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国营工业

第一节 国营工业


 
               第一节 国营工业
  1.机构
  建县初期,人民政府没收敌伪的工业资产和地主的手工业作坊,并将其变成全民所有制的工业,当时的财粮科掌管。1949年 3月,县成立企业公司,统一管理地方国营工业。1954年11月,企业公司改为地方工业科。其后根据省局指示,于1958年 3月将粮油加工企业全部交由县粮食科管理。
  1958年 4月,中央提出精简机构,将手工业科(手工业联社)、交通科和地方工业科合并,成立工业交通局。1960年5月,撤销集贤县制,划归双鸭山市,成立双鸭山市郊区工业科。1962年10月,恢复集贤县制,重设工业科。1965年 5月到1967年,县成立工业局,统一管理地方工业和手工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变动更为频繁。1967年县成立“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改为工交工作委员会,9月成立工交革命委员会。1970年到1971年改为工交科(同时分出建设科和手工业科。1971年分出交通科 ),直到1980年一直称为工业科。在此期间,最多时下辖18个直属企业。1980年末,根据外地经验,由县经济委员会管理县国营工业企业和第二轻工业公司,归口指导邮电、供电、农电部门的工作,并对非工业部门所属的工业企业进行政策业务指导。
  2.国营工业的发展
  建县初期,工业基础很薄弱。1946年政府在没收敌伪的工业资产和地主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进一步投资,增添设备,发展了榨油、制酒、制面等食品工业。1946年春,在人民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办起了一家公私合营的新兴铁工厂 (即县机床厂的前身,1949年春私股退出,企业归公),设有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等车间。以后逐年发展,成为本县的工业骨干。1949年3月县成立企业公司。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本县企业公司管理地方国营工业,下辖集贤油酒厂、制粉厂、皮革厂、铁工厂、制砖厂和兴隆油厂,共有职工326人,当时总产值为77万元。1957年7月,原县供销联社印刷厂亦转为地方国营,归工业科领导。到1957年末,地方工业科共下辖 7个企业,职工人数为943人,总产值达到175万元。
  1958年,全县掀起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的热潮。但因脱离实际,收效甚微,很快下马。1958年县建立造纸厂,1960年正式投产。1961年,农业因遭受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为贯彻中央关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一部分企业进行了调整,下放部分职工,工业规模缩小了。1963年以后,国民经济逐渐好转,本县工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6年,县工业系统共有 8个企业,即:农业机械厂、钢叉厂、水泥制品厂、建筑材料厂、造纸厂、印刷厂、木器厂和制酒厂,共有职工869人,总产值为294.5万元。
  1966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生产秩序被打乱,企业管理混乱,工业生产受到影响。1967年地方工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6.8%。到1969年政治经济秩序有所恢复,工业生产开始回升。特别是1970年以后,地方工业生产大幅度上升。197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 460万元,比1966年提高60%;职工人数增加到3,284人,增长近三倍。这期间本县五小工业有所发展,相继建立了化肥厂、钢铁厂、水泥厂、橡胶厂和升平煤矿,对支援农业和发展工业都起了重要作用。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年到1975年),本县还相继建立电机厂、化工厂、玻璃制品厂、果酒厂和工程塑料厂等,到1976年,地方工业系统已拥有18个企业,工业总产值为940万元,比1970年上升一倍。
  1976年10月以后,本县地方工业发展,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搞活经济,本县工业各企业都逐渐改善了经营管理,实行了经济责任制。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作用,实现增产增收。进入1981年以来,经委系统实行以财物包干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使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开始得到解决,兼顾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1981年经委直属包干企业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1,441万元,比上年增长24%,可比产品总成本降低6.3%。盈利企业的盈利额实现79.1万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2万元,为计划7万元的3倍多,摘掉了从1970年以来连续11年的亏损帽子。
  建县后地方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综合性的工业体系,有冶金、煤炭、机械、化工、轻工、建材等6个行业,为本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主要厂(矿)、产品
  集贤县钢铁厂
  此厂建于1969年10月,是在原省外贸钢铁厂的厂址,并利用其高炉主体重新建立起来的(厂址在福利镇东南,安邦河西岸。铁道南)。
  全厂有炼铁、原料、机修和选矿等6个车间和1个汽车队。职工人数一直在400人左右,1981年有职工 447人。主要设备有13立方米小高炉一座。主要产品是生铁。1976年以前,生产上升缓慢。产量一直在3,000~5,000吨之间徘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较低。1976年10月以后,生产形势开始好转。1978年,进行了原料选烧设备配套一条龙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1979年,小高炉年产破万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荣获省冶金局颁发的全省小高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优秀单位奖状。1981年 7月,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出口日本。产品合格率从 80%上升到99.9%,焦铁比从2,500公斤以上,下降到657公斤。耗焦量下降了73.7%,单位成本从600元左右降到259.86元,下降57%。1977年后,还进行了第二产品的试生产。现在炉前铸造、白灰等产品都试产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
  集贤县升平煤矿
  1968年县里筹建小煤矿,矿址在双鸭山市六道坝,当时只有40人。后迁至双鸭山市十二道坝,人员增至200人。1970年4月,县委决定由集贤、沙岗等5个公社联合创办升平煤矿(矿址在集贤公社永富大队道东),属社办联营企业。共筹集资金20万元。1972年4月,十二道坝小矿合并到升平煤矿,同时改为地方国营。同年7月开始试生产。年产能力为 6万吨。1977年6月,新建二井开工,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15万吨。现在建设中,预计在1984年初可投产。企业现有职工980人。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建筑物面积为11,543平方米,固定资产360万元。1972年~1981年共产原煤49.8万吨,其中1980年生产62,156吨,是建矿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此矿可开发煤田面积为3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 5,425.5万吨。国家正准备扩建。1981年建铁路专用线一条,总长10.667公里。
  集贤县机床厂
  此厂前身是新兴铁工厂,厂址在集贤镇,1946年建立。原为公私合营,1949年 6月改为国营企业,当时定名为集贤县企业公司铁工厂。经营项目主要是小农具、花轱辘车等。1950年到1957年试制马拉摇臂式收割机、马拉圆盘耙等农具。1957年厂址迁至福利屯,厂房为 1,300平方米,并改名为农业机械厂。1961年,试制成功机制四股叉,曾一度出口非洲,受到国外用户的欢迎。1966年初。又试制成功 ZC-0.95型铡草机。1967年在省农业机械厅召开的铡草机造型会上,此种铡草机被定为唯一在全省推广的型号。最高年产量达到 7,000台以上,销往全国各地。1980年10月被省定为优质产品。“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曾试生产液压拉丝机以及M-131、M-1432A和M-1332A外园磨床等产品。年产磨床最高可达 100台。1971年该厂改名为集贤具机床厂。1979年以后。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磨床停止生产,继续生产铡草机。又仿制日本产的ZC-1.75型铡草机,1980年以后,投入批量生产。1981年有职工421人,产值160万元。
  集贤县农业机械厂
  此厂前身是机床厂的钢叉车间,1966年正式分出建厂,厂名为集贤县钢叉厂,当时有职工70多人。因不断改进生产设备,采用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较高,钢叉年产量达到20万把,远销到摩洛哥、缅甸等国际市场。1968年在试制东方红54变速拨叉过程中,曾自行改造锟锻机 1台,300吨摩擦压力1台,250公斤空气锤 1台。1970年开始生产12sh-19型水泵。1973年此厂定名为农业机械厂,1974年开始试生产SPY-3型液压平地机,到1981年共生产平地机1,834台,销售到省内外。此外还生产过2BO-2型气吸式播种机、310型粉碎机等产品。1981年有职工 207人,产值52.2万元。
  集贤县汽车修配厂
  此厂建于1970年,原厂址在县社车队。1973年9月搬到现址(福双公路道东。县第三中学南200米处),承担本县及周围地区的社会车辆维修任务。1974年修建 1,380平方米的厂房。此厂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技术革新十几项,增添了设备,如:汽缸研磨机,发动机冷热磨合台,四用搪瓦机等3每年可大修汽车100余台次。1976年 8月,在省、地对汽车修理、配件供应,实行“双定”(定点修车、配件定点供应)时,此厂被指定为“双定”厂。1978年被评为地区“双定”厂技术革新先进单位。1979年被省经委、省工会评为“九孔片”汽车节油新技术试验与推广先进单位。1981年有职工92人,产值30万元。
  集贤县电机厂
  此厂最初是农电科的一个电器修理车间,1972年始独立建厂。厂址在县机床厂北,福利一校东邻。此厂主要承担县内各种电器设备的维修业务,每年修理量可达 400-500台。此外,试生产过10千瓦电机和50~1,000千伏安的变压器。1976年试制生产水浸电焊机和7.0型潜水泵等产品。此厂有各种通用设备9台,专用设备15台。1981年有职工数56人,产值27万元。
  集贤县化工厂
  此厂前身是建筑社的一个纯碱车间,1972年独立经营。后迁至安邦河以东,铁路道南 300米处。新建厂房400平方米,仓库500平方米,并更名集贤县化工厂。1975年开始生产碳酸钾,1977年新建年产150吨的优级碳酸钾车间,并于当年试产成功。1979年9月,化肥厂停产合并于此厂,又建立了钾钠水玻璃车间。此厂重视产品质量,优级碳酸钾和固体钾钠水玻璃均达到化工部颁发的质量标准,1981年被评为合江地区的优质产品。1981年有职工人数215人,产值184万元,利润10万元。
  集贤县橡胶厂
  此厂建于1970年(厂址在县机床厂北,县电机厂东邻),主要承担运输车辆的轮胎翻新。现有职工80人。年产能力为轮胎翻新20,000条,轮胎补洞15,000条。因活源不足,1973年增加了胶制品的生产,1976年至1977年此厂增加了补胎胶水、高压绝缘胶带等四种固定产品。到1981年共生产胶水30吨,胶带45万盘,胶制品30吨。
  集贤县造纸厂
  此厂建于1958年,厂址在安邦河以东,铁路南 200米处。此厂初建时条件很差,经逐年扩建,改善生产设备,产品质量有所提高。1965年吨纸成本由 953元,下降到563.84元。年产量由220吨上升到591吨。扭转此前的亏损局面,当年上缴利润10万元。1978年以后,此厂增添日产5吨的二号纸机(未投产),增添了25立方米的蒸球,两台打浆机,1台抄纸机,1台切纸机和1台四吨的卧式快装锅炉。1980年二号纸机投产。1981年此厂试制瓦楞纸,到年底生产瓦楞纸30吨,包装纸1,147吨。本年有职工240人,产值107万元。
  集贤县印刷厂
  此厂于1951年10月建厂(厂址在福利镇友谊路道北,百货被服厂道东),1957年 7月由集体所有制企业转为地方国营。1968年始印制学生本和日历,年产40万至80万册。1976年以后,增添了设备,并开始照像制版,承印各种商标。近年,此厂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可承担县内所有大型文字材料的排版、印刷,并可承担烫金产品及农业帐等精装产品。1981年有职工 141人。产值63万元,利润4万元。
  集贤县玻璃制品厂
  此厂原是砖厂的一个车间,1973年分出独立建厂(厂址在福利公社五四大队东部)。建厂初期主要生产工艺品,1976年8月,新建一座40吨池炉,并建了拉窑。生产1斤装酒瓶。池炉投产后,扩大了玻璃厂的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1981年完成产值146万元,实现利润9.7万元。现该厂机械化制瓶车间正在建设中。现有职工320人。
  集贤县制酒厂
  此厂在集贤镇内,建县前是私营手工业作坊——天兴涌烧锅。1946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新华油坊,主要经营油、酒。1965年制酒车间分出独立建厂,叫集贤制酒厂。1968年,对制酒设备进行了改造,使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年产白酒能力达到 400吨。1977年建立了原料生产基地,种地2,250亩。在生产工艺上又推广了新型曲种,提高淀粉出酒率20%。1978年上缴利润10万元。同时,在地区同行业竞赛评比中名列第一。1981年新建机械化制酒车间 600平方米,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水平。现有职工147人。产值81万元。
  集贤县果酒厂
  此厂原为县制砖厂的一个车间,1973年独立建厂,厂址在福利公社五四大队东。1975年正式纳入国家计划,并建 750亩果酒基地,原料供应有保证。1979年此厂生产的香梅酒和青梅酒被评为地区的优质产品。1980年先后试制成功寿星大补酒、五加参酒、仙人醉等12个品种,使产品品种由30个增加到48个。此厂设备不断改进,1981年形成半自动生产线,贮汁能力达到1,000吨,产量2,000吨。产值330万元,利润18万元。现有职工195人。
  集贤县纸箱厂
  此厂在县综合加工厂一个纸箱车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981年独立建厂 (厂址在安邦河东铁路南 ),成为地方国营企业。现有职工88人。主要产品是纸箱。生产为半机械化作业。日产纸箱2,500平方米。1981年实现产值58万元。
  集贤县木器厂
  1965年12月建厂,是由原木材公司的木器车间和印刷厂、农具厂的木工组合并组建起来的。厂址最初在印刷厂院内,1969年迁至县芦苇站院内。1972年迁到现址 (福双公路道西,铁道南福利镇卫生院西邻 ),是地方国营企业。主要产品有三匣桌、学生桌和日用家具等。年生产能力可达4,000余件。原木加工能力3,000立方米。机械化程度较高,有各种专用木器加工设备25台。1981年有职工93人,产值30万元。
  集贤县芦苇站
  此站建于1965年。站址在安邦河东,福利公社五四大队西 500米处。1974年开始经营国营苇场。机械设备有推土机两台,筑埂机 1台,12马力胶轮车1台,汽车1台。水利灌溉设施有中型进水闸门两座,40米深的铸铁井管机井两眼;建房 2,010平方米。现有苇塘面积44,500亩从1965年到1981年共给国家提供11,000吨造纸原料。1981年有职工17人。产值1万元。
  集贤县水泥厂
  此厂原是县钢铁厂的一水泥车间,1976年独立经营,成为集贤县水泥厂。厂址在钢铁厂道西,双鸭山粮库东。1977年投资60万元,扩建此厂,新安装1.5×5.7米磨机1台,扩建1座容量为 400吨的水泥料罐。从1978年到1981年,每年产量都在万吨以上。到1980年,水泥标号稳定在400#。1981年有职工271人。产值49万元。
  集贤县砖瓦厂
  此厂建于1947年,当时叫集贤县建筑材料厂,有职工 300多人,主要产品是手工砖。1956年春,厂址迁到福利公社五四大队东,并建一机制砖车间,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1969年,在五四大队东山又建第二制砖车间,并建 1座24门大轮窑,同时安装使用40型制砖机。两个车间年产红砖达 1,000万块。1979年,在制砖一车间土源用尽时,又筹建粘土瓦车间,设计能力为800万块。全厂现有职工154人。
  集贤县陶瓷厂
  此厂前身为福利土陶社,1974年省给此厂拨资60万元,遂生产卫生陶瓷。同时将厂址迁往福利公社五四大队东南岗。占地面积53,800平方米,建筑物面积为 3,100平方米。1981年建成2座倒燃窑加工座40米高的大烟囪,又先后安装大、小球磨机各1台,开始生产陶瓷井管和卫生陶瓷。由于销路不畅,1978年转产釉面砖,当年投产。1980年建一座 42×0.8米小型隧道窑。1981年生产釉面砖43,720平方米。现有职工249人。产值31万元。
  集贤县塑料厂
  此厂于1975年建厂,厂址在福利公社五四大队福前铁路南 200米处。主要产品是各种塑料制品,年生产能力1,000吨,实际年产量450吨,主要设备有吹塑挤出机8台。1981年有职工104人,年产值119万元,利润14.2万元。
             主要工业企业产值利润统计表
                                  计算单位(万元)









             主要工业企业产值利润统计表
                                计算单位(万元)表二



              工业企业产值利润统计表



              工作企业产值利润统计表



              工厂企业主要产品一览表












             主要工业、企业部门历年单位数



      工业企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数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