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邹兆云
九、邹兆云
邹兆云,山东海阳中雨林庄人,清光绪五年(1879)生。三岁而孤,寡母赖祖遗20亩田产携姊弟三人聊以维生。八岁入私塾,凡五载,遍读《四书》、《五经》,除《周易》外,余皆娴熟。天资聪颖,书法算学尤工。因自幼深蒙母之劬劳,而待母尤孝。年13即自谋食其力。随同乡赴东宁县二叔处帮工。15岁,经三岔口,入俄境至海参崴、伯力、九站等地。唯慕养蜂之业。16岁于双城子(苏今改名乌苏里斯克)一俄庄园当养蜂员。经年,凡放养、分群、除雄、收蜜及窖藏越冬等技术悉谙。蜂场内之劳事,率无旁贷,遂为庄主所喜欢。时值春夏之交,邹于木棚内举火熬蜂蜡,蜂场所有物资,皆存积予棚内,奈火旺蜡沸四溅,将燃之矣。邹急中生智,冒火险移蜡锅于地下,虽手烫伤而祸免。庄主得知,以 100羌币赐赏之。历三年苦心钻研,乃能见蜂飞,即可察群势之强弱,观树花能辨蜜量之多寡,测收获之丰歉。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夏季椴蜜已大丰获,各养蜂户,悉依常规,等待冬藏,独邹察蜂群之频飞然,而预知蜜源尚涌,乃复主持将蜂箱内所储蜜绞出。庄主以为冒险,邹言曰:“至少还能收100桶(每桶100斤)。”主言:“果如所说,将以30桶酬汝。”一星期后,多收蜂蜜110桶,邹得之 33桶。是年返里,娶妻赵氏。后每至年终,必归省一次,藉以探望老母。其养蜂之技声闻遐迩。民国十年,邹于庄主处购得15箱黑蜂运至本县放养。此为本县养蜂业之初始。故人誉其为“蜂王”。创18—20脾挂长形卧式蜂箱,改俄式十挂方形蜂箱。此种大箱,贵在保暖、壮群,增加酿蜜量。后本县率皆以邹氏长方形大蜂箱为用。至民国十五年,邹氏引入之蜂群扩展至 300余箱。与此同时,尚有东安镇大泡子之刘蒙古、小别拉炕河口之彭振芳、西南岔沟之刘凤皋等人之小量蜜蜂引入。伪康德二年(1935),邹母病笃,归省奉侍七载,直待寿终始返。时其妻赵氏已逝,有一女早夭。无牵挂焉。前在本县曾与一名妓吕氏有旧,后仍赎娶之以为妻室。伪康德十二年,吕氏病亡,遗二螟蛉幼女。邹独去大鼎子山北新开屯,幽居养蜂,以赡养二小女。民国三十七年,土改时,邹因有20余箱蜜蜂,被新开屯农会拘执,拷索资财,邹忍挨不住,却将些须蜂蜜、蜂箱、蜂蜡及绞蜜机等什物寄存友人吕天序处,尽行说出,饶河街贫农团往吕处取物,以窝藏罪责吕,并遭重笞。按邹因有20余箱蜜蜂,土改时被错斗,征收,当年九月纠偏时,以政策衡之,邹为自食其力之劳动者,并非剥削以为食也。因由富农改为中农,然蜜蜂已充为公有,并未退还本人。唯雇用为村会养蜂员,年终付之以佣金,聊以糊口而已。
邹氏于本县历时38年。传播养蜂技术,收为弟子者凡十余人,若养蜂专家王文川、冷文斋、罗占山等皆受其身传,为成绩之卓著者。民国三十四年,收义子刘良德,以其数十年所获之养蜂技法尽授之。并赖以为生存焉。邹氏对蜂场之选择,布局,收蜜时间,蜜源分析,越冬,防治病虫害等造诣,皆传之于义子,并得到发挥与验证。1956年,二义女已婚嫁,遂决意返原籍。初寄食侄家,因生活拮据,亦常蒙白眼嗟食,后迁堂弟邹兆平处。时逢饥馑,1962年病终。时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