,重 60克,背黑棕,腹污白。栖沼泽台地,食草木茎叶,亦食含油种子。冬季啃食树皮。
莫氏田鼠 体长 127毫米,尾及体三分之一,背毛黑褐。栖薹草甸,食草木茎叶及禾谷。皮可用。挠力河北岸沼泽地处有之。
五,食肉目
(一)犬 科
狼 县内山野多有之,害兽,毛皮可用。
狐 有草狐、赤狐之分。食小兽、山禽、昆虫、蛙等。皮可制帽或裘,县内林野多有之。
貉 土名挠头。似狐而毛棕褐或黑灰。杂食性兽类。肉可食,皮毛可用。
豺 形小于狼,体长约一米,毛赤棕或棕灰。捕食小兽及狍子等。皮可用,县内稀有。
豺狼狗 传说小兽,形似小哈巴狗。生深山,食狍鹿野猪等,不伤人,每至夏夜,鸣于山脊,其声“棒棒!棒棒!”,县内挖参者有见之者。待考察。
(二)熊 科
棕熊 俗称人熊、马熊、罴等是也。肉可食,皮可用,胆入药。杂食性兽类,县内深林多有之。
黑熊 俗名狗熊、黑傻子、黑瞎子是也。通体黑,胸有白毛,较棕熊小。食性同前,冬眠栖树窟。善上树,食性杂,危及禾稼。县内山区多有之。
(三)鼬 科
紫貂 又名黑貂。体长380—560毫米,全体棕黑或褐黄。窠树洞,食鼠,兔、鸟类等。为珍贵毛皮动物。本世纪初县内山林多有之,后大减。1978年养蜂员李春富于红石砬子后坡发现。
青鼬 俗称蜜狗子。体长410—630毫米,背黄褐或黑褐,臂黑褐色。窠树洞,食松鼠,鼠、鸟类。喜食蜂蜜。有时捕杀家禽。皮可用。
黄鼬 俗名黄鼠狼、黄信子、鼬。栖山野。县内多有,为重要毛皮动物。食鼠及小鸟,亦危及家禽。
白鼬 即白色黄鼠狼。县内林区有之。毛皮可用。习性同鼬。
伶鼬 俗名银鼠、白鼠,为鼬科最小的一种。体长130—220毫米,夏背紫褐色,腹白色,冬全体白色。栖深林区,倒木树窟,食鼠、蛙、蜗牛等。皮可用。
香鼬 俗名香鼠。形似鼬,体略小,身长210—260毫米,背棕褐。栖深山或树窟地穴,食性同黄鼬。皮可用。
艾虎 俗名地狗。体长290—460毫米,较黄鼬大,背深棕。腰紫褐,腹淡棕黄。栖深山树窟地穴,食鼠鸟蛙兔等。皮可用。
獾 名狗獾或鹰嘴子。栖深林区,山地穴居,食植物根茎种实,蚯蚓、蛙、蜗牛等。冬蛰伏。每年春季产仔3—4只。脂可药用,肉可食,皮可做褥垫。
水獭 体长650—800毫米,背毛紫褐,胸毛浅淡。为两栖性兽类,栖江河岸边岩穴,捕鱼、蛇、鸟为食,昼伏夜出。为珍贵毛皮动物。县内江河处有之。
(四)猫 科
猞猁 又名猞猁狲。似巨猫,尾短,耳具耸黑毛。背毛粉棕,有黑斑晕,腹浅黄白色。栖林间,能爬树,捕食兔、狍、鼠、雉,鸟等。皮可用。
虎 东北虎。本县多有,由于他种动物猎捕严重,虎无食料,随森林之全面开发,至八十年代,本县虎濒临绝迹。
豹 又名金钱豹。本县原有相当分布,生态习性同虎,现已濒绝迹。
豹猫 俗名山狸子。县内森林有之。皮可用。
六、偶蹄目
(一)猪 科
野猪 本县五十年代前多有之,为住民主要肉食来源,伤害农稼。由于森林之开发,数量大减。现已属少有。
(二)鹿 科
马鹿 县内广布。鹿茸、胎、尾皆入药。
麝 即獐也。三十年代前曾有发现,后罕见。
狍 县内山林多有,1972年猎捕1000余只。肉可食,皮可用。
驼鹿 本世纪初曾有发现,后敛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