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防疫及地方病的防治

第四节 防疫及地方病的防治



             第四节 防疫及地方病的防治
  一、防疫
  建县后最大的一次传染病是1952年春的麻疹大流行,虽经尽力抢救,儿童患者死亡率仍达20%。当年起制定了防治措施,先调查研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的季节传染病流行规律, 并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大大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以来,推行了牛痘苗、卡介苗、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症、百白破三联制剂、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森脑疫苗、斑诊伤寒疫苗、白喉类毒素等10余种预防接种。每年接种各种疫(菌)苗达 707,817人份。1981年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0.1%,小儿麻痹糖丸投服率达93.8%,伤寒三联菌苗接种率达 77.4%,提高了人民群众免疫抗病能力。1981年国际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消灭了天花,我县决定停止接种牛痘苗。
             集贤县历年传染病发病情况
                                     单位:人



  二、地方病防治
  本县有克山病、大骨节病、甲状腺肿和布氏菌病四种地方病。
  克山病:发生于1969年,发病地区为太平公社太荣大队、太发大队,共 4例,均为痨型克山病人。得病后一般3、4年死亡,最长者维持到1980年。
  大骨节病:发病地区有丰乐公社的治富大队、太源大队,山区公社的跃进大队、反修大队、畜牧场,升昌公社的爱林大队。现有患者258人,近年曾在病区的6至13岁儿童中普遍投服亚硒酸钠治疗。
  甲状腺肿病:全县12个人民公社的 196个大队发生此病,全县共有15,054人患有甲状腺肿,主要注射碘油治疗,现得到治疗的14,300人已治愈7,527人。
  布氏菌病:随着畜牧业发展、羊群增加,此病曾几次传入本县。1961年太平公社畜牧场羊群发生了布氏菌病,1980年联明公社兽医站一工作人员患了布氏菌病。
  1981年县防疫站增设了卫生宣教科,购置电影放映机、照像机等器材,开展卫生宣传工作,对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已能初步控制,广大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病亡率大为减少。
  三、食品卫生
  1953年卫生科防疫股成立后,开始重视了饮食卫生。一方面大力开展防治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开展了饮食业食品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过程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1963年贯彻了“食品卫生五四制”和服务行业卫生管理条例,以后每年都对城镇饮食行业和集体食堂进行卫生监督和检查,并对炊事员、管理员、服务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1981年组织 6次检查,109个单位、897名人员受检,其中15名身体不合格的人员都调离饮食行业岗位。同时对饮食业经营的食品抽样检查114份,对商业部门经营的酒、罐头、酱、醋等食品抽样检查134次。1981年县卫生系统成立食品卫生监测站,专门负责饮食业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目前,基本防止了食物中毒。
  对广大城乡居民家庭食品卫生工作也大力开展了宣传教育,但中毒事故仍时有发生。1956年至1980年曾发生 6起(88人)家庭食物中毒事故,共死亡14人。其中最大事故是1957年东胜乡居民食臭米面中毒死亡7人。
  四、劳动卫生
  1958年以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矽尘、铬、苯、汞等工业毒物相继出现,县卫生部门开始注意了劳动卫生(工业卫生)。1973年防疫站设专人负责劳动卫生工作,深入厂矿监督、监测,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指导企业改善工人劳动条件,保护工人健康。
  1980年以来普查了工人矽肺,全县定诊四名矽肺患者;调查了有毒工厂的作业场所,向厂内工人、医生宣讲了有关职业中毒的防护、报告等知识;进行了尘毒监测,测得全县14个尘毒作业场所均超过了国家尘毒标准;对全县 X光机均做了“艰、集、屏”防护,并定期对操纵人员进行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