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工交志第十八章 工业章下序 民国初年,随着最早一批村屯的建立,交换和商品经济有了发展,手工业和工业作坊也相继诞生和发展起来。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到康德六年(1939年)期间最为兴盛。先后共开办工业作坊25家,各种手工业 141家。主要有粮油加工和制酒的工业作坊,手工业有铁木业和日用品加工等。如铁匠炉、木匠铺、成衣铺和染房等(详见附表1~2)。
大多数手工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日用品的小手工业,经营方式多数是前门市后工场。较大的手工业有益兴隆木铺,郭超金铁匠炉等。他们雇用较多的伙计和徒工,工业作坊的规模比较大些,一般雇用30~50人。往往兼营商业。最早的工业作坊是集贤镇的万兴源烧锅,建立于民国五年(1916年)。第一家铧铁炉原兴利创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是本县铸造工业的起点。民国二十年以后,粮油加工业有所发展,并使用机器生产,蒸汽机和内燃机动力第一次在本县用于工业。集贤镇集昌火磨的建立,是本县工业使用机器生产的开端。但由于日本侵略者不断搜刮、压榨,特别是在康德六年(1940年)以后。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更加严重,他们实行物资“配给”制度,民不聊生,工商业每况愈下,逐个倒闭,到建县前夕已经所剩无几了。
1945年以前手工业作坊统计表
1945年以前手工业户统计表
附:建县前几家主要工业作坊和手工业工厂简介
(1)集昌火磨: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地址在集贤镇福厚街。合资经营,共有股东 20余家,资金46,400元。经理是胡继雨,副经理是胡德生。主要经营面粉、粮食加工和榨油。火磨常年职工40多人,有时增加到 120人左右,最多时达到200人。主要设备有100马力和15马力蒸汽机各一台,磨粉机4台,油榨12个,豆碾机1台,脱谷机2台,拖拉机 2台(是集贤县最早用于农业的机械)。共有厂房34间,其中磨楼一座。每昼夜能产面粉 6吨,豆油150斤。是当时此地机械化程度最高,并且是规模最大的一个粮油加工厂。
1946年国家接收后,火磨发生火灾,损失惨重,仅剩下一个空壳。
(2)同昌源油坊:大同二年(1933年)六、七月间,在集贤镇诚新街开办同聚源(同昌源前身)油坊(以加工粮油为主)。集资20股,共10,000元。经理郭富山、曲显径、胡振奎等。康德七年(1940年)因货币贬值,营业亏损,股东变更,又集资46,000元,字号改为“同昌源”。工人人数冬令旺季40至50人,夏令淡季20至30人。主要设备有锅炉2台,豆碾机6台,油榨16个,米面加工设备有制米机 2台,磨粉机6台,清水制米机4台,1947年被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新民油坊。
(3)振兴油坊:大同二年 (1933年)在集贤镇兴办,经营项目有制米、磨面、榨油、前店后厂,又经营杂货,资金20,000元。柜伙50~60人。制油设备有豆碾机 1台。动力设备有25马力气力机 1台,土法打油;米面设备有制米机2台,对辊磨面机2台,机器维修设备有6英尺车床1台。1947年10月归公。
(4)昌记烧锅:1916年开办时名为“万兴源”: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改为“四一泉”,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改为“昌记”烧锅。共有柜伙40~50人。两班烧酒,每班出酒 800左右。1941年因无原料停产,后于1945年恢复烧酒。主要烧高度酒,给日本鬼子做能源。1945年秋此地解放后,改做草包和榨油。1951年归公。
(5)天兴勇烧锅:前身是大兴勇烧锅。民国十年 (1921年)由杨老相在现在的升昌公社大兴屯开办,只有工人40~50人,日产酒 2,000斤左右。当时酒质很高,远近驰名,曾销到哈尔滨、吉林一带。民国十八年(1929年)这家烧锅又兑给李润轩,改字号为天兴勇。康德六年(1939年)迁到集贤镇,当时合股经营,资金30,000元。到康德八年(1941年)成立烧酒联合会,集中到富锦县烧酒。两年后又分散经营。当时,这个烧锅资金不足,经理李鼎铭靠日伪势力集资金20,000元,装1台发电机带座机,40多人开两班生产。每班产酒700多斤。康德十二年(1945年)又把新式制油设备 (1台火油机、1台发电机、4个榨眼)装上。尚未开工,即于1946年被人民政府接收,改为新华油坊。
(6)益隆泉烧锅:是兴隆镇内一个较大的作坊,经营烧酒带榨油,建于民国九年 (1920年)。一开始李向阳单股经营 1个小稀。以后发展到12个窑,日产酒800~1,000斤。豆油发展到12个榨眼(笨榨),又外带杂货铺,还养猪、牛,共有柜伙50~60人。1947年被人民政府接收。
(7)福兴泉烧锅:是当时太平镇最大的作坊,烧酒、打油、米面加工外带杂货铺。 最早由孙福廷、娄景春等兴办,民国八年(1919年)时只有1个小稀,丑个甑能装170斤酒,伙计有29至30人。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打油,米面加工,设备有锅炉 1座,25马力汽力机1台。3盘榨,每日出油200斤。石磨两盘,石碾一台。到康德元年(1934年)又增加磨粉机、制米机、各1台,汽车1台,有工人120人,改字号为四合兴,油榨达到九盘。康德 9年(1942年)因没有粮食,酒厂封闭。1945年春又开始生产高度酒并打油。1947年春被人民政府接收。
(8)刘胜远火磨:解放前位于国强街基(即今升昌公社驻地)。 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刘胜远一手操办,制粉并加工粮油,米面加工机械化。一开始动力用火油机,后用汽力机、瓦斯机、一台锅炉。榨油设备也较先进,机械化程度较高’用提升机将黄豆送到烘干机,蒸汽烘干,再用绞龙送进豆碾压枇,装垛榨油,康德十年(1943年)前后倒闭。
(9)福兴东油坊:位于兴安镇。由张永富、曹四麻子等于康德六年 (1939年)开办,经营打油和米面加工。设备有25马力汽力机1台,豆碾机1台,中筒式制米机4台,石磨(直径三尺)2台,大米机两合,甩米机1台,共有伙计30~40人,到旺季临时雇短工40~50人。康德九年(1942年)倒闭。
(10)久盛居车铺:建于康德元年(1934年),地址在集贤镇,掌柜是张永久,主要经营四轮大板车(此种车是当时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共有工人30余人。大板车质量较好,除在本地销售外,又远销到吉林、辽宁等地。这个店铺1948年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