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建文明村 第二节 创建文明村
1986年,宝清县在认真总结前三年文明村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全县文明村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上标准、上管理、上典型的“三上”目标。“上标准”要求做到“三净”(进村屯街道净,进大门庭院净,进房门室内净)、“五有” (村有政治文化活动室,家有院墙,畜有圈舍,校有花坛,路有砂石罩面)的标准。 “上管理”,要求在制度化和经常化上下功夫,实现建、管、用一条龙,达到 “四有”(项项有责任人,事事有管理制度,村村有活动规划,路树有专人管护)的要求,做到“五化”(村院卫生管理持久化,牲畜管理圈舍化,文化活动经常化,花木栽培普及化,路树管理专业化)。 “上典型”要求乡乡都有自已过得硬的典型村、典型户,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全县文明村建设目标实行定量化考核,形成了定量与定性,职责分工合理的目标体系。制定下发了《宝清县文明村建设春季会战考核办法》。同年 5月,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到依兰县参观学习,推动了全县文明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宝清县发动群众,采取“自修门前路、自栽门前树、自挖门前沟、自搭门前桥”的办法,美化生活环境。全县当年共整修村屯道路2 120条,清挖路边沟1 492公里,修桥涵4 212个,安装路灯205盏。全县有156个村全部实现道路砂石化,占村屯总数的85%,基本上达到了雨天可脱掉靴子走路。当年,全县创建市级文明村标兵1个、文明村4个,县级文明村 9个。1987年,为解决农民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和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县委积极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并树立夹信子乡合作村农民刘桂芹和青原镇新城村农民王铁军等致富典型,实现文明村创建与农民致富紧密结合。1988年,宝清县在全县推广尖山子乡普及文明村的经验,进一步开展文明村提档升级竞赛。参照省市和外地标准重新修定了文明村标准,研究制定了文明村管理办法,并对全县文明村进行一次复查验收。同年加大了对农村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开展了“一五”普法教育,严厉打击封建迷信和赌博现象。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农村遗体火化率由上年的19.2%上升到80%以上。早婚和非法婚姻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1989~1991年,县委县政府在文明村创建中本着心往农村想、路往农村修、桥往农村架、车往农村开、站往农村建的指导思想,坚持国路、乡路一起修,城路、村路一起修。新建乡路94公里,建桥14座,修涵洞63个,基本实现村屯道路砂石化。为加强农村政治文化阵地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全县 17个乡镇全部建起了乡镇党校,157个村办起了农民业余学校, 190个村恢复和建立了文化活动室。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 352个,培训科技二传手13 550人次,为科技兴农奠定了基础。1992~1995年,县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分类标准》,对文明村实行分类管理。农村的环境建设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抓了村屯的净化和公共场所的美化。有 50%的村屯基本实现了路平沟直,道两边有绿化带,街户卫生清洁, 全县农村绿化造林面积达 17 066公顷。在农村开展了以“学、讲、比、建、创”(学科学、讲文明、比贡献、创六好、建新村)为重点的争当文明村户活动,全县评出“六好农户”1 860户,标兵户546户。宝清连续6年(1989~199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建设先进县。
1996年10月14日至22日,宝清县组织召开尖山子、夹信子两次文明村建设现场拉练会,县文明村建设检查组对17个乡镇和45个村屯的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在环境建设中,培养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意识。全县共出动人工183 000余人次,车工 46 000余台次,清除路障7 800余处,村路新上砂石料达55.1万立方米,清挖边沟1 098公里, 整修路基450公里,整修路面565公里,修建桥涵571个。1997年,在农村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结合“三德”教育评选出六好农户8 860户,标兵户754户,评好婆媳、好母亲、好子女 4 680个。1998年,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树立文明风尚,推进文明户的评选工作,县文明委印发了《宝清县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方案》,当年年底评出 “十星级文明户”750户。1999年,县委制发了《中共宝清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村镇建设的决定》,并在7月份在龙头乡召开了 “十星级文明户”创评现场会,促进了此项活动的开展,至2001年已有4 960户农民家庭挂上了”十星级文明户”门牌。
2002年小城子镇梨南村文化活动中心
2002年,在文明村创建中,小城子镇梨南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村。梨南村原是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贫困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为第一要务,使梨南村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民的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人均收入达 5 400元。梨南村在全县率先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竞赛活动。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全村没有一个计划生育违纪违规户,没有一个上访告状“专业户”,形成了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梨南村有计划地逐年增加文明村建设的物质投入,先后投资15万元安装了有线电视,投资20多万元安装了电话,投资3万多元安装了路灯,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图书室和电化教室,投资10多万元安装了自来水,投资10余万元修建了双侧水泥硬质边沟和沙石路面 1 200延长米,铺设水泥涵管260多处。挖掘3 500米截流沟和护村壕,植造护村林2.5公顷,栽花1.5万株。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2003~2004年,全县文明村创建工作重点是加强对农村的科技传播与指导,强化农民科技意识,提升农民科技水平。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进行科普讲座 300余次,放科教片260余次,兴办农民科技协会220个,开办科技培训班900多期,近 15万人次接受科技教育,发行科普挂图1 800多幅,发放各项科技资料3万多份。举办全县农民科技节。农村科普活动的开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005年,县委县政府多渠道争取资金,修建了宝清镇至原建平乡、万金山乡至尖山子乡通乡公路和小城子镇、青原镇通村公路100余公里。村屯修路面积665万平方米,修桥涵 1 585座,植树14.6万株,清理边沟36万延长米,清除路障 4.9万处。在继续加强对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在农民群众中继续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修定乡规民约,提倡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全县 90%以上的村屯广泛开展 “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等”活动。村屯抓“三清”(清理道路,清理垃圾,清理坟头),农户抓 “三治”(治柴草乱堆、治粪便乱倒、治牲畜乱放),村容抓“三化”(绿化、香化、美化),实现村容整洁、村风淳朴时尚,农民生活富裕、心情舒畅。全县七星级以上文明户3.2万户。占农村总户数64%。当年,全县创建市级文明村标兵7个,文明村7个;县级文明村标兵6个,文明村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