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养殖业

第三节养殖业


上甘岭区养殖业始于50年代初期,以猪、鸡饲养为主,其次有羊、牛、鱼、蜂等。上甘岭区养殖方式主要为圈养,正面临着饲料供应困难的严重局面。
  △猪 上甘岭区于1955年始见少数家庭饲养肥猪,于1957年始有单位养猪。1958年全林区共养猪278口,其中家庭饲养130口。品种主要为绥化地区民猪。1959年上甘岭林业局建畜牧场,养猪50口。同年全林区共养猪554口,其中公养猪447口。1962年养猪以国营、集体为主,不允许个人养母猪并控制养殖肥猪数量。品种主要为哈白猪、长白猪、苏白猪。饲养比较粗放,公养以青菜、豆腐渣、酒糟为主,兼搞部分发酵饲料;私养饲料主要靠采集山野菜和园田地所收青菜、土豆。养猪事业发展缓慢。1962年全区共有猪674口,1975年养猪856口。1977年提出“蛋肉自给”的口号,大办养猪场。锦绣、平川、沿河、青山四农场都增加了母猪头数,平川农场母猪达55口。全区生猪存栏达2 041口,平川农场养猪500口,个体养猪800口。同年锦绣农场、平川农场建砖瓦猪舍440平方米,并从哈尔滨引进新品种“杜落克”。1978年以后公养猪责任不明,管理不善,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母猪空怀,仔猪成活率低,肥猪防疫差,死亡率高,养猪亏损;私养猪购买饲料困难并且利薄,使生猪存栏逐年下降。1978年存栏1 537口,1979年存栏1 297口,1980年存栏881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放宽,粮食连年丰收,饲料增多,并允许私养母猪,兴办家庭猪场,私养猪迅速发展。1981年生猪存栏1 250口,1982年存栏1 454口,1983年存栏3 338口,1984年存栏3 873口,1985年存栏4 300口。同时出现养猪专业户、大户。专业户武德军养猪28口,李江养猪28口,冯玉明养猪30口,孙开林养猪30口,李进养猪28口,李荣养猪38口。1984年春,青年刘风华承包母猪4口,仔猪19口,年未获纯利2 128元。
  上甘岭区饲养肥猪的品种主要为哈白、长白、苏自、杜落克及本地猪。除本地猪外,其它品种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适应上甘岭区生长条件。同时,上甘岭区饲养肥猪一般于体重150公斤以上才宰杀,其实宰杀肥猪的最好时期在体重100公斤左右。肥猪于体重50公斤至100公斤时,是长办最快时期,平均每日增长0.75公斤左右,但体重达100公斤以后,肥猪饲料消耗增多而增长速度减缓。上甘岭区肥猪之所以要于150公斤以后宰杀,多因仔猪购买困难所致。
   △鸡 上甘岭区于1957年前未见公养鸡,家庭养鸡亦在少数,吃蛋多靠外进。1955年6月上甘岭林业局机关食堂管理员时运明在哈尔滨购进鸡雏500只,在基建工程处废锅炉房由刘亚文饲养,11月开始产蛋,供应招待所食堂。林业局党委秘书邱中立于《黑龙江日报》发表了《谁说林区不能养鸡》的通讯报道。
  1959年上甘岭林业局决定兴办养鸡场,调时运明主抓,杨宪君为孵化员,于地区汤旺河岸边建板加泥鸡舍4栋1 100平方米,购置孵化器1台。当年孵鸡10 000只,卖5 000只,留5 000只。196O年产蛋,供给机关食堂及产妇。因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饲料紧张,产蛋量逐渐减少。后推广外地马粪喂鸡的“经验”,结果鸡越喂越瘦,大批死亡。1961年汤旺河涨水,将鸡舍全部冲毁,所抢出的部分母鸡卖给家属。以后养鸡业主要为家庭养殖,养鸡户占总户数的32%。多者十几只,少者二三只。品种多为本地鸡,少量九斤黄、芦花、来亨鸡。本地鸡年产蛋仅80至100枚。全区养鸡不足5 000只。至1975年因为饲料供应紧张,鸡雏不足,冬春鸡瘟较多,养鸡业发展缓慢。
  1976年4月,卫国林场、溪水林场建立小型养鸡场,由农业科于伊春孵化场购进来亨鸡雏6 000只,分给卫国、溪水各3 000只。由于缺乏育雏经验,只育成成鸡3 000只,半数死亡于鸡白痢和营养不良。但成鸡管理也不当,死亡率较高,经着亏损。1977年只剩2 000只、处理给家属,鸡场停办。同年养鸡户增多,占居民总户数的65%,共养鸡1万只,至1985年增2.5万只。品种亦有改变,多为来亨鸡。 1984年多种经营科从哈尔滨种禽场购进孵化器、出雏器各1台,进行雏鸡生产,使养鸡业迅速发展。同年全区生鸡存栏3万只,1985年存栏4万只。同时出现几十个养鸡专业户,张友、张桂香、王子衡三户养鸡各达1 000只。
  △马 1953年上甘岭森工局木材生产采用马套子集材,因而在建局伊始就有养马。1955年养马20匹,以后又从五道库、乌马河调入50匹,由行政办公室和贮木场分头饲养。1960年改用森铁运材,拖拉机集材,马匹转用农业生产。因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畜牧场、农牧场、农场及各林场均有耕地,养马发展很快。各单位几乎每年都派人到吉林省或黑龙江省各县买马。饲草多从外地调入。1970年上甘岭区共有马280匹。1973年后农业向机械化发展,养马数量逐年下降。1982年全区共有马60匹。1983年后实行多种经济形式承包,一些专业产开始养马。1985年全区共有马96匹,个体养马30匹。
  △牛 1953年森工局木材生产也使用牛套,1958年黄牛转向农业生产。因饲料不足,多于冬季宰杀,春季再行购卖。1959年全林区共养菜牛252头。1961年时运明、丹景武从南岔振兴公社购买10头黑白花奶牛,每头7 000元。先置于服务站饲养,秋转五公里。1963年发展到30头。饲料从肇东、肇源等地购入硷草,饲养成本很高。以后由于饲养不善,产奶下降,亏损。1965年将奶牛分给其它几个单位分头饲养,有的改成役牛。1983年发展多种经营,养牛有所恢复。1985年上甘岭区共有牛80头。其中个体养牛35头,奶牛7头。产奶1.4万公斤。
   △羊 1956年始有少数回族居民养羊十几只,用于食肉。1985年发展到20多只。主要为绵羊。1959年畜牧场饲养绵羊200只。1965年全区共饲养绵羊25O只,奶山羊几十只。个体养羊户均为回民。以后有人提出羊啃树是阶级斗争,羊遭到宰杀,存栏数下降。
  1968年长者经营所从哈尔滨郊区购进绵羊100只。拉运羊时,养羊产以病羊顶替健康羊,把羊布氏杆菌带入上甘岭,使3人染上布氏杆菌病。同年将这批羊全部淘汰。
  1969年沿河农场从双城县调入绵羊120只,用放牧地低洼,多为塔头甸草,草质差,羊不肥壮。1970年与1971年早春放牧,绵羊两次误食藜芦。有30只中毒死亡。上甘岭区饲养绵羊每年只能剪毛一次,每只1.5—1.75公斤,因而经济效益极低,公养绵羊亏损。1972年农场将绵羊全部处理个人。
  1977年个体养羊发展起来,全区共养羊305只。王怀忠、张丽林、阎亚东养殖均在20只以上。1983年锦绣、青山两农场的个体养羊户均在30只以上,但因不善管理,于1984年全部卖掉。 1984年上甘岭区共养羊587只,1985年养羊350只。
  △蜜蜂 上甘岭区养蜂业始于1958年,以个体为主,丰收年每箱蜂可收入100元。1959年全区共养蜂43箱,1970年养蜂100箱,1973年养蜂178箱。1980年发展到500箱。平川农场家属养蜂最多,达40箱。1983年后,因森工采伐,椴树减少及林业、农业大量喷洒农药,养蜂有所下降。1985年全区养蜂300箱,产蜜1.5万公斤。
  每年夏季亦有外地来上甘岭区放蜂者。1984年有10伙,共500箱。
  △鱼 1972年上甘岭林业局从对山农场购进几千尾鱼苗,在天然水泡中放养成功,开始上甘岭区渔业生产。1974年青山农场成立养渔队,配有队长、技术员、饲养员共10人,用拖拉机推建养池30亩,春放秋捕,进行养鱼。1975年养殖水面扩大到170亩,放养21万尾,1976年放养10万尾。每年5月下旬投放混合鱼苗,上层白鲢,中层草鱼、底层鲤鱼。白鲢生长最快,秋季每尾可达0.5公斤。1975年至1977年国庆节,向上甘岭区居民每人供应自产鲜金0.25公斤。1978年伊春市农牧渔业局于青山农场召开了高山养鱼现场会。以后由伊春市农牧渔业局投资14万元,修建越冬地与产卵池。
  上甘价区青山农场养鱼饲料主要为麦麸、豆饼、粉碎玉米及马粪,麦麸、豆饼从上甘岭饲料供应站购买,粉碎玉米由场农业点加工。后用抽水捕捞,饲料供应均有困难,饲养逐年减少。
  1984年青山农场养鱼由专业户武德军承包,养鱼3万尾,取得较好经济效益。1985年计划养鱼8万尾,因鱼苗运送困难,只放养6万尾。 1976年5月平川农场也利用一个400平方米旧水池放养鱼苗2.5万尾,为提高水温,家属肩挑手提前来送热水。未久,因地小鱼多,产生死亡。随即于上口引溪水河水增量,在下口开沟放流,成为活水养鱼。但死鱼仍不断增加.因而再建2个养鱼池,1 500平方米。9月进行捕捞,仅产鱼35公斤。
  △鸭 1959年上甘岭林业局畜牧场购进北京鸭500只,进行饲养。因饲养条件较差,越养越瘦并有死亡,至1961年不得不处理给个人喂养。以后养鸭数量较少,均为家庭养殖。养鸭产约占居尼总数的30%,多者四五只。1984年贮木场工人谢家文成为养鸭专业户,7月购进康贝尔雏鸭400只,成活80%。12月售出70只,收入1 000元。
  △鹅 上甘岭区养鹅亦在少数,为家庭养殖,养鹅户约占总户数的32%,多者三四只。
  △免 上甘岭区养兔始于50年代末期,农牧场及少数家庭均有饲养。1959年全区养兔达1 503只。以后,随政策变化,不见养殖。1980年后再次掀起养兔热,1984年贮木场养兔52只,蔚兰经营所养兔100只。但因销售问题,养兔业未能得到发展。1985年全区共养兔500只。
  △疫病防治 1953年,上甘岭森工局成立畜牧兽医站,负责上甘岭林区禽畜疾病治疗与疫病防治。上甘岭林区坡陡路硬,天气寒冷,马肢蹄疫病发较多,占50%。1956年发生马流脑,死亡20匹。1959年发生马鼻血,死亡20匹。1969年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病,扑杀20匹。70年代前防治只有检疫隔离和扑杀等办法。上甘岭区每年需从呼兰、绥化等地进猪约1 000口,病菌传入较多。1980年后,采取春秋两次预防注射,防病达85%。鸡病主要为鸡白痢与鸡瘟,但1974年前预防注射仅达40%,80年代后群众对防疫提高认识,注射率才有所提高。
  △畜牧场 平川农场东有较大面积草原。1959年3月,上甘岭林业局于此建畜牧场。有职工150人,养牛100头,绵羊200只,猪50口,马10匹,北京鸭500只,鸡雏20 000只。由于草质不佳,交通不便,饲料缺乏,饲养条件差,饲养技术水平低,母猪产仔少,肥猪增重慢,鸡产蛋率低,牛大量死亡,至1961年畜牧场平均每年亏损10万元。1962年并入河南机关农场。