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木制品
第四章木制品
1957年于潮中等4人合股集资兴办红山街道木器社,生产桌椅、面板、锅盖等,使上甘岭出现木制品加工业。
1966年永绪林场建木旋车间,加工扁担,擀面杖、工具把等,使木制品加工业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除手工业木器社外,其它单位受到冲击,木制品生产停止。1977年后,综合利用加工厂、美林经营所、卫国林场、民政科福利厂先后开始木材品加工。手工业木器厂划归工业科管理,规模逐渐扩大。1980年龙贵图建北方木制品加工组,出现个体木器生产。至1985年个体木器厂已达12家,使上甘岭区木制品加工业形成以集体经济为主,以个体经济为辅的经济所有制结构特点。
50年代上甘岭区木制产品有锅盖、面板、桌椅等。进入60年代则以门窗为主,至70年代始有木制家具。80年代上甘岭区木制产品较为齐全,主要有门窗、木制家具、木旋、工具把等。木制家具也由框架式结构走向板式结构,开始使用胶合板、纤维板等作原料,产品样式旧趋丰富,出现组合柜、转桌、高背椅等新式产品。 “文化大革命”前,木制品生产主要为手工作业,以后才逐步增加木工机械。1978后工业科所属各厂添置压刨机、打眼机、光刨机、冷压机、砂光机等。综合利用加工厂木器车间也于1983年添置打眼机、立铣机、开榫机等机械。一般配料和零部件加工基本达到机械化生产,木制品生产出现连续化生产线。
1985年上甘岭区木制品加工业总产值为364万元。 △工业科木器厂 位于红山镇西北红山桥附近。1957年由于潮中、胡云风、杨广富、顾国祥4人合股集资创办,为双子河区红山街道办事处木器社。仅有50平方米草房1栋,圆锯两台,手工作业,生产锅盖、面板、学生桌椅等。1959年木器社被上甘岭林业局接收。变为国营企业,由地方工业管理。同年林业局投资5万元建300平方米厂房1栋,职工增至40人,生产门窗套、学生桌椅等。1963年木器厂被手工业接管,由国营企业又转为集体企业。1965年大部分工人调离,只剩木工于潮中、穆中林、刘福山、油工张守英、徒工刘春海、行穿业6人。同年添置小台钻、手压刨、木旋床各1台,部分工序和部件实现机械作业,增加酱油桶生产。1978年木器厂归属上甘岭区工业科管理,工厂规模有所扩大,添置大带锯、自动刨、打眼机、平刨各1台,烤窖1座。板材由自然干燥改为人工干燥,油画也增加透地式。同年实行原料产品进出库制度。1980年总产值达10万元。1982年始设生产技术员和产品检验员,加强质量管理。1984年又添置光刨机、冷压机、拼缝机、砂光机、磨刀机、压刨各1台。木器厂下设细木工、小材、下料、油画、动力、锉锯等6个车间,形成连续化生产线。除学生桌椅外,又增加木制家具、包装箱板等产品,总产值达45万元,利润2.4万元。同年工厂实行计时计件两种工资制度。1985年厂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车间设生产安全员和防火检查员,建立安全防火制度。同年,木器厂企业占地49 248平方米,建筑面积1 811平方米,职工203人。主要设备有带锯3台,圆锯2台,木工刨床4台,木工钻床1台,木工磨光机1台,木工辅机6台,多用木工机1台。固定资产19万元。年产铝材1 169立方米,家具4 197件,产值62.3万元,利润0.8万元。年消耗原煤60吨,电力55千度。年工资14.7万元。所需原木由上甘岭林业局调拨。产品自行销售。
△综合利用加工厂木器车间 1973年建。仅有截锯、平刨、压刨等3台机械设备,生产门窗,以手工作业为主,实行厂、车间二级管理制,属青年集体经济。1980年添置立铣机、开榫机、打眼机、三面压刨等机械设备,形成部分流水作业。1982年因门窗销路不畅,削减门窗制作,增加沙发生产,平均月生产50对。从后又增加木制家具等生产项目,形成以门窗为主,木制家具为辅的生产结构。进入80年代后,车间加强了职工技术培训,先后派人到伊春、沈阳、大连等地学习木工、油染技术。木制家具生产发展较快,1983年品种已增加到27个,年产 4 700件,产值15万元。1984年试制了高背椅、转桌等新式产品,于伊春市展销评比会中名列第七。1985年车间独立进行经济核算,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生产家具2 122件,创产值10万元。同年全车间有工人49名,管理人员2名,机械设备有带锯、截锯、开榫机各1台,平刨、压刨、立铣机、打眼机各2台。产品自销。
△综合利用加工厂木制件车间 1983年建,年末投产。有圆据3台,由6名工人组成承包小组,生产包装箱板。1984年添置带锯机、截锯机、搜边锯机、扒杆机、扁担机、锉锯沙轮各1台,工人增至93人,以松、杂木杆为原料生产锹把、锄杆、扁担、标杆、地板刷等。车间下设小队,实行车间小队两级管理,计件工资制。1985年3月从木制件车间拨出部分机械和工人另建木旋车间。
△综合利用加工厂木旋车间 1985年4月建成试产。机械设备有圆锯、台钻、平刨、扒杆机各1台,截锯2台,旋床6台,生产衣帽架、大铲把、菜刀把。至6月,共生产1.5万件,产值3万元。车间有工人14名,管理人员1名。
△美林青年木制品厂 于1974年建,仅有圆锯1台,以东方红75柴油机为动力生产板方。1981年扩建厂房300平方米。添置圆锯3台,增加门窗料、床板、包装箱板等生产项目,年产值达10万元。1983年10月在此基础上建上甘岭区林产工业公司木制品厂,进行木制家具生产,手工作业,主要产品有沙发、沙发床、写字台、立柜、组合柜。同时实行订货加工。1985年建工艺美术车间,以伐区桦树朽根为原料生产盆景,以色木为原料生产龙头拐杖以及雕刻穿衣镜、茶几等。年末青年增加到54人,产值23万元。同年7月美林青年木制品厂同山东省阳谷县联营开办木器厂,安置青年20人,月薪200元。至1985年共生产沙发218件,条桌、八仙桌、立柜221件。美林青年木制品厂按15%取利,获利润8 000元。美林青年木制品厂属青年集体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原料由上甘岭林业局调拨。产品自销。
△蔚兰木折尺厂 1981年10月筹建,由蔚兰经营所青年队集资8万元,河南省漯河市木折尺厂提供全部机械设备。1982年秋厂房建成,400平方米。1983年6月机械设备安装完毕。同年6月21日试产,7月末正式投产,流水作业,日产2 000把。产品定名蔚兰牌。但因钢卷足已占领市场,木折尺滞销,仅生产3个月就被迫停产。共生产木折尺3万把,销售6千把。全厂固定资产为8万元。1985年上甘岭林业局决定改造设备转产地板块。
△丰田式高靠背软椅 1983年综合利用加工厂为发展木制家具生产,参照日本丰田椅,经多次研究,改型,试制,设计生产了丰田式高靠背软椅。高靠背软椅原料以桦木为主,柞木、色木辅之。面料采用涤纶、晴纶、植绒布及一些化纤软质弹性布料、泡沫革,颜色为墨绿、驼色等深颜色。采用框架式榫眼结构。有单人、双人、三人3种。根据原料面料分高叫低三个档次,售价55元至76元。高背椅造型美观,样式新颖,舒适耐用。色泽沉静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