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经济计划

第三章经济计划


 上甘岭森工局在建局初期就开始重视计划管理,不断提高对计划管理的认识。1954年,依据“一五”计划,制定了“企业五年计划.(1954-1957)”。在1959年,为进一步加强计划管理,林业局决定恢复生产平衡会议制度、拖拉机单车核算制度和作业计划编审制度。长远计划、年度计划通过局务会议讨论决定后,再由三级干部会议讨论通过,最后提请党委讨论批准。1961年11月,在上甘岭人民公社第二届党代会上,又提出要建立以严格计划编制和审批程序为中心的计划管理制度,并对编制1962年度计划提出三点要求:
  1.编制1962年计划要遵循“坚持以木材生产和森林更新为中心,有钢有目,全面安排,综合平衡”的原则。
  2.编制1962年度计划要考虑产品数量和产品品种的比例关系;生产作业方式和劳动力、机械设备能力的关系;生产计划要求和准备作业进度安排的关系;生产需要和技术力量的调整、培训提高关系;国家与社会各方面需要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关系;当年生产和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上段工序与下段工序的关系;采伐与更新的关系;木材生产与其它战线劳力的比例关系;生产和生活关系;当年生产和永续经营的关系。
  3.编制1962年度计划,必须与总结三年大跃进的经验结合起来,以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坏了各项规章制度,造成了企业管理混乱。1972年区委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着手恢复和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年4月,区委在七届十一次全委会上提出,要增强计划观念,严肃地执行计划,严格地按计划办事,把加强计划管理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通过加强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各项管理办法、各项原始记录。
  1980年后,经过企业整顿,林业局进一步加强了计划管理。
  上甘岭区经济计划种类主要有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以及季度计划。计划指标由伊春计委下达,计划科编制,经局务会讨论通过,报伊春市计委批准。同时,将计划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计划在年初区计划工作会议上落实,林业局与各基层单位签订经济合同。年中七八月份,政府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检查分析计划完成情况。
  上甘岭始建以来,共制定了6个发展规划,择各规划要点摘录如下:
  《上甘岭林业局十年发展规划(草案)》(1958年—1967年)
  方针:“统筹兼顾,集约经营”、即“全面经营管理,合理采伐,综合利用,加强抚育更新,开展多种经营”。
  经营地域特点:由多条窄小弯曲的河流组成,地势缓斜;森林资源为针叶过半的成过熟林,但异龄性较大;采伐过于集中,采伐方式过于频繁;采伐迹地较多;营林机构建立较晚,尚未进行更新。
  经营重点:对已开发流域,实行均衡生产,充分考虑3O—40年的回归年,达到永续作业;对尚未开发的溪水河流域,进行开发,全面铺开,随采随造,加强迹地更新。加强培育,迅速恢复森林资源。
  产量布置:十年(1958年一1967年)全局共生产木材188.9万立万米。
  机构设置:共建10至11个林场67个经营点。长青河流域建4至3个林场30个经营点,每点面积600公顷。溪水河流域建2个林场13个经营点,每点面积700公顷。卫国沟建1个林场4个经营点,每点面积800公顷。美林河流域建2个林场10个经营点,每点600-700公顷。蔚兰河流域建2个林场10个经营点、每点600一700公顷。
  采伐方式:长青、溪水、卫国采用等带交互间隔皆伐与小面积皆伐。美林、蔚兰采用补充采伐和更新采伐。其它采用抚育伐。
  集运材方式:集材以拖拉机为主,发展空中驾索。运材以森铁为主,发展汽车。
  机械化比重:
          1957年     1967年
     集材   78.5%      83.1%
     运材   40.7%      78.2%
    贮木场   58.2%       87%
     采伐             70%     基本建设:公路密度达到2.5米/公顷。建瞭望塔5处,气象站1处,化学灭火站1处。_
  营林:年更新27950公顷,以红松、落叶松为主。1967年造林成活率达对90%。各场建1至2垧的林间苗圃,1967年全局育苗面积要达到40公顷。
   体副业:长青、美林、蔚兰等7个林场建木耳、蘑菇园7处。  文化生活:建立和健全医疗防治机构和车间卫生网。对现有医务人员培训一次。1962年建立高中。
  《上甘岭林业局五年规划(草案)》(1966年一1970年)
  概况:总面积59 176公顷,有林地面积 17096公顷。总蓄积407万立方米,可采蓄积148.3万立方米。木材生产共有4个主伐林场和1个年吞吐量25万立方米的贮木场,综合机械化比重达90%。木材加工拥有年生产能力为5万立方米的制材车间1个。营林共有5个营林所,年更新达2 000公顷。主要设备有克特一12集材拖拉机19台,铁牛一40集材拖拉机22台,达脱拉运材汽车10台,森铁机车7台,台车240辆,绞盘机33台。运材公路136公里。现年产量25万至28万立方米,可采4年左右,应降至8.3万立方米,可实行轮伐。
  方针:以林为主,采育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
  规划:
  一、营林。建立以营林为主,农副业、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相结合的营林村13处。1967年前建成长青、瑞山、伏龙山、美林、丽林、益林、育林、溪水、蔚兰、卫国、蔚岭;1968年建城查山、永绪。每村40户,经营3 000公顷,农田85公顷,年造林120公顷,抚育100公顷。建立以农为主,以林为副,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相结合的营林村3处,即迎山、锦山、青山。1967年全部建成。每村70户,经合2300公顷,农田300公顷。每年更新造林30公顷,抚育150公顷。产粮20万公斤。   1967年前,全区每年更新造林稳定在1500公顷。1968年后,每年更新造林稳定在1950公顷。1962年还清营林欠债,向荒山荒地进军。20年的时间,不仅采伐迹地恢复森林,而且荒山荒地、沼泽地也造上林。30年可郁闭成林。每年生长量8至10万立方米,可抚育出材4万立方米。
  1968年后,每年采伐800公顷,出材8万立方米。每公顷保留蓄积50万立方米。30年后蓄积可增长150万立方米,可实行回头采伐。
  抚育改造森林每年1000公顷,4年以后逐步稳定在2000公顷,年抚育出材由2万立方米上升到4万立方米。大体经过10年可全部抚育一次。每块林约抚育3次,30年后总生长量可达12万立方米,抚育出材可达10万立方米。 二、木材生产。1966年与1967年保持现有8个木材生产小工队,年产木材23成立方米,抚育伐木林2万立方米。1968年后保持2个小工队,年产木材6万立方米,抚育伐出材2万立米方。 三、综合利用。1966年和1967年木材加工保持5万立方米,1968年后保持2.5万立方米。成立废材加工厂,以制材和造材剩余物为加工原料,生产工具把、生活用具、各种包装箱板、铁道垫板。在卫国、查山、溪水、永绪成立多种经营工厂4处,生产松针油、木炭、洗衣板、工具把等。
  四、基本建设。 1968年全区公路总长达到250公里,密度4米/公顷。
  五、农业生产。1970年耕地达3000公顷,机耕面积达总面积60%。主要产品玉米、小麦、谷子、大豆,占总面积70%。产纯粮162.5万公斤。大力发展养殖业,以私养为主。1970年养鸡鸭达到90%,养猪户达到80%
  六、文教卫生。发展综合性文化馆21个,电影队2个,广播线路扩大到30公里。推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加强科研。重点研究项目是:
  1.研究解决永绪、溪水两个营林村高坡机械化问题。
  2.实现伐区准备作业和打技机械化作业问题。
  3.进一步研究贮木场选材自动化问题。
  4.制材锯屑刮出机械化及利用问题。
  5.试制营林整地机、山地植树机、灌木清除机,实现营林生产机械化。
  6.关于扩大森林资源综合利用范围,提高利用率的研究。
  7.关于早熟、丰产粮食作物的栽培研究。
  8.关于降低基建工程造价,提高效率,保证施工质量的研究工作。
  《上甘岭林业局十年发展规划》(1974年一1983年)
           第一章 企业概况
  卫国、溪水、永绪为主伐林场,美林、查山、蔚兰、红山、长青为经营所。
           第二章 森林资源
  面积 63 923公顷,总蓄积 321万立方米。
           第三章 森林经营
  一、加速森林经营,扩大森林资源
  1957年至1973年共造林28 140垧,可成林和通过补值可成林13263垧,其它需重造。未造林采伐迹地7281垧,5年内还可采 3000垧。
  十年内造林17500垧,以速生树种为主要目的树种。其中落叶松占60%,红松占20%,柏树占20% 。5年内还清旧债。
  建种子林1处,100垧。
  对天然林、人工幼林、柞矮林、防护林、母树林抚育改造一次。
  二、森林保护
  增设森林保护防治站,建了望塔~处,添置摩托车4至25台。修公路190公里。  三、营林机械化
  机械化程度达到50%。
  四、建立营林机构
  增设10个营林工段。美林2个,卫国1个,长青1个,查山2个,蔚兰2个,永绪1个,地区1个。
           第四章 木材生产
  生长量每年8.7万立方米,定产10万立方米。卫国4-2.3万立方米,永绪3.5一1.5万立方米,溪水0.6-0.7万立方米,美林、查山、长青0.9—1.2万立方米,蔚兰2万立方米。
           第五章 综合利用
  据过去统计:每生产1立方米木材,4公分以上枝丫占8%,2一4公分枝丫占22%,树根占17%,造材截头占5%,其它占3%。每加工1立方米成材,板皮板条占13%,废材占11%,锯屑占9%。按该数计算全局综合利用资源可达6.8万立方米。
  1.木材加工:年产4万立方米。
  2.纤维板:1974年筹办,1975年动工,1977年投产。年产2 00O吨。
  3.胶合板:1974年在贮木场、五七场、卫国场建3处胶合板厂,年产3 000立方米。
  4.刨花板:1974年建,1975年投产,年产1O00立方米。
  5.纸浆厂:1976年投产,年产1650吨。
  6.细木工板:1976年建厂,1977年投产,年产 1000立方米。
  7.木器:1974年在贮木场、基建、卫国、长青、查山、美林、永绪、溪水、蔚兰、红山所、五七场、红卫农场、向阳农场、东方红农场,各建一处木器厂,年产10万件。山上以木旋为主,生产半成品,地区成装外运。
  8.废材加工:1974年建蔚兰、美林、红山所、溪水、查山、长青等加工厂,年产小规格板方6 000立方米。
  9.松针油:查山、永绪松针油厂常年生产,年产4吨。
  10.木炭。
            第六章 农业
  1983年达到2.5万亩耕地。人均占有粮50公斤,土豆180公斤,蔬菜285公斤,肉蛋2公斤。牲畜饲料2000公斤。
           第七章 基建
  修建公路174.5公里。
     第八章 生产专业队、知青安置、计划生育
  劳力:1983年达至13 100人。其中,知识青年8 598人,职工4 500人。
  出生率:1983年达到9.59%。
           第九章 经济效益
  1.木材生产利润十年共亏88.1万元。
  2.木材加工利润十年共盈133.8万元。
  3.综合利用于1977年后每年盈112万元。
  平衡十年实现利润194.5万元。
  《上甘岭区(局)十年规划(草案)》(1980年一1990)
          第一章 基本情况
  面积149 579公顷,有林地86 337公顷。蓄积1113万立方米,成过熟林蓄积746万立方米。现有林场4个,经营所5个,职工5142人。
  由于长期以来单一生产,林业建设比例失调。覆盖率由93.5%下降到65.5%。南坡再生产道路欠帐107公里,北坡维持简单生产道路欠帐172公里。住房欠帐14万平方米。“三剩”利用率仅10%。4 638名青年急需安置。
           第二章 规划
  方针:以营林为基础,营造并举,造多于采,采育结合,综合利用。
  奋斗目标:还清生活欠帐,建成年产3万吨中密度纤维板厂,“三剩”利用率达到60%,森林覆被率达到70%,总产值1985年达到1878万元,1990年达到3 728.5万元。
  北坡开发情况:
             建  投产
      向阳   1980年  1982年
      山峰   1982年  1983年
      跃进   1984年   1986年
      枫桦   1984年  1986年
  末全部开发前定产10万立方米,全面开发后定产14万立方米。
  各林场木材生产定产意见:
      全局 14.8万立方米
      新风 3.7万 卫国 0.4万
      山峰 3.6万 溪水 0.40万
      向阳 2.2万 永绪 0.50万
      跃进 0.8万 美林 0.55万
      枫桦 0.7万 蔚兰 0.60万
      查山 0. 6万 红山 0.10万
     长青 0.6万 五七 0.05万(见附图)  
   年造林1818公顷。
   更新树种:落叶40% 樟子松5%
       杨树25% 红皮云杉5%
       红松20% 硬阔5%
  1985年前每年抚育3 000公顷。1986年后每年抚育2500公顷。
   综合利用发展人造板。改变产品结构。(见附图)
  综合利用产值:1985年 259万元
         1990年2 105万元
  农业:1985年粮豆总产达111.75万公斤,蔬菜总产788万公斤。1983年北坡建肉牛基地,1985年达500头,1990年1000头。木耳1980年6万椴,产耳750公斤。1985年达到10万椴1250公斤。1990年达到15万椴2000公斤。农业产值1985年达到220万元,1990年达到260万元。
  地方工业:1985年产值达到105万元。
  社队企业发展活性炭,1985年产值达50万元。
  文教卫生科技:努力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工人技术水平。
  《上甘岭区“六五”一“七五”期间经济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以营林为基础,以木材综合利用为重点,“一下四上一活”,积极开发北坡,充分发展利用南坡,变单一全民所有制经济为国营经济为主导,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经济,在调整改革中求效益,争发展。
  具体指标: (见附图)
   《上甘岭区山区开发建设规划》(1986年一1990年)
  继续走“一下四上一活”的路子,坚持“三调三改”,搞活放开,综合经营,使林木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其它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
  1986一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要达到14663.8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六五”期间提高1.5倍,平均每年递增5.12%。到1990年国民总收入达到4 219.4万元。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500元,比1985年提高1.8倍。森林工业、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区街工业的产值比要由1985年的6.1:1.6:1.9:0.4调整为4.9:1.5:2.9:0.7。
  一、木材生产。产量调减到11万立方米。
  二、营林和森林保护。森林覆盖率由57.6%提高到59.2%。搞好北坡落叶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研究和推广。积极提倡营造集体林、合作林、个体林和义务林。护林防火巩固和发展“四网三化”。森林病虫害防治以种子林、人工林和苗圃为重点,积极开展预测预报和种苗检疫活动,推广防治投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三、木材加工和综合利用。根据伐区资源情况和林相变化,要扩大小材小料加工规模,向密集型生产转化,生产“细小成高”的产品。1986—1990年综合利用产值要达到2 699.4万元,比“六五”期间提高1.36倍。发展胶合板和细木工板,研制加工生产板式组合家具,筹建中型造纸厂。
  四、多种经营生产。产值要由1985年的580万元增加到1110万元,增长1.9倍,平均每年递增13.86%。重点发展以人参为主的药材种植业和以猪鸡为主的养殖业,搞好北坡菜牛试养工作。搞好木耳、山野菜、山野果的采集和初级加工。
  五、地方工业和街区工业。提高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1990年产值要达到253.7万元,比1985年提高2.3倍,平均每年递增17.58%。
  六、城镇建设。兴建住宅4万平方米。
  七、商业服务业。经营品种达到7000种,销售额达到4279万元。
  八、科技建设。工程技术人员要达到209名,占全区职工总数的3.3%,比1985年提高1.2%。
  九、文教卫生。在1990年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初中入学率达到95%,巩固率达到90%。1990年合格率达到80%。保证教育经费比上年递增6%。199O年建成职工培训基地。
  十、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区的普法任务。(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