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节令习俗
第三节 节令习俗
第三节 节令习俗
一、传统节令
(一)过春节
一般进腊月就开始准备和办置过春节的年货。有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煮白肉(杀年猪),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准备酒。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为春节。除夕与春节两天统称为“过年”或叫“过春节”。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算真正意义上过完春节,有“打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之说。
“过春节”老百姓要隆重庆贺,公职人员法定休假 3天。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福字、财神,院内挂红灯笼、室内挂彩灯。下午挂家谱或挂三代宗亲牌位,摆供点蜡上香,供奉老祖宗;家中男人要去祖坟焚烧纸钱,纪念先人。晚饭哥兄弟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年饭,“十盘八碗”丰富多彩,必有鱼,寓意连年有余。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一家人看电视、嗑瓜子、吃糖果、聊天、打麻将、打扑克,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农村年轻人还有串百家门的习惯。午夜11时左右鸣放礼花鞭炮,接财神;半夜12点前吃饺子(年夜饭)、喝酒欢庆,饺子馅忌用酸菜,有几个饺子还要放入硬币,吃到放硬币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财运旺、有福。这一夜大人要守岁到天明,忌熄灯。吃完年夜饭人们开始打电话、发短信问候“过年好”和贺词。初一早晨起床要换新衣裳、红袜子、 洗头,本命年的人要穿红背心、红裤衩,系红腰带; 出门与人见面要互相问候“过年好”;直系小辈人要到长辈人面前跪拜问好,长辈人给押岁钱,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初二要将供奉的家谱收起。 初三姑娘、姑爷回门,姑爷拜见岳父母, 与娘家人同庆。初五为“破五”,吃饺子。初六为“放水日”,妇女要洗衣服。初七、十七、二十七为“人日子”,分别管小孩、中年人、老年人,都要吃面条。春节期间的忌讳有:初一不往外倒垃圾、泼脏水;初六前不洗衣服、袜子、脚;人日子不动针线、剪刀;正月里不剃头,俗称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煮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得说“挣了”。
初八上班各单位大都吃两顿饭,同事互相请吃、玩,也叫“点卯”上班;十三至十五大秧歌会演;十六至二十学生返校,远亲道别返家,家人外出打工。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这天人们早吃饺子、晚吃汤圆(元宵)和“驱病”的习俗仍在延续。每年县里都举办大秧歌汇演,二十几支城乡秧歌队齐聚县城,大闹秧歌。县城街道上看秧歌、赏灯、观烟花、照像等人山人海,是一年中聚集人最多的一天。农村人也都进县城观看大秧歌;县城是“家家全出游,满街都是人”,蔚为大观的是烟花集中统一燃放,更是锦上添花,多了几分节日的气氛。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晚看完最后一次大秧歌为止,形成了“春节在家过,灯节上街闹”的习俗。县举办大秧歌与灯展评比活动,工会和文化部门还举办猜灯谜晚会。
民间从正月十四至十六仍然要供奉老祖宗;正月十五入夜时要去坟地烧纸送灯,或在野地里、十字路口处烧纸送灯,作为后人缅怀先人的纪念形式。
(三)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龙抬头”日,意思为严冬已过,万物复苏,开始勤劳致富过富裕发财的好日子。这天流行吃猪蹄、猪头,男人理发为“剃龙头”,意为一年顺利,万事如意。这天也意味着过春节(年节)到此为止。
(四)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传说这天是轩辕黄帝生日,也是王母娘娘办蟠桃会的日子,能驱邪避怪。这天人们吃细长面,以祈长寿;这一天盲人聚会娱乐。此节日逐渐淡化。
(五)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与“寒食”并称,有各家各户祭祖扫墓填土烧纸给故人“送钱”习俗。20世纪90年后,因清明时节风大物燥,常常发生上坟引发山林火灾,故县乡村明令清明节前后严禁野外弄火,取缔烧纸。人们还是去墓地为祖坟填土祭扫。这天上午,机关团体单位、学校组织人员集体到珍宝岛烈士陵园给在保卫珍宝岛战斗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为解放宝清牺牲的民主联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指战员扫墓、敬献花圈、默哀来缅怀先烈。宝清人这天早饭要吃煮鸡蛋或鸡蛋糕,传说“清明不吃鸡蛋,穷得乱颤”、“清明不吃豆腐,穷得乱抖擞”。清明节前后,宝清开始播种小麦,有“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之说。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人们这天起早(太阳刚冒红)到野外趟露水,用麦叶、野草上的露水洗脸、洗眼, 相传可以心明眼亮、驱除百病;并采拔艾蒿、柳枝,回来后与五彩纸葫芦、丝线绑在一起插在自家房檐、房门顶上、仓房上,在门槛上挂“把门猴”,用来驱瘟避邪,百病不入家门。未成年人在手脚腕和脖子上都系“五彩丝线”,衣襟挂香荷包,意为孩子好养活,消灾免难。有踏青回来后要吃煮鸡蛋与粽子、中午吃饺子的习惯。
(七)鬼 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主要习俗是祭祖上坟,所以又称鬼节。传说这天逝者能收到家人焚烧的纸钱和供果。因此,几乎家家都在这天上坟烧纸和祭扫。坟茔地不在宝清或坟地离家较远的,天黑时则在十字路口旁烧纸。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亦称鬼节。人们在这天也到茔地烧纸、烧“金银元宝”,供果品,进行祭拜。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春节、元宵节之外的第三大传统节日,这天讲究合家团圆,吃月饼、瓜果和赏月。年青人节前携月饼、酒、水果等礼品看望长辈亲友;后来形成了看望答谢所求之人,叫“还人情”;又逐渐演变成给领导送礼之习。当今已无祭月之俗,只话丰收,美食月饼、瓜果,观看中秋节电视晚会;一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亦称老人节。这天一般是秋高气爽,有老年人登高望远能焕发青春和健康长寿之说。青年人也讲究过此节,登高远眺,心旷神怡,鼓励意志。
(十)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每年这一天因天气寒冷,有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之说,人们都吃粘米饭蘸白糖或喝腊八粥,传说这样能将下巴粘住,防止冻掉下巴。人们从这天开始办置年货、准备过年。
(十一)过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相传,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明人间一年的情况有这天是主宰吉凶祸福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前,人们在这一天用大糖祭灶神,意为灶神上天多说好话、甜蜜话;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90年代后祭灶神的越来越少了。
二、其它节日
(一)情人节
每年2月 14日是情人节,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21世纪初,宝清青年人中开始流行过此节,渐渐熏染到中老年人中,多向特定对象献玫瑰花、送巧克力糖、请吃饭、聊天为主要活动形式。情侣们在这一天互相馈赠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也叫“中国情人节”。传说这天诚实的人到黄瓜架下,能听见牛郎织女会面时说的话。
(二)愚人节
每年4月1日是愚人节,西方的传统节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21世纪初,宝清青年人中开始流行此节,用手机互相发短信,搞笑取乐。
(三)母亲节
每年 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由西方传入,亦称感恩节。是一年中感谢母亲的节日,母亲们在这天通常会收到礼物或康乃馨花。21世纪,宝清青年人效仿外国开始过此节,主要给母亲献鲜花、买好吃的、好穿的,帮母亲干活。
(四)父亲节
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 2005年,在宝清青年人中兴起为父亲过节,主要是向父亲赠送茶叶、好酒、穿戴物品、纪念品,陪父亲进行家族聚餐或娱乐活动。
(五)圣诞节
西方国家每年12月25日为圣诞节,是基督教会年历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基督教徒庆祝耶稣诞生的庆祝日。12月24日为耶诞夜, 12月25日为狂欢夜,12月 26日为平安夜。21世纪初,宝清青年人开始过圣诞节;各大商店为促销商品,悬灯结彩,门前摆放圣诞树、圣诞老人造型,打造圣诞气氛,到2005年圣诞节时,同学间互赠圣诞礼物,大人给小孩买圣诞纪念物等。
三、法定节假日习俗
(一)新 年
1月1日称元旦、新年,公职人员法定假日一天;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在新年前后要举办迎新春联欢会;民间无大型活动仪式。
(二)妇女节
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宝清上班妇女放假一天,或观看文艺演出、电影。
(三)植树节
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宝清因天气冷不易植树,无活动。
(四)五一节
5月1日,为国际五一劳动节。从2000年起,因城镇职工五一长假 7天(法定3天,串休息日4天),人们多出行旅游,称五一节为旅游黄金周。
(五)青年节
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团县委举行庆祝会、报告会、演讲会,表彰先进等,弘扬“五四”精神;县内各级共青团组织举行入团仪式。
(六)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每年此日,学校少先队多举办入队仪式,组织小学生、幼儿园儿童开联欢会、看电影等。每2年在儿童节前后,县教育部门组织召开1次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仪式隆重、规模庞大,一般要举办2天。
(七)党的生日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县内各级党委举办庆祝会、座谈会。请老党员、老英模作报告,回顾党的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行新党员入党仪式;表彰优秀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
(八)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县委、县政府与县人武部召开表彰民兵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会议,搞军民联欢活动。县武装部举行庆祝和拥政爱民活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九)教师节
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县委、县政府或教育局、各乡镇党委政府表彰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先进教育单位;各学校举行庆典活动,给教师发放纪念品,教师放假一天。21世纪90年代后,学生开始在此节给教师送纪念品。
(十)国庆节
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县内各单位张灯结彩, 欢度国庆;公职人员法定休假3天,多出行旅游;青年男女多在国庆节前后结婚,人们忙于贺喜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