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质

第一节 地质



                 第一节 地  质
  宝清县境内地层较发育,出露齐全,有海相、陆相、海陆交相和火山喷发相的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时代的地层,共有30个地层单元。元古界地层是在25亿年前形成的,于县城西、七星河南山地零星分布,有20余处小地质体,为一套深变质岩。岩性主要为大理岩夹多层红柱二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等。古生界地层是在6亿年之后至 2.35亿年之前形成的。县境内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 3个系。泥盆系主要分布在县城西部,凉水以南至宝石河之间的山地中,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为一套浅海与海陆交相沉积,夹有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其下部含有多层厚度较大的石灰岩,富含浅海相的珊瑚、角石、瓣腮类等动物化石。石炭系分布在兰花顶子、青龙山、八五二农场小煤窑、太平沟、小西沟一带,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地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绢云板岩、砾岩、砂岩夹板岩、斑点板岩等,其中含有不稳定煤层多层。二叠系分布在夹信子勇进及大梨树河上游等处,系陆相火山——碎屑沉积地层。岩性为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粉砂岩等,在其下部含有多层可采煤层。中生界地层是2.35亿年之后至 7 000万年之前形成的。县境内主要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三叠系分布在县城东部马鞍山一带、八五三农场、八五二大煤窑和县城西北部,为一套火山喷发沉积、深海相沉积和海陆交相碎屑沉积组合。岩性主要为硅质岩、偶夹板岩、泥岩、粉砂岩、杂砂岩、流纹质凝灰岩等。侏罗系主要分布在县南部大主桥至宝密桥一带,小城子、岚峰林场有小规模分布,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有各种砂岩和粉砂岩,含多层可采煤层,是宝清地区主要的含煤地层。白垩系在县境内分布较普遍,主要为一套中性火山喷发岩,夹少量陆相碎屑沉积。岩性主要有中性熔岩凝灰岩、流纹岩、霏细岩、中细砂岩、砂岩、含砾砂岩、泥岩等。新生界地层是在 7 000万年至今所形成的,属于第三系、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宝山林场以东地区、县城北部平原区、山麓地带、挠力河与七星河和宝石河及各支流的两岸与河谷中,其中第三系地层为一套湖沼相为主的碎屑沉积,含厚度较大的褐煤,蕴藏量巨大。第三系玄武岩在宝清县境内广泛分布,是主要的建筑石料矿产地。第四系地层主要由粘土、亚粘土、砂、砾石等组成,分布广泛,是重要的砖、瓦、粘土与建筑用沙的矿产地。
  宝清县侵入岩性比较发育,分布广泛,共有兴东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 6个侵入旋回,15个侵入岩组。元古代加里东期侵入岩,集中分布县西部山区;华力西期、印支期侵入岩多分布县中、东部;而燕山期侵入岩则零星出露;兴东期侵入岩为第一侵入期,属超基性岩——基性岩类和花岗岩类,在县西部零星出露,属双鸭山超基性岩带的一部分。花岗岩类有混合花岗岩岩组,分布在宝石河上游南侧;花岗闪长岩岩组和花岗岩岩组均分布在本县西部七星河南侧山区,分布面较广,岩体规模较大。晋宁期花岗岩于宝石河后缘分水岭地带呈北西向展布,岩体规模较小。加里东期侵入岩,县内只出露中加里期碱长花岗岩一个岩组,分布于碾盘山及七星河中上游、兰花顶子一带。华力西期侵入岩,于大索伦河两侧出露一个碱长花岗岩岩组。印支期侵入岩在县境内有超基性——基性岩组、花岗闪长岩岩组和二长花岗岩岩组,主要分布在跃进山一带,岩体群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燕山期侵入岩在县内朝阳乡红旗村西北山、东方红林场西南山和宝密林场西北山区,有二长花岗岩岩组、花岗岩闪长岩岩组、闪长玢岩岩组、花岗斑岩岩组出露。在这些侵入岩体内或附近,发现不少铁和多种有色金属(金、铜、铅、锌)矿化点。
  宝清县地质构造部位——宝清过渡带,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兴东旋回——华西里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遗留下各时期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形态的褶皱及断裂等构造类型,褶皱及断裂共16个,有北东向10个、近南北向 4个、北西向1个、北北西向1个。从类型分,有背斜2个,大梨树沟背斜和兰花顶子背斜;复式背斜2个,蛤蟆顶——滨桥镇背斜、峰火台——小西沟背斜;凹陷1个(三江断裂陷),断陷1个(珠山断陷),中断陷1个(三合——向阳中断陷);断裂 9个(大宝石河断裂、锅盔山东断裂、青龙山北断裂、龙头北山断裂、西大珠山断裂、八五二农场大煤窑南山断裂、县东部边缘——组北东向断裂、县东部北北西向断裂、县东部边缘——组南北向断裂)。
  这些褶皱和断裂,既使早期形成的地层被破坏,又使得部分地层得以保存,保留下来不少有益矿产,特别是煤炭资源。同时,还使得原本埋藏很深的资源被抬升到浅部,甚至出露地表,方便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