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育苗

第三节育苗


上甘岭林业局在育苗方面,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一定经验,红山苗圃被伊春市评为一级苗圃。
  △苗圃 红山经营所苗圃为上甘岭林业局中心苗圃,1954年建。初,建于红山丽林街,面积2公顷,工人18名,技术管理人员两名。1958年迁至美林河西76林班,面积4公顷。1959年面积增至18公顷,苗木产量达100万株以上。70年代后,红山苗圃开始向机械化发展,陆续购置起苗犁、作床机等。1978年苗圃安装固定管道。实现机械喷灌。1983年经伊春市检查评比跨入一级苗圃行列。1985年红山苗圃面积为26公顷,年产苗木400万株,主要设施设备有晾晒场1 200平方米,种子窖200平方米,苗圃窖200平方米,荫棚400平方米,干燥室250平方米,仓库220平方米,喷灌机车1台,喷灌机头25台,管道800米,作床机、七铧犁、起苗犁、圆盘耙各1台,20型打药机2台,机动喷雾机3台,机泵3台。同年建气象观测哨,进行苗木观测。
  1962年营林事业发展,上甘岭林业局始建林间苗圃,至1964年建成7处。查山苗圃1公顷,伏龙山苗圃不足1公顷,卫国苗圃0.2公顷,蔚兰三段苗圃2公顷,长青苗圃1公顷,溪水苗圃2公顷,美林苗圃2公顷。受“文化大革命”冲击,1967年后林间苗圃停止育苗,或改为农田。1972年各林场经营所相继在原苗圃基地上恢复苗木生产,苗木产量达30万株。1985年上甘岭林业局共有林间苗圃4处,美林苗圃6公顷,长青苗圃4公顷,蔚兰苗圃1公顷,溪水苗圃4公顷。(见附图)
  △种子催芽 红松催芽于1957年至1958年采用高温催芽法,将种子置于温室,混砂堆积,种与砂比为1:2,湿度保持60%,温度保持18~25℃,子播种前120天开始处理。但固温度不易保持,时间也不足,播种出苗不十分理想。1959年推广隔年埋藏法,窖深1.5米,1:3温砂,厚度60厘米。但因种窖选在低洼积水地带,又未设通气装置,致使种子因湿度过大,呼吸困难,发生霉变,损失数万斤树种。翌年种窖选在高阜处,加设通气孔、温度表、排水沟、荫棚,效果良好。至1983年一直沿用此法。1984年后,改用库内温砂堆积隔冬处理法,比窖藏省工省事并便于检查,催芽效果相同。
  落叶松、云杉、樟子松多采用雪藏法,于播前冬季,将树种混以净雪,装在较大容器内,到期直接播种。经雪藏处理,种子出苗齐、快、壮,立枯病少。个别年份,由于某些原因,不用雪藏,只将树种用河水浸泡24小时,捞出空干,混砂,置温床处理,四五天后播种,出苗也好。
  △翻地作床 红山苗圃大部土地为1959年至1960年采期人力片镐开垦,土质多为草甸土及少量泥炭土。因草根塔头未腐烂分解,翻地、碎土、作床十分困难,须先用铁锹翻挖,用镐或二齿打碎,做成床形,再碎土,用铁耙搂成标准床。劳动强度较大。1962年改用拖拉机翻地耙地,人力挖沟作床。1970年自制作床犁,采用拖拉机牵引,挖沟、碎土、作床一次成功,但领人力挖步道沟和修整床边。又,经拖拉机履带碾压,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日久天长,土壤板结严重。1974年后只用拖拉机进行秋翻地,作床全部使用人工。
  在1933年以前,苗床规格几乎一直是床底宽1.6米,床面宽1.1米,床高0.15至0.2米,床长分为10米、15米、20米三种。只是在1970年至1973年使用作床机期间,根据机车的轨距床底宽改为1.4米,但床面只能保持0.9米。1984年以后,由于全面实现了喷灌,不怕旱,只怕涝,提倡高床。所以,学习丰林苗圃经验,把床底宽度增加为1.8米,床面保持1.2米,床高相应提高为0.2至0.25米。长度根据喷灌射程,大多作成15米。
  1979年以后,育苗生产得到重视,强调提高作业质量,翻地作床较过去更为细致。1984年实行苗圃标准化,作床不仅钉椿拉线,而且要求三平(床面平、床沟平、步道平)、三高(步道高于排水沟,床沟高于步道沟,排水沟高于壕沟)、三直(床边直、床头直、床沟直)。红出苗圃每年均有因作床不平不细,被责令返工的地块,促进了作业质量。
  △播种换床 红山苗圃一直沿用播种框手工操作播种。虽然几次试验机播,但都因播种不匀或不适用而废止。主要矛盾在于床作播种必领横床条播,以便撤除防寒土,而机播采何顺床条播更容易些。红山苗圃播种红松、落叶松均采用播幅宽12厘米,行距8厘米,每米播5行的播种方法。1979年以前红松S1一O单位产苗密度在400株/平方米以下,红松2一1在220株/平方米以下,落叶松S1-O在500株/平方米以下,落叶松1一1在200株/平方米以下。1980年改红松S1—O为600—900株/平方米,落叶松S1一O为700-1 000株/平方米,而且除按种子发芽率和设计密度计算外,再加保险系数。红松为2,落叶松为1.5。消除了缺苗断条现象,但播种量与费用也大大提高。
  覆土在事实上是播种的关键工序。多数年份红山苗圃是用锹挖床沟土覆盖。自1979年一律使用筛土覆盖。1983年后从圃外选择腐殖土,掺一定比例锯屑粪肥筛细,再运至床面,用厚度标尺(2厘米)靠好刮平镇压。落叶松等小粒种子覆土则用小筛筛覆细土,厚度以种子半含半露为度。虽被认为复土薄,但却未有因“薄”而失败的经验,倒有因厚而出苗不全的教训。小粒树种播后一律覆盖苇帘,及时喷灌。
  在六七十年代允许一定比例的原床苗上山造林,自1980年要求上山造林苗木全部为换床苗后,红山苗圃每年换床量均在70亩以上,于春季集中三四百名临时女工,一株株一行行一床床地手工栽植,实行计件工资。为保证质量,派数名技工严密监察,但仍不能杜绝窝根现象。1984年实行育苗生产承包,以产计酬,当年结算,将换床后取得的成苗作为计酬依据,窝根苗作废,方将窝根现象消灭。同年推行换床规范化,明确规定换床板的长宽尺寸及定植株数行数。
  △圃间管理 苗圃育苗期有除草、施肥、灌溉、灾害防除4项管理, 30余年中主要工序变化不大,但在某些技术环节有较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