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叛逆
第三辑 叛逆
第三辑 叛 逆
一、郑鲁岩
郑鲁岩,山东日照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幼家境绰余,七岁入塾学,读《四书》、《五经》,13岁入县立师范,后因避婚而逃至饶境,时年19岁。初于其堂兄处教私塾,后因参加高玉山属下之救国军第三旅任文书参谋,有苏梅者引以加入共产党,与三旅旅长臧敬之为友。高退苏境,郑等奉密令未走,留者至30余人,加入饶河抗日游击队,遂与李学福、崔石泉等人结识,接受共产党思想影响,参与组织青年训练班及反日会等。才思敏捷,应变善辩,所至群皆起而应之,一时县内抗日运动勃兴。伪康德元年当选县抗日救国总会会长,兼县委组织部部长,续任抗日四军四团政治部主任,敌后地下工作皆系之于一身。以为经纬焉。凡每战事,必有其所谋,多获捷胜。抗日四团及其后二师所颁令呈奏重要公文,多出其手,并兼以编写抗日宣传文告及部队宣传教材等。伪康德三年,擢下江特委委员。翌年代理特委书记,工委并七军执委委员。伪康德四年 (1937)郑于暴马顶子前往四合川执行公务中,密与嫠妇赵玉顺(乳名小秋子)姘居, 后为上察知,曾戒之去。时前县委书记徐凤山已调五军,后只身巡游各地。传之其有叛变之嫌,遂令将徐诱至花砬子处决。伪康德六年 (1939)三月,郑于北秃顶子(今彭祖岭之主峰,在永幸村西北 20里)密营,为日伪军警讨伐队包围被俘,日伪曾以厚礼待之,仍拒降。后押解至各村示众,仍以抗日救国谕民众,百姓无不叹服。日见其志坚顽,仍软禁之。后迁之虎林,以营小商铺为生。拒为日役使。东北光复后,见苏出兵东北,乃自立于街头宣讲共产主义,以老共产党自居焉。民国三十五年得知前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就任吉林省,乃投靠之, 周委以局处职。同年,周赴朝鲜晤崔镛健 (石泉)时,崔告之以郑已被俘叛变,且“枉杀徐凤山”等,宜除之。周归乃缉捕之,旋即枪决,年41岁。民国三十六年(1947)事也。
编者注:解放后,经长期实地考证,郑被俘后,押解至西林子、小佳河、大别拉炕 (今镇江)等村示众,仍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必胜”等口号宣传群众, 志不曾移。县审计局局长原春福少年时住西林子村,曾亲聆其当众演讲,至今记忆犹新。亦未曾查知其有叛卖同志、组织等或效忠日寇实据。抗联内部,是非纷争,莫衷一是,处决徐凤山事,自非一人所敢独断,是否错杀?亦非凭一人所论定,故郑传之归类,姑依前判决列入叛逆。正确结论,当待历史考据裁处。
二、周其昌
周其昌(俗作邹其昌误),青州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生。幼失怙恃,从叔流寓本县大叶子沟地方。后于大叶子沟东四合川保卫团当兵。以其体貌壮秀,性且殷勤机灵,为保长王福森收为义子,充当随身护兵,因唤以“小周”。凡五年,每代父传令,率无延误,且具料理公务之才,后擢保之自卫团队长,领30余众,率皆顺贴从命。“九·一八”事变后,本县旋为日军占领。四合川保距县城较远。保长王福森有爱国志,且刚毅率直,不肯为日人奴仆,遂与义子周其昌谋合聚义抗日,响应者凡 50余众。另有民众辅从者 50余众,共 110余人。立队号为“治国”。以王福森为队总,周副之。往来驰骤于县之南北,捐募富户以养,少与日伪军接触,以保存积蓄力量。不意,伪康德二年春,日寇聚300余兵力来剿,周力抵劲敌。一次毙敌 20余人,缴枪械十余支,子弹如许,然虽小捷,终敌众我寡,莫之能御。时王福森年已六旬,撤退时,为藤条所绊而蹶仆被俘,监押年余获释,后寄居友人振兴泉掌柜孙行端处。伪康德十年病逝。周续接任队总,自感孤无援依,乃于是年六月,率队投抗联四军二师李学福麾下为团长。向以县西部四合顶子、大旗杆等处为基地,与日伪军相对峙,每获捷胜,遂加入共产党。伪康德三年十月成立七军时,擢二师师长,共 200余众,分三处屯扎。一为大旗杆;一为里七里沁河口左近;一为四合顶子。每处盖有三——四栋房舍,屯耕以自养焉。后伪靖安军扫荡山区,连连围困,骚扰无时。伪康德五年,归村并屯后,部队粮饷无出,遂分成小股游以生存。入秋,敌威逼日甚,周妻刘玉梅者,俱丽质,且嗜吸鸦片,倨傲自恃。凡军伍事,常为之干犯。前曾寄居大带河村民处,时或随夫往四合顶子密营处,居三、五日旋归。既至归并村屯,刘怵入深山不堪其苦,时有日特份子,暗中以财贿刘,许其夫以官阶,刘乃往四合顶子劝周:“东三省皆成日本人天下,坚持抗日,终年露居山荒,饥寒冻馁,死无葬身之处,徒践其苦,为之奈何?”周再三思之,犹为不可。后刘相威逼曰:“非结发夫妇,谁肯怜汝?倘坚顽不化,我将自出之矣”。周苦思多日遂允之。刘密往富锦县与日本人沟通,归不数日,有二日本暗探来密营,周待之以宾客。走后七日,又遣三张马爬犁送来粮米、豆油、被服等物以赂军心。兵士知其已与日寇勾结,尽皆忿忿然而不敢言动。有密报军部者,时军部政治部主任郑鲁岩密约五军三师长王梦麟为之相配合,先将四合顶子密营70人缴械。时周于大旗杆,三日不见四合顶予有人来连络,派人探察,又去而不归,周遂生疑虑。未及施以动作,忽王梦麟部与郑鲁岩部分二路包剿突至,将驻大旗杆周所部尽行缴械。即时将周、刘二人缉捕,先将刘杀之,续将周缢死林中。经训示后,周部众宣誓抗战到底,续将枪械尽行发还,遂改编附之一师刘雁来麾下。伪康德五年(1938)九月事也。周死年35岁。
三、王可文
王可文,山东牟平人,清宣统元年(1909)生。17岁流入本县。曾于西成泰商号充当店员。因常懈怠职司,时有贪窃及嫖娼行为,后为店主斥逐。因不肯服苦农事,无处投奔,俟半年许,随同乡里孙立成赴之抗日游击队。以通文字算学见长,旋委以宣传工作,兼理小北沟、小南河二保抗日救国会征募粮饷事。因放荡在外,无以监督,凡吃喝嫖赌无所不好。时军需处查其有弊,遂派人稽查之,所收鸦片被其侵贪500 余两。将缉捕之,畏罪潜逃,旋将小南河、小北沟二保抗日救国会名单凡i00余人,尽付之日本,以为晋献。伪县警察大队队长嗣调集200多兵前往搜捕。逮回人犯,命王守之城门,以辨其貌,凡王所经募集粮饷之抗日救国会人员或普通百姓,与之相接触有一面之识者,被王认出,即捕之归案。由此罹难之无辜百姓而被投入冰窟者,数以百计。小北沟抗日救国会小组长倪福田(后改倪元德),亦因此被捕入狱。有顷又进一犯,倪问之曰:“汝何故被捕”?对曰:“不知其为何由也”。续言:“我本西林子居户,今且进城买盐、火柴等,将欲返之,忽与前抗联征募人员王可文相遇。寒喧良久,百般热诚地拖吾至饭馆吃饭,二盘包子一壶酒刚上席,王忽言曰:‘我近日腹泻,汝且少待。’我以彼入厕即返,不料直待燃两袋烟工夫,不见其回,忽来二警察,指我为反日分子,遂缚至此……”以此陷狱致死者几多。倪于狱窗常闻有几伪警察相蜚议曰:“彼王可文者坏透顶了,竟自陷入于无辜”云云,因且诟之。伪康德三年夏,以吸食鸦片染患泻痢病死,人人无不唾骂称快,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