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通教育 第一节 普通教育
一、机构沿革
1946年 6月建县后,县政府设民教科管民政、教育。1947年春始建教育科,设科长和普教、成教科员。1948年各区设文教助理员。1954年设财会人员管理全县教育经费。1957年编制扩大,设秘书、普教、小学教研、文化体育、业教 5个组,共20余人。1958年改为文教局。1960年集贤县制撤销,文教局改为双鸭山市郊区文教科。1962年冬县制恢复,郊区文教科改为集贤县文教科。1964年增设政治室。1965年建立文教党总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教科撤销。1967年,县革委成立文卫组管教育。1968年成立文教革委会,1971年改为文教科,1981年将文教科改为文化科和教育科,设人事秘书、总务、教育、业教、学校生产管理等股,计32人。
二、建县后的普通教育
(一)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恢复阶段
1946年6月集贤县政府成立,设民教科管教育。1946年学校由解放前17所(包括1962年划出的3所) 增至31所,69个班,72名教师,学生2,579人。1947年学校又增至40所,教师增至94人。1947年11月土改进入高潮,地、富家庭出身的教师都被清洗,县干部学校师范班培训的16名学员补进教师队伍。
1948年 2月土改结束,翻身农民子女迫切要求上学读书,各地积极办学校,县政府配备能力较强的干部抓教育,各区设文教助理员。当年三月召开全县文教助理、教师参加的教育会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研究解决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育工作走上正轨。这年小学增到94所,130个班,138 名教师,5,448名学生,其中贫雇农及工人子女占 90%以上。因大多数学校是新建或停办多年重建的,在办学中遇到了师资不足、经费不足等很多困难。
1949年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学校教育又有发展,小学增到103所,168个班,192名教师,7,883名学生,除少数僻远村屯外,绝大部分村屯都有了学校,集贤镇第一、第二小学和兴隆、升昌、沙岗、兴安等区中心校有了高小班。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恢复和发展迅速,1947年只向各小学发了东北行政区政务委员会教育部编印的课本,作了些旧有教师的思想改造工作;1948年则提出办新型正规化教育,确定初小、高小四、二分段的学制,规定了毕业年限、放假制度、课程内容和节数。提倡学老解放区和民权村小学办学经验,走夏陶然道路;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倡民主管理、说服教育、启发诱导、废除体罚制度。由于师生社会活动多,学校工作忙乱,这一时期教学质量不高。
这一时期的小学教师一部分是伪满洲国时期的旧教师,一部分是初中、高小毕业的知识青年,一部分是县委干校师范班培训出来的50余名师范生,还有少部分是佳木斯军干校等培训班分配来的学员。除伪满洲国时期的旧教师外,文化业务水平都很低。为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师中提倡互帮互学,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成互助组,互相研究教材,观摩教学。
这阶段除集贤镇第一、第二两小学经费由县财政负责外,其余皆属民办公助学校。由1949年春起民办公助学校教师工资由县负责,其余经费都由区、村办学单位自行解决。全县教师待遇分供给制、薪俸制两种。供给制由政府发衣被、膳费,由农会给家属代耕两垧地。薪俸制,1947年至1948年城镇初小教师每月220斤小米,高小教师每月240斤小米(将小米折成款下发);农村以耕教换工形式,由农会代耕两垧地。1949年薪俸制教师由教育科组织评定工薪分等级,统由县财政发薪,工薪最低84分,最高 120分。以每月15日五种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定出分值,再折成现金。1949年上半年发现金、实物券各半,下半年全发现金。
(二)1949年建国后至1957年稳步发展阶段
这时期教育制度不断完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50年贯彻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强调为工农子女开门;1951年起开展视察工作,开始搞观摩教学、总结推广先进课堂教学经验和自觉纪律教育经验。1952年小学发展到 148所,306个班,359名教师,11,069名学生。这年秋季省立集贤县初级中学建立,结束了高小毕业升初中出县就读的历史。
1953年根据国务院“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教育工作方针,整顿和改进了小学教育。改变了师生社会活动过多、教师会议过多等忙乱现象;规划调整了学校网点;农村小学则采取邻校合并同年级班的办法,减少了复式班;合并了高小网点,控制了高小学生发展数字;调整了教师队伍,动员部分文化业务水平过低的教师转了业。经过整顿,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由于控制公办学校的发展,1953年有 8个村屯因学龄儿童增多自动办起民办校,这是本县教育史上的新事物。1955年大力提倡在群众自愿原则下发展民办教育,一大批民办小学、民办班应运而生,其学生数占全县小学生总数 30%,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1957年小学152所,212个班,20,566名学生。为满足大批高个毕业生升学的要求,这年 8月建立起福利、太平、丰乐、升昌四所民办中学,中学发展到 5所(包括原来的公办初中),学生达1,063人。
这一时期在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1951年开始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1953年组织干部教师全面系统地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推行五大教学原则和综合课教学的五大环节,县城(当时在集贤镇)小学推行了五级分评分制,1956年到1957年还多次举办学校领导干部凯洛夫教育学讲座。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虽出现些教条主义偏差,但对当时建立正常教学秩序起了一定作用。1953年小学使用了全国统一新教材,并提“五爱”、“三好”教育和“健康第一”口号,开始注重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这年起注意了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安置工作,到1957年召开过三次高小、初中毕业生代表会,鼓励其安心农村建设。1955年使用中央教育部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同年又贯彻了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1956年全县中小学全面推广普通话,教育教学质量大为提高。
这一时期注意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物质生活也有所改善。1950年起各级学校建立起工会,教师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1951年起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有教师代表参加;到1957年共召开过三次模范教师代表会,进行鼓励表彰。1950年供给制全改为薪金制。1953年调整一次工资,1956年冬取消以工薪分计算的工薪制。按全国统一标准评定了工资等级。但到1957年寒假(1958年1、2月)由于反右扩大化错划了39名右派,伤害了一批干部和教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遭到了一次破坏。
(三)1958年至1965年的冒进、调整、再发展阶段
1958年至1960年连续三年大跃进中,教育也搞了三年大革命。这期间,县、区教育部门连续召开比干劲、比指标、比口号的誓师会、报捷会。1958、1959年连续搞了两次大型教育革命成果展览馆,为浮夸、冒进风推波助澜。1958年小学发展到158所,25,593名学龄儿童,23,943名入学,入学率达 63.5%,普及了小学教育。集贤中学发展为完全中学,加上民办中学、职业中学、中专学校,中等学校达12所,中学生 1,966人。这年中小学师生大炼钢铁、修筑铁路、大搞深翻高产试验田,各种义务劳动连续不断,校内又大办小农场、小工厂、小饲养场。年末福利二校、腰屯公社各校实行了学生住宿化。据当时统计,中小学生参加校内外劳动共达80万劳动日,平均每人30多个劳动日。这年12月县委贯彻中央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由于劳动多,学校正常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育教学质量大大下降。但作为一次教学改革的尝试,在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也创造了一些经验。特别是开始纠正了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中的教条主义作法,用教育部新编中学教材代替了1952年以来使用的苏联教材。
1959年提出调整,整顿后小学减少了13所,农、职业中学由12所减到 5所;还提出学校应以教学为主和建立学校正常秩序的口号,但直到1960年,劳动过多、社会活动过多状况并未完全改变。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进一步控制了学校规模和发展速度,系统地确立了学校基本规章制度。这年动员了小学超龄生回乡生产,注意贯彻了劳逸结合的原则,注意安排了师生生活。在教学工作中提出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教育教学质量开始提高。到1963年为止,由于贯彻调整方针,学校发展得以稳步前进。
1964年度过了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调整取得了重大成就,教育事业随之加快发展速度。这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年末半耕半读教育初步形成体系。全县有耕读小学180所(后改民办小学班,多数附设在全日制公办小学内),学生500多名;农中达11所,部分农村小学办了“戴帽”初中班,全县中学网点达27处(其中公办普中3所,耕中 1所,企办中学2所)。全日制小学191处,学生20,568人。
虽经1958年到1964年的大起大落,到1965年普通教育工作仍有显著发展。全县高小毕业生共达32,371名,初中毕业生达3,674名,高中毕业生达184名(其中考入大专院校99名)。
在调整巩固中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1962年在改变1958年以来造成的学生数量多、质量低的状况的过程中,曾出现了用搞生产运动的作法搞教学的错误,大搞突击、评比,各学校普遍出现作业多、考试多、降班多的现象,违反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在1964年冬至1965年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由于左倾错误,使中小学部分领导干部被整下台,部分教师被清洗停教。同时,从这时起指导思想上的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日益明显,在师生中唯成份论现象日趋严重,大大挫伤了干部、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校教育
1966年6月8日第一中学学生贴出“六·八”大字报,县委立即派工作组进入学校煽风点火,“文化大革命”在教育界首先开始。接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大破“四旧”,中小学师生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造反团,停课闹革命,杀向社会,搞大串连,两派武斗。到10月,文教科、各中小学领导机构被砸烂,领导干部被揪斗。1967年虽号召“复课闹革命”,但城镇学校和大部分乡村学校都未复课,中小学未招生。1968年春各校复课、招新生,并改为春季始业。同年三月“军训队”进驻城镇中学维持复课秩序;10月,“工宣队”、“贫宣队”陆续进驻城乡中小学,领导“斗批改”和“深挖”、“清队”,大批干部、教师被打进“牛棚”。仅在深挖“杨俊生反革命集团”时,被株连的教师就达百人之多。这年有两名干部、教师被迫害致死,部分人被迫害致残。1970年2月,在清队过程中,全县有100多名教师被下放农村插队落户。由于政治运动、阶级斗争连续不断,文化课基本停止,各校均以“讲用会”、“忆苦会”、“批斗会”等代替教学。
1971年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建国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黑线统治”和“教师的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两个估计”。1972年至1973年,按中央提出的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要求,恢复了“文革”中被撤销的教师进修学校和中断六年多的教研活动,抓了提高师资和提高教学质量工作,并起用了一部分“文革”中被赶下台的老校长,学校秩序大有好转。但接着在1974年反“复辟回潮”中这种作法又遭到批判。这年大张旗鼓学“朝农”、学“徐马”,号召学生学张铁生、学黄帅,要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批判“师道尊严”、“白专道路”、“智育第一”。三月,地委工农兵干部学习班教育革命调查组来集贤县搞教育革命调查,“揭出”许多搞“师道尊严”、“智育第一”的事例,一中女教师毛玉珍被当做搞“师道尊严”的典型加以批判。由这时起,刚刚好转的学校秩序又混乱起来,门窗桌椅大量被砸坏,不少学校白天也得关着窗栅板上课。各校大搞开门办学,学生连年下乡下厂,办专业班,开专业课,有时一个学期不进课堂。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搞“教育革命大辩论”,大批“资产阶级质量观”,大批对学校混乱现象提出指责的所谓“教育界奇谈怪论”,提出“和十七年对着干”的口号,广大教师无所适从,欲教不能,欲罢不忍;青少年学生认真学习文化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并且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种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江青反革命集团垮台。
1974年至1976年由于“学朝农”、“学徐马”,提出“阶级斗争是主课”的口号,主张中学教师应主要教好政治、农业这两门主要课,不少中学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教师无用武之地,纷纷被迫改行或外流。全县除小学一、二年级搞过汉语拼音基本式和“三算”结合两项试验课教研外,其他一切教学无人过问。各校开设课程可以随便安排,各行其事,教学好坏没有标准。有的公社中学把政治、语文合成政文课,有的县直中学以学生能否辨别高粱茬、包米茬为衡量学习成绩标准。
整个“文革”期间,各项教育规章制度都被取消,学生“学不学都升学,会不会都插队”。小学毕业都升初中,初中毕业都升高中,高中毕业都下乡插队。致使初、高中学生数量猛增,农村戴帽中学猛增。不仅各公社中学都办了高中班,腰屯的双山、兴安的精神、集贤的丰收等许多大队中学也办了高中班。学生质量急遽下降,很多高中毕业生不能读报、不会写信。当时是有教育无文化,有文凭无水平。教师在社会上和学生眼里没有地位,学生家长和社会流氓殴打教师的事件累累发生。
(五)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普通教育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挽救了教育事业。为迅速恢复创伤,由1977年起采取许多措施整顿学校秩序,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1977年文教科制定并试行了《教师、学生管理办法》、《中小学各项规章制度》,当年冬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教师积极钻研教学、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的风气迅速形成,学校秩序显著好转,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年十月批判了“两个估计”,砸碎了长期压在教师头上的精神枷锁,广大教师精神振奋,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同年秋,中学改五年制。1978年起,为推动教学,县、公社举行多次学期末统考、各种竞赛考试和高考模拟考试。为解决同年级学生成绩悬殊问題,城镇中小学大多分了快、慢班,并大量开展课外补课活动。同年开始执行教育部下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教学计划》。这年县直中学发展到六所,并确定保胜学校为省重点校、第二中学为地区重点校、第六中学和福利镇第二小学校为县重点校,这对推动全县学校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了一定作用。同年暑假召开了第一次大型三好学生代表会,表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涌现出来的大批为四化建设刻苦学习的青少年学生。
1977年以来加强了教师文化、业务学习的领导和考核,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学本领。1978年以来加强了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各中小学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这年三月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修订稿)》,接着试行了《中小学学生守则》,学校管理制度、工作秩序恢复了正常。1980年开始组织干部、教师学教育理论,提出按教育规律办事,纠正1978年以后出现的延长教学时间、加大作业量、频繁考试、“课内丢了课外补”等作法。要求打好牢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培养学生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品德。1981年开始注意纠正1978年以来出现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而忽视小学,初中教育的现象。
1977年以来由于县财政增加了教育经费补贴和各校勤工俭学收入增加,教学条件有了许多改善。不少城镇中小学、部分公社中学建立了图书室、实验室,其中第四中学的理化教室、一中的生物试验室多次受到地区表扬称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中学结构改革,各公社中学网点适当合并。1981年贯彻中央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提出以调整为中心,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办好重点,带动一般,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方针,纠正了“文革”以来盲目发展中小学教育所造成的学生数目多、教学质量低的虚肿现象。队办中学点1979年93处,1980年减到9处,1981年减到4处,包括县直初中、公社初中在内,全县共有初中20所;高中由1980年15所整顿到 5所:二中、六中、集贤公社中学、太平公社中学为完全中学,一中为纯高级中学。1981年全县公、民办小学共有215所,1,278个班,41,237名学生,1,656名教职工(专任教师1,612名);中学共21所,315个班,14,157名学生,1,074名教职工(专任教师889名)。
这一阶段,由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大多数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有革命理想,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文化基础知识牢实,中小学学生合格率和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
1977~1981年全县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中专人数
单位:人
但,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教育经费、师资条件限制,当时只能提普及小学教育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1%,1978年以来读不完五年中途退学的占49.43%),据1981年统计,小学毕业生只能有78%升初中,初中毕业生只能有21%升高中,高中毕业升大学者只占6.5%。受经费限制,办学条件仍相当差,多数中小学缺少应有的试验、体育设备。不少农村学校校舍年久失修,有危房13,373平方米,课桌凳得不到补充,有12所学校的92个班二部上课,占总班数的7.2%。虽经多年努力,教育教学质量仍很低,部分中学生缺乏革命理想,小学生文化课合格率只达38.4%(1981年教育科调查数字)。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很重视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1977、1978年连续召开两次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77年至1981年连续调整了三次工资,1958年以前参加工作的小学教师多数工资达60.50元,同时期参加工作的中学教师多数工资达77.50元。1980年起发年终奖金 (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额)。
三、全县各中小学概况
(一)县直各中学
第一中学
第一中学是1959年10月从集贤中学(后来的二中)分出来的,当时定名福利中学。最初,校址在福利镇西北角(现四中校址)。建校时8个初中班,30名教职工,400名学生。1960年改为双鸭山市第五中学。1962年 8月集贤中学高中班迁入,变为完全中学。1962年冬改为集贤县第一中学。1964年迁至原县钢铁厂厂址,1971年县钢铁厂恢复生产,一中又迁至安邦河西岸大车店南邻新校址。1981年秋改为纯高级中学,教职工107名,16个班,757名学生。“文革”前毕业4期高中班,计6个班,320名学生。考进大专院校90名。1977年至1981年共毕业1,140名高中生。
有校办铸件厂1处,农场1处。
第二中学
第二中学原是1952年 7月建立的省立集贤县初级中学,校址在集贤镇北门里路西。当时教职工27人,4个班,212名学生。1955年省教育厅交县文教科管理。1958年秋招收高中班变为完全中学,1960年改为双鸭山市第四中学,1962年秋高中班迁往福利中学,变为初级中学,当年冬改为集贤县第二中学。1968年又变为完全中学。1968年被评为地区勤工俭学、勤俭办学的典型。1978年被定为合江地区重点学校,每年从集贤镇内各小学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初中新生,从福利、沙岗公社以外10个公社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高中新生。1961年毕业 2个高中班,60名学生,升入大专院校9名。1962年毕业2个班,75名学生,升入大专院校16人。1977年至1981年毕业六期1,102名高中生,升入大专101名。1981年共16个班,89名教职工,845名学生。农场1处、砖厂1处。
第三中学
第三中学是1975年建立的完全中学,校址在福利镇南端,福双公路东侧,安邦河支流北岸。建校时21个班,学生1,050人,教职工65人。1979年学生发展到1,700多人,设29个教学班。1981年中学网点调整,改为初级中学,26个班,101名教职工,1,179名学生。
有校办印刷厂1处,农场1处。
第四中学
第四中学是1968年“文革”中由第一中学部分教师、部分一、二年级学生和福利镇农中、县直耕中全体师生组建而成。校址在原一中老校址,建校时16个班,800 余名学生,40名教职工。定校名为“五七”中学,1978年改现名。1977年至1981年共毕业6期818名高中生。1981年秋中学网点调整改为初级中学。25个班,1,365名学生,100名教职工。
有校办翻砂厂1处,农场1处。
第五中学
第五中学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沙岗公社农业中学,1970年改为福利公社五四中学。1975年秋改为县直属第五中学,有初、高中班。当时教职工30人,9个班,450名学生。1979年改为纯初级中学。1981年教职工38人。8个班,431名学生。
有校办木工厂1处。
第六中学
第六中学是1978年建立的县重点完全中学。建校时教职工31名,8个班,400名学生。每年从福利镇内各小学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初中新生,从福利镇和沙岗公社各中学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高中新生。1978年至1981年高中毕业 254名学生,考进大专院校80名。1981年教职工63名,全校有14个班,752名学生。
各公社中心校、中小学
集贤县从1948年起建立各区中心校,形成了县区两级教育管理体制。中心校在区政府领导下负责领导区内各学校的行政和教学工作。1955年前共有城区、郊区、永安、腰屯、升昌、兴隆、三道岗、兴安、夹信10所区中心校,1956年区改乡后,从富锦、桦川两县划入部分区域,共有集贤、永安、腰屯、升昌、沙岗、福利、兴安、太平、丰乐、联明、保安、夹信、东胜、永发、太保、友邻、兴隆、团结、瓮泉、七星、三道岗、集富、兴隆山、东林、套河、新城、中安、丰年、中伏、梨树、苏家店、悦来、兴胜等33个乡镇中心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撤销联明、保安、夹信、东胜、永发、太保 6处中心校,又陆续划给桦川、富锦、双鸭山和划给友谊农场18个中心校,到1962年共有集贤、永安、腰屯、升昌、沙岗、福利、兴安、太平、丰乐9个中心校。
“文革”开始后,中心校被砸烂,1967年各公社革委会内成立文教组,1973年 6月文教组撤销,重新恢复中心校。1970年至1971年县内增建山区、黎明、联明 3个公社,中心校也随之由 9个增到12个。1963年至1964年各公社中心校陆续建立起党支部。1981年各中心校内有党支书、校长、教导主任各1名,专职进修辅导员2名,专职业余教育干部1名,财会总务人员2名,部分中心校还有副校长、副教导主任、总务主任。
除福利公社外,各公社都有一所公社办的中学。太平、丰乐、升昌三公社中学建于1957年8月,集贤、兴安公社中学建于1958年 4月,永安、腰屯、沙岗公社中学建于1958年8月,山区中学建于1972年3月,黎明、联明公社中学建于1974年8月。其中太平公社中学规模大、历史久。它是1957年建立的农业中学,由1961年 8月改为公办双鸭山市太平初级中学,1962年冬改为集贤县第三中学,1968年又与1962年建立起来的太平农中合并而成。
1981年执行调整方针,除县直中学、公社办中学外,全县共有队办中学3所,队办小学208所,城镇小学9所,企办小学6所。其中福利镇第二小学1962年被定为县重点小学,“文革”中被认为是修正主义“小宝塔”遭重点批判,1978年 8月重新定为县重点小学。由于加强了领导和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一直很高。
兴安公社保胜学校从1972年起在勤工俭学、植树造林、育树育人方面做出优异成绩,成为先进典型,多次出席县,地、省植树造林、勤工俭学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和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单位表彰大会。1978年被定为省重点学校。
县城福利镇计 7所小学。第一小学前身是1950年建立的福利小学,1958年改为福利区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建于1957年夏。第三小学建于1963年秋。第四小学建于1964年秋。第五小学建于1965年秋。第六小学建于1974年。第七小学前身是沙岗小学,建于1937年,1975年改名福利镇第七小学。
解放后公办、民办小学基本情况表
解放后民办、公办中学情况表
1981年全县公办、民办中小学基本情况
1981年全县企办中小学基本情况表
注:福利公社内企办学校包括良种场、种畜场、果树场、采石场、铁路、粮食等学校。
文革前历年考入大学、专科学生数
1981年末县政府表彰的三十年以上教龄老教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