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记
第四章 物华天宝记
物华天宝记
第四章 物华天宝记
本县以林木特产著称,江河泡沼水产渔业知名,天宝物华不可胜计。然洪荒初辟之期,万物滋繁,虽狉狉鹿豕,纷纷雉鸟,物丰而见惯,因不足以传闻焉。时至今日,自然生物资源日损,其所见闻者为实为有,其所未见未闻者为虚为无,今日无存之物,未现之事,以为自古即为无有。翠秀隳秃,水浊泉枯,谬为古即若此,是故戕贼原生,在所不惜,强阉山川,功庆盲举,虽自害其已,尚惛然而弗知。可悲也夫! 本县今日之自然资源,亦不过昔时之余存耳。焉知后之不是今日之余存耶?瞻念前路,其忧其栗!为彰明本县既有之丰饶物藏天宝,兹择其主要者志记如下,以昭示于后人。
一、四大木王记
本县木类,株最高,干最粗者有四,曰槲(蒙古栎),曰红松,曰青杨,曰水曲柳是也。
民国十九年,山东海阳人王学智在暖泉沟(今逮云岭东坡)清莽开荒,伐倒一株大叶柞 (即槲),围之四抱有余,直径合今日二米有余。
伪康德七年(1940),本县木把头丁成利,在七里钦(今五林洞一带)领人伐木。遇有一株红松树,胸径三围半,高八丈有余,直径合今日1.9米,高27米,出材八立方米。
1962年冬,王希福带领木工组在小木营碓趟子沟伐木,锯倒一株根径 2.1米之红松,截成二米段,虽双马雪橇,莫之能挽焉,遂弃之山场,以待其朽。
民国十八年(1929),小别拉炕河中游,今韩家店桥西,住户于明士,夫妇二人清地场子,伐倒一株三抱粗之水曲柳,打木袢1.5“古棒”(旧木柈量制,每古棒合四流)。
1976年,县林业科组织50余人去大带河上游小木营沟采收红松种子,于大带河左岸河滨,发现一株巨青杨,胸径四围,高达25米,堪称树王。1970年以来,该区为大岱林场主伐区,经20余年之扫荡,巨大树木,濒临罄尽,该树王之命运,自可知矣。
二、鱼仓泛记
挠力河及其支流,为有名之“北国鱼仓”。自清光绪末年,沿岸即有以挡渔梁子为业者。民国六年(1917),挠力河船营渔梁子获冻鲫、鲤、鲩、狗等冻鱼50车皮,核300万斤。
挠力河上溯30华里有北大弯子。1957年冬12月17日,东安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捕鱼队在队长朱秉礼及副队长于坤玉带领下,冰上捕鱼,一网捕获半斤以上之鲫鱼6.2万斤。
1956年冬11月下旬,大佳河村民于村东大佳气河回蜿处,一人一夜捞取一斤以上之大鲫鱼五麻袋。
挠力河中游之菱角湾(见卷二泡沼),1959年属八五九农场第八分场,冬季冻鲫鱼总收获1 500余吨(核300余万斤)。
挠力河中游鱼丰村(原名王八脖子)南七华里有河湾名“钱柜”,因其地鱼产丰厚,至此捕鱼,如开匣取钱之易也。1958年至1960年间,西丰(八分场)鱼丰捕鱼队在此捕鱼,每网获一万余斤,最多达四万斤。
1959年十二月十日,中央农垦部电影队拍摄,现场拍得了鱼丰队在钱柜河湾处冰下捕到一尾4.3斤重之大鲫鱼,赠与场长李文斌食之,世称鲫鱼王。
1958年前,挠力河沿岸,多歧汜及泡沼,常年不枯,鲤鲫多麇集其中。至寒冬冰层加厚,或有冻竭涸者,至春季解冻时,大量死鱼飘浮水边,多有携锅来河畔收取熬油者。二人只五六天时间,常熬得鱼油二三百斤至五六百斤,成为本地一大特产,用以食用、点灯照明或熬制油漆等。
1956年夏,东安镇粮库会计李某划舢板船去挠力河口汜汊中割苫房草,正行中,忽锦鳞踊跃,不足20分钟,蹦入船中鳙鱼(即胖头鱼)200多尾,不顾割草,竟满载鲜鱼乘兴而归。
1959年四月五日,八五九农场东安分场一队转业军官徐海等三人,前往挠力河边拾冻鲫囱_300余斤,归以送食堂炊爨,行不百余步,发现塔头草墩中,有鱼蹦跳,细察之,尽皆活鲫、狗鱼,遂弃之死鱼,捕捉活鱼,丰获 500余斤,归以报信,派人协助,始得运回,因传为佳话。
1959年五月二日至十日,八五九农场调集全境(饶河县全境) 200余只渔船,在东安镇及挠力河口上溯 30华里之内,召开江红捕鱼生产运动会, 日捕捞万斤以上之渔船三只。持续四天(详见1961年编印之八五九农场建场故事集——《战斗在乌苏里江畔》)。
1962年至1966年,东安镇6~8月间,下铁丝弦豆饼钝钩,日产鲤鱼6 000~8 000斤,最多时超过一万斤。
1973年,西风嘴子渔梁子捕捞冻鱼90万斤。
三、西风沟莲花泡记实
西丰乡北有莲花泡,长宽数里,遍生莲花,所结莲蓬,不知其为何用,皆自生自落,无人问津。1956年前,两岸杳无人烟,可为鸟乡泽国,夏季无以进出。东北光复时,入冬,西风沟住民张国财,闻莲子可以代食,遂偕其邻,驶牛橇以往,二人以铁锹铲莲蓬,敲之则莲子出,仅一日共取8麻袋,尚不足全数五分之一。归各分得四袋,用以作猪饲料。惜哉,不知其为高贵之美滋也。随荒野之无限制开垦,至八十年代,此泽已濒干枯,莲花之影踪几稀矣。
四、芡实湖记
芡实湖。又名大泡子,在东安镇东北19里,昔多产鱼,且遍生芡实(鸡头米)。皆自生灭,不知其为用也。195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东安分场会计张希文率三青年去湖边拾冻鲫鱼五麻袋。各具一二斤重。归以送食堂烹之鲜美如新捕捞者,毫无异馁之气。
五、冰帐鱼滩记
冰帐居东安镇上40里,为一江流汜汊。1952年冬,有东安镇居民马庆等于此挡冰障以捕鱼名之。合作化后,东安镇农业生产合作社每年在此冰上拉网可获冻鱼20余万斤。1957年为照顾赫哲民族习惯,经饶河县委书记张福裕调处,将该渔滩转交给四排村所有。获益二十有年,因汜汉淤堙,八十年代以降。已不成其为鱼仓矣。
六、黄鱼窝子岛记
岛在南通岛中段之东,水流较深,多产鳇鲟故名。1951年,饶河镇渔民朱康同,在此捕到一尾重1 100斤之鳇鱼。
七、大吗哈鱼记
本县以产大吗哈鱼(鲑)著称,最高产量为1951年。时趟网未兴,素以快钩捕捞,每只船,一个渔季,捕捞鲑鱼最多者,高达2 300尾,日产最多获300余尾。
1984年10月初,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景胜,于发电厂南望江崖江边,用旋网捕得一条大马哈鱼,重达八斤余。
八、镜鲤、鲈鱼记
1983年五月十九日,县科协主席张良去自由市场,首次发现一条镜鲤,产地在大通泡以下乌苏里江中,肋中部仅有一条大鳞,脊与腹底与常鲤同,余为光面。经考究,此种原产欧洲。七十年代以降,本县西部各农场水库有引进,随汛潮散入江河,逸为野生。其后陆续发现几多。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撰者于本县自由市场发现镇江村渔民于二姑娘通东之江面上,捕到一尾稀奇鱼类,体长55公分,高15公分,脊厚六公分,重 1.5公斤。似鳜而体窄,背隆起,体渐长,头部似鳜,脊鳍针13个,尾鳍针21,尾下鳍针15。脊部灰黑,有八处隐约黑斑,鳃盖黄紫透光。经查照图鉴及水产专家胡春晓、杨振华二人鉴定为鲈鱼,属脂科。长江有之,本县初见,为其别种。属稀有鱼类。
九、虎豹记
本县富深山密林,原为虎、豹、熊、豕、鹿、猞麇集之地,虎豹尤多。伪满以前,视虎为兽王,猎者不肯干犯,或有捕杀之者,年仅2~3只。1952年,关门嘴子村,有猛虎入村啖牛之事,可见虎之多,时无有禁。1953年,猎虎13只,豹一只,为历史上捕虎最多之年。1959年冬,林业一分场狩猎员王顺于骆驼砬子山场西,捉到一只活虎。后售与上海动物园 (详见1961年八五九农场编印之《战斗在乌苏里江畔》中之“李瑛打虎”。系伪托假名以志之也)。
十、山猪记
本县山林多栖野猪,常成群窜入农田,危及禾稼及马铃薯等,必于田间防护。故野猪为本县一大山害,其害程度,水旱风雹又所不及。土改前后,永幸、向阳、大带等村,不善养猪,户有猎犬六七只,多者达10余只,入冬,三五人聚伙领十数条狗进山围猎野猪,以扎枪刺之,或用沙枪击之,日可捕 2~3只。上述各村,年获野猪500至上千头。合并农场时期,1958年冬,仅永幸一村曾交售外贸野猪 400余头。因此地民众常有戏言:“不需养猪,山神爷已代养之矣”。本县野猪最大者达670余斤。
十一、狍鹿记
本县狍鹿麇集,年拾干鹿角500多只。1955年前,春季多蹲碱场捕杀公鹿。年捕杀量300~400只。1958年,改为圈养,年产鹿茸300~400斤。
1972年冬,至1973年春,猎捕狍子1 500余只。
十二、麝鼬记
本县1955年前,年捕杀鼬皮5 000~6 000张。合作化以还,以农为纲,猎捕量减少。
1955年,本县第一次出现麝鼠,六十年代开始抓捕利用,全县猎捕麝鼠皮最高达10万余张。
1986年,猎捕灰鼠皮三万余张。
十三、禽鸟记
县林业局物资站站长陈德新传称:彼童年居于东安镇之四平村,每逢地了场光,各户居民相伴在雪地里捉捕雉(野鸡)及黑琴鸡(乌鸡),或以木夹子及搭秫秸窖,用高粱或玉米穗引套。伪康德十年冬,本人与其兄为伴一天捕到雉及黑琴鸡50余只,可谓丰获之最。通常本地农村,冬季每人支十盘木夹子,日可捕野鸡10~30只。“野鸡飞进饭锅里”之说自不虚传。六十年代以降,因捕杀过量,濒临绝迹。
1958年前,本县春秋两季,雁阵来翔,落入河滩或田野,每群少在 100余只,最多竟达到1 000只以上,其数量之丰厚可谓盛矣。
1970年,马忠杰氏于大牙克发现朱鹮。
1981年以来,本县开始偷猎榛鸡(飞龙),年猎获3 000~5 000只。
1956年前,本县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上甸,各种候鸟来聚,凡江河泡沼岸边,湿地灌丛,皆可拾到鸟蛋。水湿地中之鸥卵,江河岸边灌丛中拾杓鹬、野鸭、野鸡卵,挠力河畔及人烟罕至之水湿甸中拾雁卵,树高巢上拾鹤、鹭卵……因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尚受到一定节制,年收获量在2~3万只之间。反思往日之无知猎获,正是今日濒临灭绝之前奏,可谓痛矣夫。
十四、珍奇特产记
本县永幸村以西以南,石场以南以北,五林洞以西之红松林区,产云盘蘑 (学名绣球菌,属革菌科),俗谓之“快当蘑”,生于活红松树根部。
本县中西部深山区,多产狗枣猕猴桃,总蕴藏量在60万斤以上。山多野葡萄,丰获时,可收十万斤以上。橡实蕴储量,丰获年,在一万吨以上,可能采收部分,在 2 000吨之数,因多弃置山林,不成为财富。
榛林遍布全县。丰收年,总储量不下30万斤,多为鸟鼠所食,采收部分,不过百分之三四而已,毛榛果实全部弃置山林。
红松种子,乃富含脂肪之食品,入药,丰收年景最高总储量达 1 000万斤以上,大多为鸟兽昆虫类所食,人力采收部份最多为1985年,总收购量达 100万斤。隔年成熟,丰歉无定。随红松林木之被砍伐,总蕴藏量至八十年代已销减百分之五十以上。1976年丰收时,人日尚可采塔五袋,收种100斤。
十五、农丰记
民国三十六年,新开、永幸、西丰沟(今西丰)三屯,每公顷玉米最高单产达到9 000斤。
伪康德十年,县公署开拓科在县小学举办之农业展览会,有一灰皮窝瓜,重达55斤。
1952年,西林子村刘云让互助组,35垧(525亩)水稻,平均单产达到 13 600斤(亩单产907斤),得到中央农业部之奖励(见卷九农业)。蛤蟆河子居民曲绵卓,民国 35年,一垧玉米单产达到18石(核10 800斤)。
十六、三宝记
“东大山,三桩宝,人参貂皮靰鞡草”本县以三宝著称。关门嘴子河以西之西大鼎子,屏岭山以北、暴马顶子以东以南,西至红石砬子,南至皮克山一带,皆产人参,昔年境内人烟稀少,采参刨夫无多,人参之资源甚厚,年产在二三百两之数。伪满洲国时期,日伪为防止居民进山,联通抗日军,非挂特务衔者,不准入山,因此产量大减,至东北光复后,又有增加。1955年,产量上升至 230两。随着林区人口之猛增,每年夏秋,采参者遍布全境,资源已有采尽掘空之势。1985年,人参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总产量达到450两之巨。
株重量最高者,为花砬子独身居户曲士贵,伪康德四年挖得一株山参,重量达到 6.3两,其后无超之者。1980年,石场林场有采到人参者,重 3.3两。1985年永幸村居户徐荣辉子德克登吉山北麓,掘到一株 3.4两重之人参,交售北京同仁堂,据传此参已转售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云云。
清季以前,本地为貂皮盛产之地,土著皆以捕貂网猎捕之,年产貂皮1 000~2 000张。户年交税皮一张。随自然资源之破坏,人烟之增多,捕杀过量,条件已不适紫貂之生存,故至本世纪三十年代,紫貂濒临绝迹,虽有孑遗,亦不成资源。1976年,县养蜂技术员李春富,在大叶子沟上源之十八垧地以东山场,又有发现。
靰鞡草,六十年代以前,境内凡沼泽区尽皆有之,为草炭之原生物。本品拉力强,县内居民刈而捶成绵状絮靰鞡(一种皮制鞋),防寒尤强,虽皮靴不及也,故颂以为宝。七十年代以降,因大量开垦,水源枯竭,所生靰鞡草之沼地,垦者垦之,未垦者,甸内积水无存,本草类已自殄灭,为他草所取代,所剩无几。
十七、灵芝、天麻记
本县前乡镇企业局局长董中和,1976年在曼葛莫山林中采到一株天然灵芝,高约15公分,菌盖直径九公分,重量 1.5两。又1979年九月初旬,南山居士,于永幸村东北,镇江——永幸公路道北林地上,采到一只灵芝,菌盖直径16公分,株高15公分,重2.3两,至今犹存。
天麻传为南方产药类,属兰科植物,本县永乐乡大带河村村长张家训及居民王福进等,1980年以来,于逮云岭南及小木营沟红松林间山场上采参,多次发现有天麻生长,并采有样品留存。
十八、淘金记
据关门嘴子村前村长翟明恭口传,该村居民梁洪本,伪满大同二年,曾于村南桦树川淘金数钱,带回山东老家。
又小佳河警官苑福堂,民国15年前后,曾组织十余朝鲜人在老鹰沟上游之小金山淘金,积得一啤酒瓶砂金,约合 300两,后差遣三心腹朝鲜人,去哈尔滨冶炼,用以打制首饰,不料,持以逃跑,一去未归。民国三十六年清算斗争时,从苑家起出近半啤酒瓶砂金,约合 100两之数,当时对金银珠宝类,全部上交牡丹江省财政厅国库。
十九、草炭记
世纪初,本县有沼泽地不下七万公顷,常年积水沮洳,薹草根层以下,全为草炭 (又名泥炭)堆积, 深可二米,总储积量约计一亿四千万立米之数,十之八九为常年不化之冻土带。自1958年大规模开发以降,沼泽地积水宣泄,大多被垦成农田,冻土随之融化,草炭渐腐烂成泥土。至1985年,全县草炭分布及储量,已不及原数十分之一。该品工业用途广泛又可代煤炭用作燃料,宜慎处之。马忠杰氏倡议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如或不然,宜严加封禁保护,否则,毁之即不能再生,必有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