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堤防的修筑、管理
第六节 堤防的修筑、管理
第六节 堤防的修筑、管理
经省水利厅批准,1963年10至12月(一个冬季),本县曾组织 5,000民工,修筑安邦河堤防长8公里(从铁路桥至福和桥),堤高3米,宽2.5米。除保护福利、沙岗两个公社、6个村屯5,000人口外,还保护耕地3万亩。
1964~1966年,利用 3个冬季,组织万余民工,又修筑安邦河堤13公里,使原堤从福和桥延伸至团结桥,堤防总长达到21公里。保护范围由原来两个公社扩大到集贤、永安、兴安等 5个公社,16个村屯,3万人口,30万亩耕地。
1969~1971年,利用农闲,间断施工,又使堤防延伸5公里,总长达到26公里(到红旗水库)。保护范围扩大到6个公社,20个村屯,5万人口,40万亩耕地。
1974~1977年,又延伸 5.5公里(到桦川段),堤防总长达到39.5公里,凡在本县境内应建的安邦河堤防工程全部竣工。除保护6个公社,30个村屯,6万人口外,还保护耕地63万亩。
修筑本县境内的安邦河堤防,国家共投资 160万元,用工254.5万个,完成土方量218.6万立方米。此外,二道河、哈达密河、柳树河、太平河、小黄河也都由流经公社动员群众修筑了堤防,全县堤防总长度达195.03公里。
1978年后,为使堤防工程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继续对堤防进行维修、加固,消除险段,提高标准。
在修堤防工程的同时,在沿河大片农田中,兴修了排水干、支渠和田间配套工程,一般年景,不再发生洪泛和涝灾。1981年,很多地方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由于安邦河堤防发挥了防洪除涝作用,堤防沿岸的兴安公社10万亩耕地没有受水害。平均单产高于全县粮食平均单产的百分之六十,粮食产量和收入都居全县12个公社的首位。
为加强堤防管理,1975年建立堤防站,并于1981年与新建立的涝区管理站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两项任务。堤防站下设 5个堤防管理段,其它河堤分别由流经公社分段自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