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盛行礼仪

第一节 盛行礼仪



                 第一节 盛行礼仪
  一、交往礼俗
  (一)称 谓
  在亲属中对上四代、同代、下三代人的称呼大体是:称太曾祖父母为祖太爷、祖太奶、老祖宗。称曾祖父母为太爷、太奶,外曾祖父母为太姥爷、太姥娘。称祖父母为爷爷、奶奶,外祖父母为姥爷、姥娘、外公、外婆。称父母为爸爸、妈妈或爹、娘;岳父母为爸妈,对外尊称岳父岳母,俗称老丈人、丈母娘;伯父母为大爷、大娘;叔父母为叔婶;舅父母、姨父母、姑父母是女的将母字改为妈字,并加排行直乎,如大舅妈、三姑父。同辈人之间称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弟媳(弟妹)、妹妹、妹夫;称妻子为爱人、夫人、太太、媳妇、老婆、老伴、家里的、 屋里的、孩他娘、老,或直呼其名。称小一辈人为儿子、儿媳、 女儿、女婿(也叫姑爷)、侄儿、侄媳、侄女、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外甥姑爷。称小两辈人为孙子、孙媳、孙女、孙女婿、外孙、外孙姑爷、外孙女、外孙女婿、侄孙、侄孙媳、侄孙女、侄孙女婿、外孙、外孙媳、外孙女、外孙女婿。称小三辈人是在小两辈人的称呼前加“重”字,或直呼名字后一字加个“小”字。
  在单位,称同事一般直呼姓名,领导的姓后一般要加领导职衔,如李主任、王局长或王局。对年长的同事在姓前加老字,年少的加小字,如老李、小张。领导对下属讲话一般称同志们。在厂矿车间称厂长、经理、老板、老总、主任、师傅、师父、徒弟、师兄弟、师姐、师弟。在学校称校长、老师、同学、同学们。在医院称院长、主任、医生(大夫)、护士,或在称呼前加姓字。
  社会上,一般礼节称呼很复杂,邻里间称年长者为大爷、大娘、大妈、大叔、大婶、大姨、阿姨。同龄人多称大哥、兄弟、大姐、小妹妹。对不在现场的人多称姓名。熟人间多用姓名加职衔或姓前加老字、小字相称。对洗浴中心、歌舞厅、餐饮厅、旅店、商店的服务人员称服务员、服务生; 对社会上出现的少数三陪女称为“小姐”、“鸡”,三陪男称为 “服务生”、“木哥”、“鸭”。
  (二)问 候
  人们平时相遇问您好、你好,对方回称好、您也好、你也好。也有问“干啥去”、“忙啥呢”、“上班呀”,回应为“没干啥”、“没事”“、上班去”、“出去办点事”等。乡邻间在饭时前后见面多问“吃啦吗?”,回应说“吃啦”(但忌在厕所附近问候此语)。学生见到老师要主动问老师好,老师回称好、同学们好。打电话、网上聊天时互问您好、你好,结束时互称谢谢、下次见、再见、拜拜、我挂机了等。
  (三)接 待
  对来访客人多说请进、欢迎、您好、你好、请坐、请喝茶、吃水果、抽烟、有事吗等,回应为打扰了、麻烦了、不客气、谢谢。客人有事中途退去则称对不起、不好意思、告辞,另一方则回称请便、慢走、有空再会、再见,中途退去人又回称请留步、再见等。店员接待顾客时多问你好、您好、您看啥,我给你(您)拿。顾客回称谢谢、随便看看。店员回称您请便。
  接待上级来人或省级以上领导,县领导多到县界处迎接,见面多称领导好、首长好、领导辛苦了,回称同志们好、谢谢。返回时多送至迎接地。
  接待、认识客人时多相互握手,表示友好;男女生握手时多轻握。老同学、老战友或远方至亲长期不见面的,相逢时多采用拥抱礼节接待,表示非常想念期盼之意。文雅之士相会或与多人见面时,有拱手作揖礼节,并问候您好、大家好的习惯。久末见面的小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20世纪80年代后期,还有学生给老师行鞠躬礼的习惯;而90年代,学生给老师行鞠躬礼者甚少。新郎、新娘和考入大中专学生、入伍新兵在答谢宴上拜席时要行三鞠躬礼。到办喜事人家贺喜,见面多称祝贺你、恭喜你;办喜事者接待来宾多称谢谢、谢谢捧场,设宴答谢多称请亲朋好友等来宾吃好、喝好、照顾不周、请多包涵等。在亲人、朋友、同学、战友、老同事聚会宴席上,入席者要举酒杯相碰,表示相互敬重、友好之意;年少者碰杯时杯子要低一些;不喝酒者以茶代酒也要举杯以示敬意,但不碰杯。
  (四)信息交流
  20世纪80年代,远方有亲人、朋友多以信函为联络方式。信函台头对长者多加“尊敬的”三个字,然后按称谓和问候对方您好;落款处多在名称前加您的某某,如您的侄儿、您的女儿等。20世纪90年代,多用手机、传呼联络。进入21世纪多用手机和电脑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信函相对减少。
  二、喜庆礼俗
  (一)婚 嫁
  1、相 亲
  随着年青男女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多数男女青年都会自由恋爱;对不会自由恋爱或自由恋爱不成功的男女青年,还要经过中间人(过去叫媒婆,现叫介绍人)介绍相识。经过一段相处,双方家长及青年男女都认为般配,便可进行相亲。相亲主要是让双方家长看;有的相亲后要再相处一段时间, 能合得来后再过礼定亲;有的话不投机或不符合心中的偶像条件, 便以吹了(黄了、拉倒了、不同意)而结束,再经人介绍重新与别人相亲。对自由恋爱的男女青年,感觉可以成婚的便约定各自家长,将对方带回家中让父母等亲属相认。
  2、过小礼
  男女青年恋爱成熟,征得双方家长意见后,要举行定亲过小礼仪式, 双方家长到一起(一般是男方和直系亲属到女方家),说定儿女婚事,女方父母设宴款待。男方给女方彩礼(聘礼、奶金),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双方直系亲属在一起宴会见面; 男女青年再到照像馆拍定婚合影照。
  3、会亲家
  过小礼后,男方再把女方主要亲属邀请到家中来,双方主要亲友见面后,男方设宴款待。
  4、装 箱
  男女双方定亲后,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准备结婚。结婚头一天下午,女方亲属到男方家新房装箱,即将女方家陪送的嫁妆,如摩托车、冰箱、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送到新房摆上。新娘的哥哥要给新房挂窗帘,男方要给挂窗帘钱 (一般100元);男方要在箱柜中放上钱物,不能空箱,叫压箱钱。
  5、迎 娶
  男方在结婚当日早上,安排少则几辆,多则几十辆轿车到女方家迎接新娘。迎亲人数多取去单回双。随车前往的有接亲婆、伴娘、押车男童,并携带化妆品、棉被(坐福用)、离娘肉、大葱、粉条、斧子等物品。到女方家后,女方给随车男童押车钱 (一般100元),接亲婆给新娘开脸(用细线上破劲将脸毛夹下来)。新娘抓新郎带来的硬币钱,称为抓福; 既不能抓多(抓多娘家穷),也不能抓少(抓少自己过不好)。新娘与新郎(也称新郎官)及家人合影留念。 最后新娘由娘家哥哥或新郎抱到新娘专坐的头号彩车上,按照由外向里(向左、向内)沿大街绕行,路遇水井、下水井都用红纸遮掩井盖,一般要经过中心大街展示风彩;相传大曲大绕新娘不想家、往里绕新娘跑不了。接亲车到新房前,男方亲属相迎,并燃放鞭炮。新郎抱着新娘或搀扶新娘踏着红地毯来到新房门前,新郎用事先准备好的秤杆,将蒙在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挑起放到门上或雨搭上,双双步入新房,新娘上床坐福。男方给坐在送亲彩车中的小男童押车钱,一般比男方去迎亲的男童押车钱多一倍。迎娶时,男方要雇 (100~300元/天)摄像师摄影、录像,并制成配音光盘,供播放、回忆。
  6、典 礼
  新婚典礼仪式一般在专业礼堂中进行,配有音响,聘请专业司仪、乐队歌手。典礼台上坐着新郎新娘双方家长(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男方单位领导)。司仪一般在8.58时或9.58时宣布结婚典礼开始,鸣放礼炮;这时一般是新郎挽着新娘,踏着红地毯,在年轻人喷洒礼花纸屑炮、 拉摩纸花彩炮下登上典礼台。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 由“传统三拜”改为“新三拜”(三鞠躬);一拜谢典礼台上的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二拜谢嘉宾(前来贺喜人);三为新郎、新娘互拜,表示互相尊重,相携白头到老。庆典中,新娘为婆婆戴花,改口称“妈”(娘),婆婆要给新娘改口钱,少则101元(百里挑一),多则1 001元(千里挑一),更有甚者高达万元或几十万元(为万里挑一)。主持人安排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嘉宾讲话。有的主持人为烘托婚礼气氛,让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等。典礼结束,有的还保留新娘表小叔子、新郎同学用五彩粮打新娘(打煞气)的习俗。
  典礼后开宴。安排新娘亲人专桌就餐,每桌男方安排专人陪客,陪到娘家人满意为止。席间或开宴前一对新人要给贺喜的宾客拜席,以三鞠躬礼代敬酒。每桌酒席一般12道菜,六凉六热,130至190元。一般人家放30桌左右,个别的放七八十桌。礼帐设在礼堂一角处,有专人写礼账和收礼金,宴席结束后算清帐交给主人。一般礼金从20世纪80年代几元到21新世纪县城以百元起步、农村50元起步。
  7、回 九
  新婚隔一天,即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女方娘家串门为回九,也称回门。一般当日返回,路途远者在娘家住后返回。
  8、再 婚
  包括传统改嫁在内,再婚完全自由。再婚者由婚姻介绍所介绍的较多。进入21世纪,再婚的人开始设宴操办。
  9、入 赘
  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倒插门”、“养女婿”的入赘现象已成普遍,不再视为低人一等。男女双方老人都为青年男女所赡养。春节期间,夫妻将双方父母一起接到家中共同过年,养成了良好的和谐习俗。
  (二)生 育
  随着20世纪9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宝清人传统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已经淡泊,只生一孩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观念已被大多数老人所接受。对待孕产妇也格外尊重,多数孕产妇到医院定期检查,在医院生育,做剖腹产的也在增多。在医院里生完孩子后,一般不超过3天便回家休养,抚育婴儿。 产房门上或大门上挂红布条,禁止男人与外人闯入,乞讨之人越门而过。
  产后一般在家中休养一个月,不出门,叫“坐月子”。为防止产妇和婴儿被风吹着,房屋门窗紧闭满月产后1个月前。80年代亲朋好友携鸡蛋、儿童服饰登门贺喜; 90年代后期用礼金贺喜,县城人多100元,农村以 50元居多;到2005年礼金分别增加一倍。这种贺喜称之为“下奶”,意思是让产妇多吃点好的,奶水充足。有的人家孩子满月后设宴请“满月客”。进入21世纪,随着“办事情”名目增多,满月宴逐渐减少。
  孩子长到百天,一般人家给孩子照百天像;一周岁照生日像。90年代初期,个别人家还设孩子百天宴。
  (三)祝 寿
  老人60、66、70、80周岁过生日要过大寿,家人给老人举办祝寿仪式。有的搞得很隆重,不但设宴摆席,还请剧团或歌手演出。随着办事情项目的增加和观念的改变,到2005年,祝寿的形式趋于简单、规模在缩小,一般仅限家中亲属参加。祝寿仪式上,老人的儿女辈先给老人磕头,其次是再下一辈人磕头,依次类推。开席时要给老人吃长寿面、荷包蛋,以表示长生不老、好运滚滚来。
  除过大寿以外,宝清人过生日一般在自家设宴,全家人一起吃生日蛋糕、鸡蛋、面条,表示庆贺。
  (四)升 迁
  宝清人每逢荣升、荣转、升学、参军、乔迁等喜庆之事要举行不同规模的庆贺活动。荣升荣转,每当有人职务晋升或工作调动时,一般在本单位或亲属间摆宴进行庆贺,此活动不收礼金。升学与参军,20世纪90年代后,宝清县每年都有一千多人考入大学和高职院校,有一百多人参军,家人大都设宴庆贺,礼金从50元逐渐发展到 200元。乔迁,一般买房或盖房装修后,要选黄道吉日搬进新居,有借乔迁的机会设宴,邀请各界亲朋好友进行庆贺,并收受礼金;此乔迁仪式在个别乡镇始终延续,县城逐渐减少。
  (五)聚 会
  同学、战友、老乡、老同事、亲朋好友每年或隔几年要相聚进行叙旧与娱乐,一般由经济条件好的请客,也有轮流坐庄、凑份子(集钱)请客的。战友相聚则像回到战场一样,要喝酒相庆,一醉方休。
  (六)开张上梁
  遇到新店铺开张、农村盖房上梁,一般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好友帮忙与庆贺,收受礼金。进入21世纪,上梁收礼的逐渐减少。
  三、丧葬礼俗
  (一)准备后事
  为上年纪的老人和病入膏肓的人准备寿衣(有带而无纽扣的衣裳、鞋帽、袜子)、寿被褥、寿枕等。1986年时,还有为上年纪的老人准备棺材的,放在自家仓房中;对在家中快要咽气的老人(尤其农村)还要准备灵床板、烧纸盆、硬币、压口钱;临终前的安慰与通知亲人见面。一般是过完66周岁后才准备寿衣,以防73、84岁的生命坎;有的老人每年还要穿一次寿衣给儿女看。当老人和病人生命垂危之际,亲人要为其沐浴、更衣。更衣是从内到外,从袜裤到上衣,外穿棉大袄,然后是扎腿带、穿鞋、戴帽子;更衣时忌讳与病人对脸,以防死之人“殃气”扑面;忌讳哭泣,防止眼泪掉到病人身上。
  (二)告丧(报丧)
  老人逝去,其子女要迅速通知亲属和乡里邻居及往来好友为告丧(报丧)。在远方的儿女接到父母丧讯后,儿女以哭来表示孝道,然后详询父母死因后再哭为哭丧,哭丧也包含远处亲人赶到逝者灵前痛哭的,出殡起灵时孝女孝媳痛哭;但信奉佛教的不许哭。儿女得到亲人丧讯后,从远方往回赶路为奔丧;在奔丧路上多吃素食;父母逝去,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不能奔丧回来守孝的,要寄物以悼哀思。
  (三)小 殓
  为忌讳病人死在炕上,给将要逝去者更换寿衣,然后抬到灵床上;对意外逝去的人,要从里到外换上新衣。当病人咽气时,亲人在灵床两侧招魂,做最后挽留。在确定病人真正死亡后要进行含殓,也叫含饭或压口钱;室内镜子遮盖起来;孝子手持擀面杖在房门前站在凳子上向西南方向指明路(指路)“爸(妈),西方大路,光明大道,走好!”;亡者的女儿、孙女或儿媳在灵前丧盆内烧上路纸 (三斤六两纸),纸灰冷却后包成6包放到灵床下,在入殓时放入死者头两侧、手脚下。有的在自家院中搭灵棚停放灵柩,灵棚口贴楹联。 停灵家的大门旁挂高钱(岁头纸),按亡者性别和年龄男左女右、一岁一张外加两张(为天地各一岁)黄纸系成串, 邻居一看便知那家何人故去。
  孝子、孝女、孝媳及至亲由过去披麻戴孝简化为白布孝服、孝带,或臂戴黑纱、白花;孙辈在孝带上加系小红布条,重孙辈加青布条,玄孙辈加兰布条,五世孙加黄布条。孝带系扣为活扣,按逝者性别分男左女右。
  汉族人死者停灵头朝外,头前烧纸;满族人死者停灵脚朝外,脚前烧纸。灵柩下点长明豆油灯;灵前设灵位,灵位前设供桌摆放供饭、供菜、供香;供桌前摆放烧纸盆(丧盆),由小辈人给过世老人行跪拜三叩首礼,并长跪灵柩前烧纸,以尽孝道。 停灵期间每顿饭前要报庙(送浆水),请一位年长者手持一盏灯、一个装点饭和水的瓢、 三张纸、三炷香引导戴孝人到土地庙(三块砖砌的庙)左右各绕一周,焚纸捻香倒饭,众人向庙叩拜返回。
  (四)入 殡
  20世纪80年代,人死后停灵在自家院中;90年代后,县城里的人去世送到殡仪服务中心停灵三天(包括送去当日和出灵日);农村的人去世仍在家当院中搭灵棚停灵,少亡和横死者,一般不停灵。人死后入殓于棺材、棺材罩、一次性纸棺材、冰柜内。棺内铺上黄纸;将硬币摆放四角,或摆放“北斗七星”状;也有将死者喜爱之物殓于棺内。入殓也称归大屋,要盖好履尸被、压脚被;为避“三光”照射,要用布单遮盖遗体。入殓而不封盖,停放在灵棚或殡仪服务中心为入殡,待亲朋吊唁。亲朋好友前来哀悼,称为吊孝或吊唁,在灵前跪拜或三鞠躬,并献挽幛、花圈、挽诗、礼金以寄哀思;孝子孝孙在灵柩旁还跪拜、鞠躬礼。第二天中午,逝者孝子(孝女)要设宴招待前来吊唁之人,开席前孝子要行三鞠躬礼;晚饭前戴孝人要为逝者送盘缠,送亡人魂上路,也称“送三”;在土地庙前,长子(长女)站在凳子上,用擀面杖指向西南,连喊三声“爸(或妈)西方大路,光明大道,走好”;众孝人按称呼呼叫说“一路走好”;然后将纸活(用彩纸糊表的按亡者男马女牛、小轿车、电视、楼房、花圈等)与岁头纸一起烧掉。
  (五)出殡(出灵)
  人死后第三天起灵出殡(发丧、送丧)。起灵前打开灵棺盖,在阴阳先生的指挥下,由孝子给亡者开光明(开光)。开光时,阴阳先生打开亡者蒙脸布,孝子手持红筷子头卷棉花蘸上水,在亡者眼、耳、鼻、嘴、心口处比划,并口中振振有词 (开眼光看四方,开耳光听八方,开鼻光闻麝香,开嘴光吃得香,开心光亮堂堂)。 开光后,亲属绕亡者灵柩一周,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盖棺“镇钉”、系棺带为大殓。20世纪80年代,多用木棺大殓,要用三星钉“镇钉”,亲人要喊“躲钉啊!不要怕啊!”;90年代后,纸棺用三条白布捆系。盖棺起灵时间由阴阳先生看时辰确定,一般4~6时。将灵柩送殡仪馆火化为出殡。起灵时灵柩上放一只公鸡,名曰领魂鸡;长子到灵车(运亡者车)前将烧纸用的泥盘摔碎,谓“摔丧”;满族人则将丧盆放到墓前。然后长子打灵头幡坐运尸灵车去火化场;亡者姑爷坐在运亡者灵车中,沿途撒圆纸方眼钱,名曰“买路钱”。陪送灵车车队按亡者男左(里侧)、女右在倒车镜下系红布条以避邪,车队由里向外绕行(与结婚车相反),车队几台至几十台组成,大都是亲朋好友自带车来送灵的。出灵时,阴阳先生用五谷粮到死者原住屋内赶煞,也叫赶殃或叫净宅,然后由专人净扫宅舍,并将垃圾与死者的枕头送到大门外无人处焚烧。
  (六)火 化
  宝清县殡仪馆由县城东马鞍山迁到距县城 9公里处的南山东坡山角。21世纪初,每天平均火化7人,一般都集中在早 5~8时火化,按先后顺序排号。火化前要凭公安部门与医院出据的死亡证明办理火化手续、选购骨灰盒(不准自制骨灰盒)、瞻仰逝者遗容,做最后告别。火化后孝子将骨灰风凉筛选后,装入红布袋,放入骨灰盒里,由长子捧送到安葬地或寄存处。女人以前不送灵到殡仪馆。随着独生女儿的增加,独生女儿也开始到殡仪馆参加火化仪式。
  (七)安 葬(下葬)
  有闰月年和少亡者不下葬的说法,骨灰盒只能寄存在殡仪馆。一般火化后将骨灰盒送到事先选好的茔地或祖茔地下葬,下葬时都听凭阴阳先生安排。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般修一平方米,70~80cm高的水泥坟。安放骨灰盒的坟墓一般向口为东南,周围种上大葱籽、高粮籽,意为下辈人辈辈聪明、生活节节高。坟头压上7张黄烧纸,单亲去逝的要将黄纸折叠,双亲(父母)都去逝的将黄纸打开。双亲去世后在坟前立墓碑,由水泥碑发展到大理石、花岗岩碑;碑文男为考、女为妣,男写全名,女随男姓加本人姓后再加氏字构成女人名,如陈女士嫁给王姓丈夫,则为王陈氏;但也有写全名的。立完碑后,要在碑前上供、烧黄纸,烧完纸后跪拜叩头。有迁坟、立碑修墓赶上闰月年和骨灰盒寄存改在第二年下葬的,要择日,或选择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进行安葬。
  (八)祭祀
  火化第三天要圆坟(无论是否下葬),用秫杆桔支起三根在坟上或骨灰盒上做梁,中间根要挂红布铜钱(硬币),意为给亡者建新房。新房建好后要摆供上香烧纸。每隔 7天要烧期,一般烧头期、三期、五期和百日及一、三周年,有长周年短百日之说。死亡时间若遇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的为犯期,须请阴阳先生处理。烧百日和周年的一般要摆供、上香、烧纸。烧三周年也有操办的。因清明节防火期间不许上坟烧纸,大都扫墓祭祀,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鬼节上坟填土烧纸,春节前(腊月二十三至三十日期间)上坟祭礼、正月十五日送灯,也有在十字路口烧纸祭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