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集体工业

第二节 集体工业


 
               第二节 集体工业
  机构
  1952年,在供销社内设生产股,负责管理集体和个体手工业事宜。1955年,成立县手工业联社筹备委员会,翌年,正式成立手工业联社。1958年,手工业联社撤销,与县工业科合并,后成立交通工业局,统管交通、工业和手工业。1961年正式成立手工业管理科。1965年手工业科与工业科合并,成立工业局。1967年工业局改为工交革命委员会。1971年集体手工业从工交革命委员会分出,成立了集贤县第二工业科直到1981年,因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第二工业科改为二轻工业公司,仍负责全县二轻工业的管理工作,归县经委直接领导。
  集体工业的发展
  建县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也随之逐步发展起来。1953年以前全县共有个体手工业83户,从业人员 480多名。主要有白铁、服装、铁木制作、编织和皮革等行业。1954年经过对个体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起手工业合作社,集体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在集贤、福利和兴隆3个集镇共兴办起铁木、服装、白铁等5个手工业合作社,3个手工业合作组,共8个企业,职工117人。年产值169万元,自有资金3.01万元,利润 1.2万元。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全县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到35个,职工744人,年产值为211.2万元,利润21.6万元。
  1958年,由于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把地处农村的手工业社(组),全部交由公社领导和管理,变为公社工业。县城内的手工业合作社都过渡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他们是服装厂、轴承厂、农具厂和园艺厂等。至此,手工业合作组织形式就不存在了。过渡为全民所有制的合作工厂因操之过急,脱离实际,以至于产量下降,企业亏损。1961年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公布后。本县成立手工业管理科,把已下放给人民公社的手工业社(组)收回来;又把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手工业社(组)调整为集体企业,并组织手工业工人归队,于是手工业合作组织又得到恢复。此年年末,共有手工业合作社(组)26个,职工人数542人,产值95万元,利润7.5万元。
  1962年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大革命”,手工业合作组织受到一定的干扰和破坏,没有多大发展,生产上升缓慢。虽有个别调整,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布局不合理,行业单调,管理混乱,产品质次价高等问题。1971年成立第二工业科,专门负责管理手工业。根据手工业的特点,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管理,使手工业合作企业得到巩固和提高。到1977年,集体企业有20个,职工1,269人,产值614.3万元,利润40.8万元。
  1978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又将地处人民公社的手工业社(组)交给人民公社管理,成为公社工业。1979年以来,县为了安置待业青年就业,又先后办起了劳保用品和针织两个厂。到1981年集体工业共有12个企业:阀门厂、针织厂、地毯厂、劳保用品厂、有机玻璃制品厂、皮革厂、鞋帽厂、服装厂、农具修配厂、白铁制品厂、钟刻社和美术社。共有职工 932人,年产值438万元,利润16万元。
  企业简况:
  阀门厂:是在原县农具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5年正式转产。厂址在县物资局道东,机械大街道北。主要生产波文管式减压阀,年生产能力为6,000台。主要设备有车床16台。1981年生产减压阀900台,豆浆机120台,粉碎机82台。有职工142人。产值41万元,利润4,000元。
  针织厂:1979年建厂,厂址在县第六中学道东,沙岗公社驻地道南。主要生产尼龙衫等针织品,主要设备有针织横机40台。1981年生产尼龙衫25,000件。有职工105人。产值42万元。
  地毯厂:1980年建厂,厂址在自来水公司道南,食品公司道西,是由原五金厂转产后发展起来的。年生产能力为各种规格地毯2,5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机梁28架。1981年有职工134人。
  有机玻璃制品厂:1979年建厂,厂址在交通大街道北,蔬菜商店道东。主要生产各种有机玻璃扣和表蒙等。主要设备有表蒙挤出机二台,有机玻璃扣机9台,车床2台。1981年生产表蒙67万只,各种有机玻璃扣930万粒。有职工84人,产值56万元,利润4.8万元。
  劳保用品厂:厂址在县二轻公司楼内,1979年建厂,主要生产各种劳保用品,主要设备有缝纫机35台。1981年生产皮鞋25,000双,毛皮衣裤4,400件,劳保手套26,000副。有职工299人,产值71万元,利润4.4万元。
  服装厂:1954年建厂,厂址在福利镇大街(双福公路)道西白铁厂北邻,主要设备有缝纫机45台。1981年生产各种服装8.4万件,产值60万元,利润5,000元。有职工67人。
  鞋帽厂:1955年建厂,厂址在友谊大街道北,综合厂东。主要设备有注塑机 1台,缝纫机30台。1981年生产注塑鞋 5.9万双,毡底鞋1.9万双,皮帽4,000顶,单帽40,000顶。产值60万元,利润3千元,有职工75人。
  皮革厂:1955年建厂,厂址在友谊大街道北,鞋帽厂东。主要设备有破皮机1台,削匀机1台,生产各种车马挽具、杖棚和毡房等。1981年产值51万元,利润1.5万元,有职工54人。
  薄铁制品厂:1954年建厂,厂址在安邦大街道北,福利供销社道西。主要设备有车床 3台,其它机床3台,1981年生产薄铁制品2.5万件,产值36万元,利润2,000元,有职工73人。
  手工业合作组织及产品发展变化情况表
                                 单位:个人、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