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种子
第二节种子
在种子工作方面,上甘岭林业局助多年中主要进行了采集、收购、贮藏几项工作。
△采集 上甘岭森工局开展种子采集工作始于1957年,由森工局发出号召,职工群众自行上山采摘。1962年各林场、经营所陆续建立采种专业队,营林科成立采种技术指导小组,由林业局统一组织采摘。同年营林科组织远征采种专业队,准备去大兴安岭塔河林区采集落叶松树种,因联系过晚,采种期已过,未能实现。1965年林业局13个林场经营所采种专业队共采摘红松树种18万斤。1972年全局各场所组织采种专业队共500余人,采集红松树种10万斤,落叶松树种500斤。1983年采种工作由上甘岭林业局种子站组织进行,共采集红松树种21.5万斤,落叶松树种17万斤。同年,上甘岭区团委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组织团员青年上山采集红松、落叶松树种及草籽共750公斤支援甘肃。 在个别年间,上甘岭林业局于春季亦采集少量杨树种,供苗圃育苗。
进入80年代,上甘岭林业局基本达到树种自给,但个别年份因采摘过早,出现掠青,树种质量较差。
上甘岭林业局采种生产向为手工作业。采种前,营林处成立采种指导小组进行山场踏查,60年代初有春季物候调查和种子成熟前的产量调查,70年代后只进行产量调查,了解种源分布,摸清采种条件,把握成熟时机。60年代与70年代山场踏查采用目测法,80年代后采用标准地法。丰年营林处制定《采种方案》,对采种专业队员进行短期集训,掌握采摘技术和树种资源情况。采种时,以专业队为主体,旺季则职工家属齐动员,形成群专结合。
上甘岭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落叶松树种采摘佳期,10月为红松采摘佳期。
上甘岭区采种工具主要为采种刀、采种剪、采种钩,但近年已鲜为使用,多用木竿。 采种作业执行林业部颁《采种规程》,采用立木采集法。50年代伐区丰富,也有伐倒木采摘。采种时二人一组,一人采摘,一人收集。采摘者以绳套、脚踏为攀高工具,缘树而上至树冠,择粗大侧枝落脚,系住安全带。红松实行摘果法,以木竿打落;落叶松实行摘技法,以快斧砍下果枝。实行摘技法,砍取果枝粗不超一厘米,量不得超树冠1/3,然近年个别采集者有时违犯规定,摘枝过量。
△调拨 1958年至1962年红山苗圃播种所用日本落叶松、朝鲜落叶松,均按伊春林业管理局指定地点进行调拨。1958年调人树种75公斤,1959年调入160公斤。1972年至1975年平均每年调入250公斤。
△收购 1982年前树种收购由营林处种苗技术员负责。1983年后树种收购改由种子站负责,收购品种、数量、价格均由伊春林管局营林局下达。1985年收购树种3.2万公斤。
△贮藏 上甘岭林业局只有少量短期树种贮藏。60年代初在汤旺河南岸设简易种子库,100平方米。1984年在种子站建永久性种子库200平方米。贮藏采用堆积法,最长时间二年。 △种子站 上甘岭区种子站建于1982年,有工作人员5人,忙季雇佣临时工10人。有办公室200平方米,种子库200平方米,晾晒场1 600平方米。初,只进行种子行政管理工作,1985年承担了伊春营林局“优树单亲木表型测定林经营”的科研项目,开始向科研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