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杜队工业 第三节 杜队工业
机构
1956年以前,个体手工业归各区、乡政府管理。本年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成立手工业联社,管理集体手工业和部分镇、街工业。1961年正式成立手工业管理科,仍继续管理集体手工业和部分镇、街工业,其它社队企业则归所在公社和大队管理。直到1976年,本县成立了社队企业办公室,才有社队企业的专门领导机构。各公社则分别成立企业站,管理本公社的社队企业。1977年县社队企业办公室改称社队企业科。1978年原由手工业科管辖的社队企业全部划出,归社队企业科管理。1980年社队企业科改成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
企业概况
1956年以前,本县无社队企业都是个体手工业。1956年由于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区、乡分别组织起铁木社、各种修理服务组和服装加工等集体手工业。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的产生,社队企业也相应的发展起来,各社队纷纷建立手工砖厂、瓦厂、翻砂铸造厂和油酒米面加工厂。本年有社办企业31个,产值222万元,利润28万元;队办企业147个,产值115万元,利润26万元。1960年以后进行精简机构和企业调整,到1964年,社办企业剩29个,产值404万元;队办企业剩 179个,产值158万元。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社队企业中的许多生产项目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砍掉,黄烟被拔,果树被拉,养羊被罚。各种养殖业和种植业等副业生产都遭到了严重摧残。社队企业基本上是停滞不前。到1976年,社办企业只有27个,产值435万元;队办企业154个,产值198万元。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社办企业发展到105个,产值628万元,队办企业有 668个,产值450万元。1980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为社队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县的社队企业又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本年,社办企业已有 117个,产值742万元,利润70万元;队办企业有508个,产值560万元,利润88万元。本县社队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极盛时期。
产品
1958年以前,本县区、乡集体企业主要有烘炉、砖窑、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和一些修理服务行业,产品主要有铁木农具、木制家具、红砖、红瓦和服装等16个品种。1958年以后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先后增加了土陶、造纸、机械修配,釆石和编织等行业。产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农机具配件、土陶制品、呈文纸和各种草柳编织品等,产品品种已有25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社队企业发展缓慢,主要产品只增加了暖气片和石棉瓦两种。1977年以后,社队企业迅速发展,产品也随之增加,到1981年主要产品增加了 8种,主要有水泥、白灰、石灰石、亚麻制品、纤维板,水泥电杆、氧气和密封环等,共有35种产品。
集贤县社队企业1976~1981年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备注:此表数字1980年以前按70年不变价和规定单位计算;1980年以后按80年不变价及规定单位算。
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