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两栖类
第二节 两栖类
第二节 两栖类
(一)小鲵科
极北小鲵 全体长 90—130毫米,头似蛙,周身光滑。生沼泽地及烂草丛。常潜水中,秋时迁土壤中。
(二)盘蛇蟾科
东方铃蟾 长45毫米,头扁平,吻圆,皮糙,外皮满布刺疣,背灰棕色,肩有绿色花斑,腹间花斑醒目,黑红白色。生山溪石下,五月产卵。
(三)蟾蜍科
花背蟾蜍 体长60毫米,雌性浅绿色,长达80毫米,雄性橄榄茶色。有灰色疣红斑点。癞蛤蟆之一种。生山野。
华西大蟾蜍 俗名疥巴子、癞蛤蟆。体长 280毫米,全体褐绿色或褐黄色,栖林问石下。可取蟾稣入药。
(四)蛙 科
黑斑蛙 俗名田鸡、青蛙。体长70—80毫米,背黑绿腹红。生小河或池沼内,冬季可食。
中国林蛙 俗名蛤什蟆。体长70—90毫米,皮肤有细小瘤痣,背棕灰有黑斑点,雌性输卵管吸水量大,用以制滋补药。生泡沼,肉可食。
(五)树蛙科
雨蛙 全长30—40毫米,全体鲜绿色。生林下或草丛。
(六)姬蛙科
北方狭口蛙 俗名气鼓子。体长43毫米,皮光滑浅棕色或橄榄棕色,有不规则黑点,腹淡紫肉色,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胸有显著之皮肤腺,故腹胀如鼓。生村屯附近水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