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食品加工

第二章食品加工


   上甘岭区食品加工业十分薄弱。迄今为止,食品生产几乎只是为了满足本地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方式以手工作坊为主。产品主要有糕点、酱油、食醋、豆制品、冰棍、挂面、白酒、豆油、膨化果、汽水等。产量小,品质差,仅限于本区销售。
  50年代初中期上甘岭森工局为改善林业职工家属的生活,相继建立了豆腐坊、食品厂,生产大豆腐、干豆腐、糕点、冰棍等。由于是建设初期,条件差,生产设备简陋,产量少,质量差。在50年代末期,改善职工群众生活得到林业局的进一步重视,使豆制品加工有较大发展。全林业局豆腐坊达20余处。进入60年代,随职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料加工业应运而生。主要产品有白酒、汽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放搞活,食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厂点增加,规模扩大,产量上升,尤其是个体食品加工业,犹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1985年全区食品加工业厂点有34家,从业人员80余人,总产值约两万元。(见附图)(见附图)
  △上甘岭区食品厂 建于1956年,为商办企业,主要生产饼干、麻花等。手工操作,日产200公斤。原料由粮食部门供应,产品由本区商店销售。规模一直不大。1980年在新形势下才增加职工,扩大生产设备。使糕点花样增加到十几种,年产值10万元。1985年食品厂有厂房200平方米,生产人员22人,配有和面机、元宵机、电烤炉各1台,固定资产2万元,国拨流动资金4万元,年产值8万元,产品主要有香酥、蛋糕、长白糕、饼干、面包、酥饼等。
  △青年酒厂 位于平川,为上甘岭区第一家白酒生产单位,青年集体经济,于1967年由东方红农场筹办。初,有职工12人,每日1班,产酒50公斤,自行销售。1973年因市场需求量增大,扩建厂房240平方米,建蒸麦曲池18平方米,配备运料汽车1台。职工增至25人,日产酒200公斤。原料由粮食分局供应。产品定名为向阳白酒,由商业科包销。向阳白酒50度,味道正,根受当地职工欢迎。1977年向阳白酒供不应求,上甘岭林业局与向阳农场各投资6.5万元,扩建厂房560平方米。同年建化验室,实行检验制度。1978年职工增至103人,双班生产,日投料1 250公斤,产酒500公斤。周年7月改称青年酒厂。原料从伊春制粉厂、101粮库、友好粮库、南岔粮库等处购进,共58万公斤。1980年外地白酒打入上甘岭区市场,向阳白酒滞销,库存4万斤。加之燃料涨价,以及“跑”、“冒”、“滴”、“漏”,收不抵出,被迫停产。设备归向阳农场。1985年3月职工冯宝成承包,但因经过核算无利可收,解除合同。同年5月罗键与农场订立合同,重开酒厂。后又关闭。
  △上甘岭区冰棍厂1956年建,为商办企业,有职工3人,利用天然冰冷冻,日产冰棍1 000支,1966年购置日本产冷冻机1台,日产量增5 000支。1976年生产规模再次扩大,有冷冻机两台,其中沈阳产120冷冻机1台,职工14人,年产值达83 931元,利润16 139元。1985年冰棍厂有厂房300平方米,大连产冷冻机两台,冷库20平方米,职工11人,年产值76 492元,利润8 449元。冰棍杆由本区福华综合厂供应。产品于本地销售。
  △上甘岭区酱菜厂 位于红山镇北美林街,归地方工业科管理,建于1959年,是上甘岭区唯一生产酱油、食醋的厂家。初,酱菜厂仅有职工11人,厂房200平方米,几口大缸,生产酱油、食醋、大酱。1963年地方工业下马,酱菜厂濒临倒闭,11名职工各投资100元,维持生产。1967年有所好转,职工增至17人,添置粉碎机、扬场机、水泵各两台,产量增加。但无化验设备,质量不稳定。1972年将盐酸分解豆饼蛋白质改为快速发酵法,生产无盐酱油。同时色、味都有所提高,销量上升。1976年派出人员到伊春、铁力等地学习生产技术,使产品质量趋于稳定。同年建化验室,实行检验制度。食醋达国家二级标准。1978年归属工业科,产值达6万元。1980年因商业食品厂失火,酱菜厂全部烧毁,损失7万元。同年于美林街重新建厂,并修旧利废,修复扬场机、水泵各两台。1984年酱菜厂狠抓了技术培训,食醋、酱油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985年酱菜厂占地2 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8平方米,职工13人,设备有粉碎机3台,酱油发酵池26个,醋发酵缸35个,固定资产9.1万元,年产酱油135吨、酱124吨、食醋24吨,产值4.1万元,企业用水300吨,消耗原煤109吨,电2 000度,职工工资1.2元,亏损0.4万元。 酱菜厂所需原料由上甘岭粮食分局供应,产品自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